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在人间经典语录
额外人文氛围v
1916年,发表的《在人间》,这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创作背景及时间如下:1,《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2,《我的大学》(1922~1923)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 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 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
在他中年时期,最光辉的岁月里写的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于1917年
1905年,十月革命后
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在他中年时候写的
是在他中年的时候写的,很有内涵的一本书
在《童年》完成了之后
《在人间》中译本
在西方文学中,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等。而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无疑也是当中十分知名的,尤其是在我们的国家,中译本也常常被打上了类似“学生必读”的字样,似乎很有教育意义。
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包含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囊括了主人公孩童、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的经历故事。在这三部小说中,第一部《童年》的描述对象是以阿辽沙身边的亲人为主的,如外祖父、外祖母、母亲、舅舅等;第二部《在人间》的对象则是底层社会的各种不同职业的劳动人民,如厨师、司炉、手工匠人等;第三部《我的大学》的对象变成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等。而贯穿三部小说中的,是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对人性、对社会的不断反思。
《在人间》是三部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童年》中,以主人公阿辽沙的童年生活为主要内容;此书描写的则是阿辽沙少年时的遭遇,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成长小说。为了生活,阿辽沙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包括学徒、洗碗工等,吃苦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此书对各色人物的刻画介绍,特别能体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书中除了较少个别的是较为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大部分都可以说具有双重性质。
相关阅读: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Ⅰ《童年》:阿辽沙的童年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