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经典语录
邵燕祥(1933~),浙江萧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杂文家。《邵燕祥随笔》获中国作协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先后发表诗集总计10部,杂文随笔集多达25部,是诗界杂文界的多产作家。20世纪50年代成名,后又被打成“右派”。长篇组诗《五十弦》代表了邵燕祥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笔者没有找到邵燕祥的诗歌《岁月与酒》和随笔《自己的酒杯》,不知其中对酒有什么高见,却细读了他写的《关于喝酒》一文,他以诗一般的语言论述了“喝酒”的学问,令人耳目一新。 邵燕祥认为,喝酒是最“个人”的事情。就是说,怎么喝,喝多少,要随意、率性而为才好,不可劝,也不必劝。 设宴的主人往往觉得,不劝酒有失礼数,未尽情意,其实并非如此。人们参加饮宴,不是来过酒瘾,解酒馋,酒不过是媒介而已。这也许就是邵燕祥所言“最最‘个人’的事情”。因而“不必有统一喝酒的规范,也不必有统一的‘喝酒观’”。饮酒时,只要不伤害他人,怎么都可以。 有了规范,有了限制,饮酒便失去自由欢乐的气氛。 人生有味是清欢。喝酒是为了卸除世俗的枷锁,寻求片刻的“清欢”。所以,在邵燕祥看来,“喝酒,如果羼上功利的目的,酒就变酸了”;成为“酒肉朋友”,朋友就变味了。把酒变成一种手段,敬酒也好,罚酒也罢,酒也就不成其为酒。 猜拳行令是无聊,灌酒是野蛮,文质彬彬的祝酒,是多事……这些都是人们的有意做作,功利之心太浓的表现。真诚是无须雕饰的,欲求得清欢,或对饮或独酌,都是自在的行为,而非强迫。 微醺是饮酒达到的最好境界。微醺,即指醉与不醉之间。似醉非醉,常人饮酒,很难把握。 好饮者,量不及少见,过量时常有。善饮者才可以掌握这个分寸。所以,邵燕祥把“微醺”称为“最好的境界”。既然“最好”,能达到这种饮酒水平的只是少数,这也为世上的饮客树立了一个不断努力达到的标杆。对于常人而言,不喝“过量酒”是起码的底线。偶一为之,烂醉如泥,实难避免。 若天天“过量”,一醉方休,那过的就不是人的生活了。 酒不能消愁,更不能疗饥。在文人的诗词里,常有酒可消愁、疗饥的作用。愁,是一种积郁内心的情绪。饥,是生理方面的需求。从根上讲,邵燕祥认为,酒是不能解除这两个问题的。正如梁实秋所言,饮酒“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 醒来怎么办?你总不能醒复饮,饮复醉吧,“愁”又不邀自来。所以,酒可消愁,实是一种自欺!至于酒可疗饥,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邵燕祥说:“酒自有酒的恩惠,给你片刻精神的自由。”“面对着人间忧患如海,一醉并不能解脱”,连唐代大饮者李白都说“举杯销愁愁更愁”,有了“愁”,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谓予不信,这很容易试验,比如大学毕业的儿子找不上工作;工资太低买不起房子这类“愁”,喝几次醉酒,看能否消掉?不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