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经典语录中英翻译
习惯两个人 播放歌手:言承旭语言:国语所属专辑:我的秘密情人: 言承旭 (新歌 精选)发行时间:2010-01-22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容易却又困难的工作。说容易,是因为凡是懂得该文学作品的文字其所属语言的人,都能做出相应语言文字的翻译;说困难,是因为想要翻译好,翻译得使文学作品本身的意味不失,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换一种说法,说容易其实是在能不能翻译出的这个层面,说困难是在能不能翻译好的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这么说,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二次创作。 百年前,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有信、达、雅。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即翻译学角度下的美学再现,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翻译中最高的标准:雅。文学翻译需要对文学作品的原文具有极高的审美要求,翻译过来后对新的语言一样具有极高的审美要求,翻译者翻译出的文字要达到审美的高标准,即“雅”,这就是美学再现。这一点上,翻译的雅最能体现一个翻译者的功力。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翻译本的研究,来探讨《老人与海》翻译本的美学再现。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代表作。海明威凭借这部小说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他还有其他优秀的作品,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海明威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这一派或者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为对人生、对世界的迷惘。海明威在其中则以硬汉的形象称著于文坛,他的作品代表了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在《老人与海》中就有着重的体现。 《老人与海》篇幅不算长,并且故事也很简单,就是古巴的一个老头儿,出海打鱼,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然后与一只又一只鲨鱼搏斗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桑迪亚哥那种硬汉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美国人。这部小说享誉世界,至今被译为多国文字,仅中文译本就有多种,下文会另有介绍。
三、《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 至今我们能看到的第一部翻译《老人与海》的中文版本,是张爱玲翻译的。但这是在香港。而在台湾,据说余光中早年也翻译过《老人与海》,名为《老人与大海》。中国大陆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要数海观的《老人与海》,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至今《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大概有张爱玲:《老人与海》;海观:《老人与海》;余光中:《老人和大海》;董衡粪等:《老人与海》;吴钧燮:《老人与海》;李锡:《老人与海》;吴劳:《老人与海》;王晓岩:《老人与海》;宋碧云:《老人与海》;符家钦:《老人与海》;方宁:《老人与海》;聂亚平:《老人与海》;张斌:《老人与海》;鹏程:《老人与海》;高新峰:《老人与海》;张超:《老人与海》;满春伶:《老人与海》;付峰:《老人与海》;赵一洲:《老人与海》;李威:《老人与海》;林青:《老人与海》;黄源深:《老人与海》;董成芳:《老人与海》;杨文贵:《老人与海》;陈亦南:《老人与海》;吴国祺:《老人与海》;蓝婷:《老人与海》;朱莉萍:《老人与海》;吕庆夏:老人与海》;赵少伟:《老人与海》等等。如今,市场上该部小说的中文译本不断增多,也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便利。
四、《老人与海》汉译本的美学再现 海明威写作有个特点,就是常用日常用语、俗语、俚语。这其实是一种很新式的美学观点,我们可以名之现代主义,这样的美学是反传统的。也就是说,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并不是都是十分典雅、高级的语言,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久而久之,这样的风格便僵化了。海明威的特点就是反对这样,举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名言,就是他的写作只用初中生级别的语言,但是他依然能写出好作品。这样的风格,我们的中文译本都突显出来了,而且尽可能地达到原汁原味。 在《老人与海》当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小说主人公桑迪亚哥的对话,那都是十分粗俗的用语。我们在中文翻译的过程中,只有达到一样“粗俗”语言的水准,才能传到出原味儿,也就是海明威原本作品的美学再现。 文学来源于生活,它是有艺术生命的。翻译的过程不是语言的机械对译过程,而是需要翻译者用心去领悟原作品的美,然后再翻译当中做到美学再现。《老人与海》的风格恰好的用日常用语的写出的,如果中文翻译作成“之乎者也”的对答,那就完全失去了的原来的审美,这样的特点与原作品是不对应的,不是所谓的美学再现。原汁原味地呈现原风格,是谓美学再现,这是一种翻译当中的语言保护,保护其原本的美学价值。
《老人与海》原本的美学价值在于其语言的日常、粗俗,是地地道道的生活用语。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汉译本做到了尽可能原汁原味的翻译,保持其原本的风格,保护其语言上的美学价值,尽可能地做到了美学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