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谚语
艾灸在我国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因而出现了很多有关艾灸的经典语录和民间谚语,让那些还没有认识到艾灸好处的人或对艾灸持怀疑态度的人看看,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时代对艾是如何评价的: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5.《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
(朝鲜--许浚)
26.《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7.《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8.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9.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30.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1.“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32.清·吴亦鼎《神灸经论》记载,“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1.如其坐而言,不如起而立。
此句的本义是:与其坐着讲话,不如起身站着。引申义是:与其坐着高谈阔论,不如起来做点实事,用来讽刺那些光说不做的现象。
2.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所成就,则不可贪图安逸;若要安逸舒适,就难以有所成就。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3.千錘成利器,百炼不成钢。
喻指人的才能须经过反复磨炼才能获得。
4.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竹笋外壳脱落才长成竹子,鱼追涛逐浪才变成蛟龙。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风雨和痛苦的磨难,才能够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
5.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情如同纸张一样薄,而世事则像下棋一般,每一局都充满了变化。
6.饶人算知本,输人算知机。
意思是做人要宽厚。得饶人处且饶人。多让让别人算是智谋、心机。有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意思。
7.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已经枯萎了的树木,等到了来年的春天,还会再次发芽的,可是人生只有一次年轻的时光,虚度了就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8.宁在人前全不会,莫在人前会不全。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宁可什么也不会,也不要什么只会一点点,一知半解。
9.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人心本善,但是总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人偏离善的本心,因此要师长朋友加以劝勉。就像山中的钟,随时敲打才能发出响声。
10.见事莫说,问事不知。 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看见什么事也不要四处宣扬,别人问了就说不知道。与自己无关的事不要去管,事情忙完了就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