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标准经典语录
无论男女,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逐渐发育成熟,心理也基本成熟,便会开始考虑恋爱问题。 他们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理想的恋爱偶像,一旦这个偶像出现,便成为追求的目标。而这个勾画出的理想的恋爱偶像,便是人在择偶时的标准。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理想伴侣的标准受到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家庭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体系等的影响。 鲁迅曾经说过,贾府里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从这句话中,你一定不难理解在不同社会环境里的不同阶层、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择偶标准。现在很多传媒都开辟有“征婚”栏目,为青年择偶创造了各种条件,开辟了各种途径。虽然形式各异、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求偶者都依据自己的各方面条件提出了选择对象的要求。 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恋爱对象,可以避免择偶的盲目性,但问题是,这个标准该如何确定,或者说这个标准可以有多大的浮动空间。曾经在某著名大学的BBS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征婚的帖子:某女,名牌大学在读硕士生,芳龄25岁,身高166厘米,美丽温柔,知书识礼。 要求对方未婚,在北京有独立住房,月薪在7000元/月以上,身高在178—182厘米之间,年龄26—30岁。为了节约双方的时间和精力,不符合上述要求者免谈。楼主发此贴时,满心以为会应征者云集,可令她想不到的,竟然应征者寥寥。楼主感慨道:偌大一个城市,符合这种要求的男人那么少吗?她自以为已经把条件放得够宽了,感觉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可为什么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人就那么难?说到底,这些人的征婚要求往往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想象确定的。 她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有十几亿人,从这么多人中找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在遭遇“婚恋市场”的冷遇后,那些条件优越的女孩有必要考虑一下自己恋爱失败的原因,重新考虑自己的择偶标准了,看看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的。 例如,把身高限定得那么精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月收入一定要达到7000吗?月收入6800元就一定不是理想的伴侣吗?考大学的时候,差一分都不行。但是寻找伴侣的话,则没有必要对对方的“硬件”做过于苛刻的要求。 而且,婚姻不是一件商品,婚姻幸福最重要的是爱意与包容,否则就会变成丑陋的、赤裸裸的交易。 爱情的产生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有相当多的联系。如不顾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一味地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