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经典语录及故事
孟母教子 孟子幼时家贫。其父名激,字公宣,并无什么功绩可称道。但据史籍记载,其母仉氏却是一位极有见识又很会教育子女的人。孟子幼年丧父以后,母亲就成了他第一任启蒙老师。孟子的成长深受其母的教诲。孟母教子故事久为世人传诵,已经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范例。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 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 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 “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孟子》中的九句经典语录,经典睿智,引人深思 !
一、德教溢乎四海。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德教能够传播到四海之内。道德是人心的准绳,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人心本善,人们都能够接受基本的道德准则,因此,道德可以流行于天下。
二、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德的流行,比驿站传达政令还要迅速。国家要发展,道德是根本的基础,失去道德,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弘扬道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人们都希望社会和谐安定,所以高尚的道德能够快速深入人心。
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出自《孟子·尽心上》。亲亲:第一个“亲”字是动词,意思是亲爱;第二个“亲”字是名词,意思是亲人,亲人中首先是父母、子女,其次是兄弟姊妹。亲爱亲人进而仁爱民众;仁爱民众进而爱惜万物。这句话指出仁爱就是要亲爱亲人进而爱民众他人。,由仁爱他人再进而爱及于物,指出仁爱精神是广泛的,又是由近及远有差等的。
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尽心下》。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王都祭社稷,古代因而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黎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江山次重要,国君为轻。这句“民贵君轻”的话表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古代“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人必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事情,因此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如果追求所有的方面都达到尽善尽美,那么不但徒劳地消耗精力,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六、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人生际遇无常,成功或失败都会随时到来。为了避免失败,追求成功,就要谨慎从事。无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可过于鲁莽。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可沮丧,不可气馁。要永远相信自己,永远保持乐观的心境,因为只有乐观才能促进人的成功。
七、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失去,出入没有固定时间,也不知道它去向何处。良心要时刻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良心的泯灭。任何人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都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持善良的天性。一旦陷入贪婪之中,就会使良心和人性丧失。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了不变得骄奢淫逸,品鉴不改变自我的节操,威武不能使我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可以称作大丈夫。
九、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出言破坏礼义就是自暴,不能居仁由义就是自弃,可见自暴自弃是针对仁、义而言的,仁是安适的住宅,义是正当的道路,是人须臾离不开的,所以有些人舍弃仁义,是很可悲的,是不能够有所作为的。可以看出,孟子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劝诫天下人居仁由义,不可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