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经典语录一个人的村庄
您若想阅读更多此类内容,还未关注的请点击上方的“关注”。
刘亮程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的出版而大红特红,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可是近些年却销声匿迹了,引起了不少人的疑问。
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一个叫黄沙梁村小村庄。正是那片黄沙与绿树交织的乡村土壤,培育了他的文学梦想。
刘亮程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早年他是以诗人的面孔出现,曾是上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并出版过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而他在文学界的名望与地位的确立当属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的出版。《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成为国内文坛令人瞩目的作家,跻身于新疆专业作家行列,荣任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
紧接着,他的作品不断推出,包括《虚土》《在新疆》《凿空》等。
《一个人的村庄》的成功,得益于刘亮程善于思索,他的头脑里总是会迸出奇思妙想,必会从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诗意,看见哲学的美妙光晕,这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成功了,便会收获荣誉不断。2001年2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2014年3月,《新疆无传奇》获“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2014年8月,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
近些年,大红大紫后的刘亮程突然不见了,他究竟去哪里了?正是下面要揭晓的答案。
其实,刘亮程是离开乌鲁木齐,在一个叫菜籽沟的村庄建了一个书院。对他来说,这场离开还有一个原因,即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更好地活下去。
菜籽沟位于乌鲁木齐300公里外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那里山地与旱地麦田连绵起伏,景观奇美,是原汁原味的汉民族村落,具有旱耕文化的活态体系,又具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这是刘亮程看好这一地方的原因。
刘亮程发现它,是在2013年的冬天。刘亮程工作室当时的主要业务之一是给地方做旅游文化推广,他受邀到木垒县,沿着天山边走,“走着走着一拐弯就到了菜籽沟”。
他看见这座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庄已经陆陆续续搬走了200多户,而留下来的老人很快就种不了地,也会随着儿女迁走,长此以往这个村子就会荒废。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想把那些被村民空置的院落买下来,也去动员一些艺术家购买,他不能眼看着一座这么美的村庄慢慢地人走空了,村子没了人气。
他想着“要抢救这些即将被拆掉的空院子和老房子,让枯树发新枝——把这里建成艺术村落。”
于是,刘亮程率先申购了几十户民宅,很短时间内,30多位艺术家也积极响应,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就这样做了起来。
通过几年的努力,菜籽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刘亮程说:“以前一个商店都没有,现在有了,还冒出来好几家农家乐,给村里解决了就业,村庄建设的劳务收入已有上百万元。每个买了民居的艺术家要雇村民打扫庭院,其左邻右舍就都可以受益,从而激活了这个村庄,它的活力正在一点点地复苏、焕发。”
刘亮程给128户农户每户补贴1.8万元人民币修缮翻新住房,吸引外出的村民回村创业。艺术家们还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帮助村民拓展销售渠道增收。
书院还筹资100万元,从2015年起设立“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奖励对中国乡村文学、绘画、音乐、乡村设计作出杰出贡献者。
如今,刘亮程把家人都带到了菜籽沟生活,包括母亲、爱人、弟弟等。
如果说《一个人的村庄》是以作家的感悟和文学语言建造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村落,那么刘亮程是在菜籽沟建造了一个物质意义上的村庄。
目前,刘亮程正在写一部和新疆历史有关的长篇小说《捎话》。故事大概发生在11世纪初,那个节点正好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交锋最激烈的时期,小说将呈现那个时期的新疆面貌、长达一百年的宗教战争,以及这期间人的生活和命运。他说:“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一头毛驴和一个捎话的人。因为那时候,丝绸之路上来回经商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捎话。”只是刘亮程忙于书院杂事,拖慢了写作进程。
刘亮程还告诉过前去采访的记者,他还要写一部关于菜籽沟的散文书籍。因为在菜籽沟生活多年,他又找到了写散文的感觉,在那里的乡村生活与以前的村庄记忆接上轨,写得会与《一个人的村庄》一样好。
刘亮程,一个出生在村庄的人,一个所有文字码给村庄的人,一个倾心回报村庄的人。村庄,因有他而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