老子哲学经典语录-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老子哲学经典语录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21 点击:
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 > > 老子哲学经典语录
《老子哲学经典语录》正文内容

老子哲学经典语录

硕士导师经典语录:中国哲学有<老子>,<庄子>,兵法有<孙子>,所以要想成功需要老庄孙子……

《《庄子》中的十句经典语录,用智慧滋养人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O网页链接

句句经典,5000文 字字珠玑,无法文摘,说它是哲学至高点也不为过。

老 子 :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 子 :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经典语录#经典语录#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老子·哲学·道家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是武术家,更是一代武术宗师,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后面的头衔,他把老子道家中的哲学理念融入到西方尼采理念之中,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武道体系截拳道,他一生有很多经典语录,下面我与大家一起来分享10大经典语录。截拳道的终极绝非在琐碎,零落的一招半式上,而是心灵极高的孕育与肉体发挥至极限的锻练。2.截拳道并非伤残之法,而是一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我们只有在了解自... O网页链接

  老子的姓名字号,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老子列传》,老子姓李, 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 元前500年。曾做过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接受过孔子询问古礼的请求。一 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的思想流传下来有文字可考的是《老子》一书。  一般认为,《老 子》这部书是经过他这一学派编写的,仅有5000多字,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 非常抽象概括的赞颂体的哲理诗,其中吸收了不少民间谣谚,通俗易懂,便 于流传。书中包括的思想基本上可以代表老子的思想,是老子学派的重要典 籍。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道”这一最高范畴,用它概括事物 存在与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和规律,并作为宇宙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  “道”原称“天道”,出现在春秋时期,指天象运行的规律,同时也包 括人生吉凶祸福的命运规律。史官出身的老子,深受天道观的影响,吸取了 道与天道的涵义,用来概括为永恒循环运动着的宇宙本体,以及宇宙运动的 总过程。关于“道”,《老子》书中概括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名之曰大。”这里讲的“道”与“大”是力图把道的两个内涵区分开来,当 “道”的内涵指“宇宙运动的过程”时,称作“道”,犹如道路、行径,犹 如“天道”指天象运动的规律一样;当“道”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时,又 可称作“大”、“一”,如“万物得一以生”,犹如母生子,深邃幽远的宇 宙本体产生于天地实体之先,不靠外力而生存,不靠他力而循环往复地运动 着,包藏着玄妙的事物本性,包藏着产生万物的无限生机,是天下万物的创 造者。  因此,《老子》中的“道”是对宇宙自然、万物起源的一种假说, 是对宇宙自然中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在老子这一哲学学派中, “道”能代替“大”、“一”的概念而专指事物的本体,但“大”、“一” 的概念不能反过来替代“道”去括指事物运动的总规律以及运动的过程。  以《老子》这种宇宙本源核心论为出发点的“道”。在后代道教典籍中 多述作“玄道”、“大道”、“真常道”、“无上正真大道”等,都是指天 地万物的本根、本原、总系,都是以老子哲学思想中把“道”作为本体论的 核心为基础的,同时加以宗教化改造而成的。老子本人由历史人物逐渐神化 为道教的教祖,道教之所以以“道”命名,当与《老子》这部经典的思想体 系的核心命题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本体论核心的“道”,具有“有”、“无”两种性质。《老子》 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说真实存在的实 体,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虚无”、“真空”,其中包涵、孕育着能产生、派 化出其他有形象、有性质的“实有”、“物有”。  因此,一切有形有象的东 西都是从无形无象的东西衍生而来的,而且这一有具体形象和性质的东西不 能再创造出与之完全相同的物体。“有生于无”,便是宇宙生命论的核心, “有”和“无”便是“道”具有的两种性质。《老子》认为“道”是“无”和“有”的对立统一体。  “无”指“无 名”、“无形”,如“道隐无名”、“道常无名”、“大象无形”,这样的 “无”,并不是指一无所有的空无、虚无,而是指构成世界的无名无形的混 沌状态,是用语言无法描叙的最最原始的阶段,它没有任何物质属性和具体 形象,它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物质的源泉。  因此,所谓的“无”,绝 不是与“有”相对峙的空虚部分。“道”作为“万物之母”派生物质时,则 称为“有”、“有象”、“有物”、“有精”等,它是构成一切有形有象的 东西的基础。“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器皿中间 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的均速平稳的 转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  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有无相生,就是从无形无象衍生出有形有象的过程,即由道化生出 本质“一”,由“一”化生出母源的“二”,由“二”化生出原始事物的 “三”,再由“三”化生出大千世界中的万物,这就是《老子》宇宙生成论 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生”,包 含有“化生”、“母生”、“生生”、“分化”的生机能源,因此,“道” 和“物”既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近似“母”与“子”的相生 关系。有了 “道”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并进一步分化繁衍生生不息。因 此,《老子》的“道”作为宇宙本体论的核心,似乎是带有精神原则性的东 西,具有广泛性、概括性,同时更具有普遍规律的意义。  老子提出“道”是“象帝之先”,即产生于上帝之先。世界的变化是 由道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后生的上帝决定的。“道”对于万物“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说,“道”产生世界中的万物,供人利用,供 一切生物维持生存,但不凭借这样的功绩作为资本,也不主宰一切而为所欲 为。  正因为“道”有这样的内涵,才具有巨大的化育万物的力量,“以其终 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出天地没有仁 与不仁,宇宙中万事万物自生自灭,决不是上帝能指挥主宰的。自然界的生 生灭灭,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表现,所以《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6 “道”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总根源,因此,“道”是“无不为”的,“道”并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同 时,“无不为”是以“无为”为条件的。  老子及老子学派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为的 宗教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惟物主义无神论学说,这是他们在中国 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言说的“道”,是神秘而难知的本原,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 见,人们要认识这一切,不能凭借耳、目、手等器官,只有“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惟道是从”,才能把握这个世界。这里所说的 “道”即是“一”,是“万物得一以生”的宇宙本体。在老子看来,认识就 是以“道”观物,只要得了 “道”,就可以认识万物,知道一切,就可以弥 补人类感官不能获知的东西,“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这里,老子提出了 抱本守一的认识论,本体“一”是“母”,是源头,抱守永恒的本体就是 “知常”,“知常曰明”,因此“智慧出”。《老子》指出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认识只能通过实 践,开始于感官经验。认识事物,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主张要“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  就是说,认识一身,必须从一 身来观察,认识一乡,必须从一乡来分析,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可以 通过学习,日积月累,去增加知识,所以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但要认识 最高原理、认识宇宙规律的“道”,必须排除感官经验,从有限的感觉中解 脱出来,通过理性思维,使认识深刻化,这样才能知“天地根”。  因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两个认识过程,“涤除”指洗 涤思想、心灵中的污垢,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客观态 度。“玄览”指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哲理,这样“致虚 极,守静笃”,抱本守一,就可以知晓天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老子的“道”的至高无上性和神秘性,为道教神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老 子“静观”、“玄览”的认识论,“专气致柔”的养生学说,自然无为、贵 柔贵谦的处世哲学,又成为道教修炼方法和出世思想的理论依据。然而,老 子从哲学家衍变成道教教主是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  东汉时,受佛教影 响,楚王英“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桓帝亲祭老子于濯龙宫,并在 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张陵初创五斗米道时,没有本《老子》之说建立 宗教体系,张修、张鲁则奉《老子五千文》为教典,在《老子想尔注》中就 以老子为教祖,上封“太上老君”尊号。  唐朝时,由于帝室认老子为宗祖, 道教被称为“老教”,施行了一系列崇奉老子的措施,在儒、释、道三教中 列于首位,于是老子的教祖地位得到各道派的认同。从此,哲学家老子成为 中国道教的教祖。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上善若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出户,知天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正能量、励志、经典语录合集【经 典】满齿不存,舌头犹在。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叫到床边,张开口用手指着嘴巴里,问弟子看到了什么,在场的弟子没有一个回答得出。老子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什么意思?就是说,我老子现在这么大年纪了,你们看看我的嘴巴里,没有一颗牙齿,全部掉光了,但是我的舌头还在。

上一篇:人渣反派自救系统的经典语录
下一篇:缺对象经典语录

相关经典语录

推荐经典语录

热门经典语录

  • 五五开骂人经典语录
  • 说说社会经典语录
  • 快手经典语录,快手社会语录短句霸气,快手里面经典评论
  • 将进酒唐酒卿经典语录
  • 嚣张by巫哲经典语录
  • 快手评论经典语录
  • 栖见的白日梦我中的经典语录,白日梦我金句,白日梦我经典台词
  • 鼠疫加缪经典语录瞎子
  • 最新经典语录

  • 虚伪的人生的经典语录,送给耍心机的人的语录 至虚伪朋友的经典语录
  • 中国人的素质经典语录
  • 翡翠玉石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电影截屏
  • 狮子座 经典语录
  • 社会姐经典语录霸气
  • 电影北极之恋经典语录
  • 爱情宣言经典语录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