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步履不停经典语录
挺近的。 走路十分钟内就可以到。在一个小区里面。进门要登记。
挺近的,走几步路就到了
次是先看了电影,后看的书。我想看看没有书的帮助,自己对电影的表现到底能理解多少。
书很短,静下心来两个小时就可读完。这样说来,电影不算短,时长两个小时多几分钟,讲述一天一夜三代人两餐饭。这部片子在年轻的时候是看不下去的,更确切的说在两年前也就是爸爸去世前都很难看得下去,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都是在一栋古老的民宅里一家三代人之间的做饭聊天吃饭等等生活琐事上,严厉寡言不善表达的父亲,爱操心爱唠叨总在抱怨的母亲,反叛晚婚不愿归家的儿子,不合父母意愿的儿媳还带着继子,充当家庭矛盾调停者和润滑剂的女儿女婿一家,如果不是加入了早逝大哥的一些故事,那么这样的家庭分明就是你我他和她等等每一扇门后的家庭啊,这样的一天一夜一日三餐就是外出孩子返家时都会经历的过程。
若是早前,我肯定是反感于父母这一辈的絮叨抱怨或者不善表达的冷淡,多小的要求都会心生抵触,收到的关心甚至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更不会认认真真地听他们那说了无数遍的回忆,自也不会把他们的希望放在心头。可爸爸离世后,我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像普通亲戚的样子客气疏远却又表面一团和气,自己从内心剥离掉了母女亲情,明白远方再也没有我的家,对爸爸的思念就愈加强烈,子欲养而亲不在,那种后悔痛楚似乎总在内心深处萦绕。经历的变化带来感情的变化,所以观影中都是对这个四十岁大孩子依然不能体谅父母之爱的责备,其实,是对自己之前跟他一样不知道珍惜的责备吧。
看到结束时,毫无意外的触发泪点,意外的却是结束之后依然是无法控制的眼泪滂沱,双手捂脸抽泣不停,耳边回想的就是那么一句听起来轻描淡写的台词“最后我也没有和爸爸看一场足球赛,没有开车带妈妈出去过一次。“这里面蕴含的痛苦遗憾自责内疚,大概只有经历过逝去的人才懂得。而我,最终也没有带爸爸去台湾看看,没有和他一起走走当年的军营,甚至没有舍得把自己的公休放在暑期带他到山中避暑……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看影片最后主人公像去世的妈妈之前做的那样往墓碑上浇水说着妈妈说过的同样的话,似乎理解了别人说的孩子是传承的意义,心里面开始松动:或许还是该有一个孩子的啊。
对比影片和书,影片中很多演员没有表达出来的细腻情感,书里面都描述的清楚,可让我泪奔的是电影而不是书啊。但看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关于家庭,不仅有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还有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小小屋檐下,忙于赚钱养家之外还要顾及至亲之人的种种需求感受,想起来家庭也是一个不比职场让人轻松的地方啊,只是普通家庭普通人,单是为过上物质无虞的生活便已耗费巨大精力了吧,几人还能在家庭中再投入同等精力呢?如今经济条件丰沛,只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多分一些精力在家庭,与家庭成员成为彼此坦诚重视的朋友,是亲人也是挚友,这样的家庭关系是否会让失去时悔恨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