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孩子 目送经典语录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父母那一代内敛持重,不擅倾吐。子女这一代,奔波闯荡,无暇回顾。子女、父母、亲缘,被时间和空间割裂得七零八落。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之殇,痛的领悟。
还记得《目送》中那极为经典,被广为传播的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个时候,龙应台是目送孩子离开的母亲,而现在,10年后,她又成了目送母亲离开的女儿。
在《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之后,龙应台时隔10年,从母亲转换到女儿的角色,进述了自己从美君身上学到的生命课,并对下一代发出了温柔的唤醒: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作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
2017年8月,65岁的龙应台“移民”乡野,陪伴在失智的母亲身边。93岁的美君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孩子,而此刻俯身倾诉再多的“我爱你”,似乎也只是空洞的誓言。龙应台开始写信,以“女朋友”的身份,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19封家书,笔触隽永,情感细腻,品读之下似有一种轻愁叹息萦绕字里行间。
除了19封家书散文之外,《天长地久》一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龙应台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这些图片和文字,不止涵括美君的童年故事,还有诸多抗战时期的时代缩影,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母亲美君颠沛的一生。
龙应台的笔墨无疑是文艺且极美的,字眼清淡,然而情意缱绻。偏爱“生死课”这一章。面对儿子的成人,母亲的老去,自己的初老,龙应台坦然地与安德烈讨论“生死”话题,直面生命的逝去。书中如此写道:朝菌暮枯,夏虫秋死,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在年老又失智的母亲身边,龙应台以母亲及自己的生命为基点,纵深思索一场“生死课”,三代人的生命拷问,让人深情泪目。
特别喜欢其中的《母兽十诫》。如所有花尽心力,将儿子抚养成人的普通母亲一样,这种目送儿子投入另一个女人怀抱的复杂心态,赤裸而又真实。十条诫言,字字戳心。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我们怎么在“空山松子落”的时辰与自己素面相对?
儿女立,父母老。从《目送》到《天长地久》,跨过10年的时间洪流。作为子女的父母,作为父母的子女,彼此的身份,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转换完成。母亲是什么、陪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死亡是什么……诸多思考,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