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经典语录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解读一:字面解读 不算大的“半亩方塘”深邃清澈如镜,天光云影闪耀浮动其中,妙不可言。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渠)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补充进来。 解读二:以接受美学的方法解读 接受美学认为,完整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者的作品在经过了读者的接受过程(也即再创作过程)后,才成其为文学。作品实际上处于一个永久性的动态变化中,它因读者不同而不同,也因同一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而不同。 所以,这首诗可以这样解读:“半亩方塘”即是书(作品),其中情趣蕴含无穷(“天光云影”和它们的“共徘徊”);“清如许”,书中不断出现的更多的情趣;“源头”,诗作者本人;“活水”,诗作者对书中情趣的新的领悟。简言之,诗意是说诗作者朱熹对书不断有新的参捂,也即作品的再创作过程持续不断。 此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每读辄新。当然,此处的书可以是指特定的一本书、一首诗词(一个作品),也可以是泛指意义上的书,解读时略有不同。 解读三:以禅理解读 “半亩方塘”指诗人的心境、智慧,它象镜子一样对美妙的大千世界进行反映,对万物至理进行品味体会,它之所以能够“清如许”,是不断读书(“源头”有“活水”不断补充进来)的缘故。 如上,解读一虽然也饶有情致,富于理趣,诗意上也讲的通,但是譬如欣赏美人而未把顾盼传神的眼睛作为有机的整体放到一起来对待一样,毕竟是未全得佳妙处,与诗人的本意相去甚远。解读二、解读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这首诗的深层哲理,哪一个更符合诗作者本人的原意都已经无从知道,也已经不重要了。 。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是:问渠那得清如许 出处: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