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创作了多少经典语录
鲁迅(1881年-1936年),本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取名树人,鲁迅是笔名。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博览古籍,爱好民间文艺。1902年赴 日本留 学,先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五四时期,鲁迅积极投身于新文化和文学革命 ,并开始从事新文学创作。 五四以后,他在大学任教的同时从事创作,并发起成立语丝社等新文学 社团,编辑文艺刊物。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后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终 因积劳成疾,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6日病逝。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有《鲁迅全集》。 鲁迅著述很多,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杂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杂文是随着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而诞生的新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最卓越的缔造者,是他赋予了杂文以空前的战 斗力和艺术价值。早在五四运动前夕,鲁迅就在《新青年》上以"随感录"的形式连续发表 了极富于战斗性的杂文,参加了当时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 从那时起,杂文就成了鲁迅的主要战斗武器,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鲁迅将自己写的这些短小和精练的带有文艺性的议论散文,有时称为"短评"(《热风题记》),有 时称为 "杂感"(《写在(坟)后面》),有时称为"短论"(《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而 将篇幅略长 的篇章称为"杂文"(《写在(坟)后面》),也把杂文称为"小品文"(《南 腔北调 集·小品文的危机》)由鲁迅参加奠基和开创的这种散文文体,后来在现代文学史上一律被 称为杂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鲁迅在谈论杂文时曾说过:"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南腔北调集·小品 文的危机》)他还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战斗的作者,因为失了现在,也就没有将来。(《且介亭杂文·序言》) 由此可见,鲁迅一向是把杂文做为现时的战斗的武器来使用的,他的杂文上一种极富于 战斗性的文艺政论。 鲁迅一生写的杂文共结为十七集,除其中的《集外集》、《等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 补编》外,都是按编年结集,因此反映的思想内容和鲁迅的思想发展相一致。就其杂文创作实际情 况来看,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五四前后至1927年定居上海前。 前期杂文先后结集为《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五个集子,收进了19 07年 到1927年间的杂文约一百五十八篇,占他全部杂文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收录了本时期的部分作品。 后期指1927年定居上 海直至1936年年逝世,本时期鲁迅的杂文一般称为后期杂文,共结集为《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九个专集,约为四百一十多篇,相当前期杂文的两倍多。 从中可以看出越到后期,杂文在鲁迅战斗中越具有重要地位。此外,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收有部分本期杂文。 鲁迅的前期杂文是五四到大革命失败这段历史时期中战斗和探索的真实记录,同时也反映着时代发展的进程。 这时期鲁迅的杂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清醒的战斗的彻底反帝反封建和不懈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精神。他用敏锐的洞察力,无情的解剖刀,暴露和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病态社会,总结历史经验,留下了辉煌的战绩。 抨击旧道德,鼓吹民主和个性解放。 猛烈抨击旧道德伦理,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孔孟 之道如"三纲""五常"以及神权思想等,给予了有力批判,是鲁迅前期杂文的重要内容。写于 1918年的《我之节烈观》(《坟》),通过揭露封建道德中的节烈观对妇女的残酷迫害,指出了封建统治者借表彰节烈以维持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提出了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问题。 鲁迅杂文全集 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附集 集外集。
新的时代来临时,能看到未来的人好像只是少数,大部分人的视线还是会被旧的观念所蒙蔽,大部分人的未来还是需要星星之火来启迪。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当时旧的思想已经腐朽,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变化。而新的思想还未来临,或者准确地来说,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前行的正确道路。
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例外,他们在别人还沉睡的时候就已经率先发现了黎明的曙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这缕光,让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过程。
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看到了身处殖民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感受到了他们的疾苦。所以希望学会治病救人,但是在面对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在敌人面前麻木又自私的样子时,他瞬间就明白了,学术的治病救人只能治愈人身体上的伤痛,却救不了人的灵魂。
鲁迅为了真正拯救国人的灵魂,唤醒同胞的内心。鲁迅毅然弃医从文,选择用文字的方式来洗涤人们麻木的灵魂,唤醒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自豪感。
但在那样一个年代,鲁迅所写的这种革命主题的书籍注定是无法被公然发行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要想让更多人看到他的文字,鲁迅只能把自己的意愿藏在晦涩难懂的故事背后。这也导致到现在,鲁迅的作品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的确,鲁迅的文字有着自己的方式和风格,而这种风格在现在的人看来简直就是错误的典例。有人说,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来严格分析鲁迅的作品,你就会很容易发现,他的作品当中几乎全都是病句。
就比如鲁迅经典语录之一,在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有一句话:“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大约”和“的确”加在一起好像就是个病句了,那么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
是的,在现代汉语当中,这种用法其实严格来说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大约”表示一个模糊的概念,而“的确”表示的是一种确定的概念,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应该就不是句式杂糅这么简单的语法错误了。严格来说,这似乎是语义上的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原文来看呢?
孔乙己剧照孔乙己是封建时代落魄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在酒家赊账喝酒,虽然穷困潦倒被别人看不起,但时时刻刻都要维护自己的假清高,就是在小伙计面前都不会忘记卖弄自己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孔乙己让整个鲁镇上下的人都看不起,他只会之乎者也,知道“茴香豆”的各种写法。可是这又能怎么样,他最终还是一个落魄的可怜的乞丐,连酒钱都掏不起,穿着长衫混在一群底层人士中间,却始终得不到尊重和体面。
在赵太爷家里当账房的时候,孔乙己偷了人家的几本书,被人家“吊起来打”。即便如此狼狈,在酒馆里坐下,听到别人说到此事的时候他还是会忍不住为自己辩驳:读书人,那不叫偷。多么掩耳盗铃的举动,多么狼狈不堪的行为。
所以在孔乙己瘸着双腿,慢慢挪过来喝酒,又欠了一个月的酒钱不还,从此再没有来过的时候。小伙计听到几个客人的对话:孔乙己似乎又犯了什么事,又得罪了什么人,又遭到了谁的毒打。
年关将至,在凛冽的寒冬中,孔乙己也再没有来过。所以小伙计才会在心里猜测,这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里的“大约”和“的确”并不是并列关系,准确地来说,“大约”这个词是用来修饰“的确”的。
小伙计知道孔乙己很久没有来喝酒,也很久没有还上回的酒钱。他还记得孔乙己最后一次从酒馆的门中出去时,那种一瘸一拐狼狈不堪的样子。所以理智告诉他,孔乙己是真的死了。
孔乙己剧照但是在情感上,他又是对这个可怜的读书人怀有怜悯的。所以他才会用“大约”。孔乙己大约是死了,但他又希望他没有死,希望这吃人的旧社会能够放过一个可怜的老人。
所以鲁迅的文字是并不能断章取义的,在那样特殊的时代和条件之下,他的语句都是含有深意的。即便在逻辑上不通,在情感上也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