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劝戒酒的经典语录
其实,信佛的人不一定要戒酒 佛自在心中,而不是形式 心中有佛 佛自在心
酒肉穿肠,佛祖自知! 佛家五戒,是以神秀为代表的北派渐悟佛家修行必须遵守的! 做人心出家即可,人没有必要出家!拘泥外物,那去佛远矣!
1.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2.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3. 一餐喝一斤,一生剩半生。
4. 一天喝一斤,一生少十春。
5. 一次喝一两,身强体又壮。
6. 一点酒不喝,生活更快乐。
7. 酒是害人的毒药,性是刮人的钢刀。
8. 一杯酒,悲一生
9. 司机一滴酒,家人千行泪
10. 喝自己的酒是花钱卖命。
11. 喝别人的酒是别人出钱,自己出命
12. 以大吃大喝为耻,以滴酒不沾为荣
13. 酒是穿肠毒液,喝多了就会毒发身亡。
14.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15.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16.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17. 耽酒嗜色丧家亡国
18. 酒后嗜杀亡身丧国
19. 君子慎酒持戒有德
简单来说明:杀/盗/淫/妄/酒 五戒 如果你无意犯了酒戒,那么其他的四戒如何得以保全? 参考 阿弥陀佛。
酒能乱性
莫饮过量之酒。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不要喝过量的酒。从事上来讲,这是教导我们要戒酒。
《弟子规》上讲到,“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小时候当然不能喝酒,长大了在应酬的时候,也要尽量戒酒。一般世间人,实在是为了应酬没有法子,略饮一些酒,但是不可以过量,如果是喝醉了,酒后失态往往会乐极生悲,平常的品德修养可能会令人尊敬,但是酒后失态的话,可能把以前所建立的好的形象就葬送掉了。喝酒对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很多心脑血管的疾病跟饮酒有关,酒精有麻醉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有促发作用。所以也时常有听到,在酒席上酩酊大醉的,可能是当场就会倒下,或者是事后数日不醒,醒来之后要大病一场。至于酒后驾车会有危险,喝醉了会误事,这些就不在话下了,所以饮酒有种种的危害,能不饮则不饮,千万不能饮过量之酒。
耽酒嗜色丧家亡国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饮酒作乐的那些国君往往都会导致丧身辱国。比如商朝的纣王,是一个大酒鬼,历史上记载他饮酒非常量大,而且沉迷于酒色不能够自拔。他对生活享受要求非常高,在三四千年前,竟然就用玉来做酒杯,用象牙做筷子,还造鹿台、造琼室。他筑的一个玉台高千尺,在上面饮酒作乐。因为沉迷于酒色,使当时人心惶惶,国家大乱。有一位忠臣,是王子比干,劝谏他,不要沉迷于酒色了。结果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发怒,要用残忍的手段来制裁王子比干。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七个孔,你是圣人,我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孔。”于是就把比干杀了,把他的心肝挖出来。这是沉迷酒色,刚愎自用,结果当然是丧身灭国。
酒后嗜杀亡身丧国
儒家讲究“不饮过量之酒”,而佛家讲得彻底,把酒当作五戒之一。五戒这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戒律,凡是学佛的人都要守五戒。杀、盗、淫、妄、酒,这是五戒。酒本身不属于性罪,喝酒本身并不能说它是犯罪,但是喝醉了容易犯杀、盗、淫、妄的罪,所以饮酒叫做遮罪。戒酒是遮戒,这条戒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防范造罪业的,所以中国古圣先贤都非常注重戒酒。从心上讲,酒能乱性,让我们失智慧种。杀生失慈悲种,饮酒失智慧种,喝了酒就没智慧了。所以古德有说,这个是“迷魂狂药,烈于砒鸩”。砒是砒霜,这是毒药,鸩是鸩酒,就是泡了鸩鸟羽毛的那种酒,都是极毒的,一喝就会死的。古德把酒比喻成砒霜、鸩毒,而且比那个还要酷烈,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警醒,它是迷魂狂药。沉溺于其中,必定丧失智慧而堕落,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所以,当我们遇到酒的时候,马上要提起古德的教训。如果已经有嗜酒的习气了,要赶紧改正过来,如果还没有沾染,那千万不能去尝试。
君子慎酒持戒有德
汉朝末年,有一位君子叫邴原,他的德行学问与当年的管宁是齐名的,跟管宁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个邴原过去也是很喜欢饮酒,后来就绝酒不饮了。人家问他,为什么你就不饮酒了?邴原说:“我原来也喜欢饮,但是知道饮酒会荒废道业,荒废学业,所以就把它戒掉了。”这种能够戒除习染之人,那是真正的有德君子,知道这样东西不好,马上把它戒除,所以他能够成就德行学问。
酗酒的社会成本是惊人的。酒导致了百万工作天的损失,且与很多的工业意外灾害有直接关系,并且通常也是自杀的一个因素,酒精受害者常不是饮酒者本身,而是其他无辜的人。
例如,在喝酒的情况下开车,显示出对人的生命的漠不关心,不只是对驾驶人和他的乘客,同时也是对无辜的大众生命的轻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蒙古喇嘛佛教不忌酒。
其一,是因为喝酒上瘾会耍酒疯,忘乎所以搞破坏,妨碍清静,寺院乃清修净土,更是对佛祖的不敬,僧以身事佛,喝酒易误事,耽误念经或接待香客施主等事,并且对外影响也不好. 其二,因为喝酒以后理智下降,容易发生意外,小则自己摔伤呕吐久醉不醒,大则落水坠崖伤人失火,如果引起火灾,古寺庙院多木结构,经藏古迹一旦被毁,后果将十分严重,故寺规戒酒以防万一,一直传了下来. 其三,我的理解是戒酒并非禁酒,查“戒”字有限制、革除嗜好意,可见佛教徒可以饮酒,济公、鲁智深就是例证,过去说法犯罪者如入空门可免罪,佛教的清规戒律是起约束作用的,一般出家人都会自觉遵守,若谁坏规矩也将由方丈、首座或执事依律惩处.
楼上说的对,酒会乱性!!!!!
因为酒能乱性
戒酒,无论在家五戒、八戒,还是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 乃至菩萨戒,无一不戒酒。虽然酒本身没有罪恶,但饮了 酒之后能使人犯戒。所以凡是佛子,都戒酒。倘若为治病, 以酒为药,以酒涂疮,一切无犯。 《大智度论》说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颜色少,二者少力, 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 增至疾病,七者易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 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楞伽经》说:...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 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 死不解脱。酒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酒易误事
酒不只会乱性,有人喝醉还会犯很大平时绝不会犯的错误,这跟佛家的精神是不想容的。其实现在佛教也不大兴这个了,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嘛!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