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第一本经典语录
如果是BOSS的话,可以用场地上的弩车速杀,进场先往左走一点看它冲过来马上往右跑翻滚躲开第一次攻击后起身斜着跑向左边的弩车,到达后立刻使用发射,命中后马上再来一发。多试几次就能成功。如果弩车击杀失败或者是遇到非BOSS咒缚者最简单的方法是举盾跟它绕圈,利用它攻击的间隔攻击背后或补血,如果它的剑变蓝说明要用诅咒,马上翻滚远离拉开距离就能躲开,如果他身上冒黑烟眼睛发红光是要用暗魔法,横向移动到他侧面或身后可躲开大部分伤害
(经评论区提醒,本篇回答有严重剧透预警,非适勿入)补充回答:昨天在京津城际上终于结束了第二部《世界的凛冬》,问我为什么拖了将近一周才把剩下的内容读完?答案是第三本真的不好看啊!!!
各位肯叔的书迷不要急着喷我,大伙可以把第一部《巨人的陨落》和第二部《世界的凛冬》进行仔细的对比,从故事叙述角度来讲第二部的确比第一部更加出彩(二战比起一战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国际关系比起一战前后更加复杂多变,因此给了肯叔更丰富的内容表达空间)。但!是!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讲,第一部出来后就有许多书评指出肯叔在该方面的薄弱,这个不足在第二部中体现得更明显。
直白地来说,我至少可以在读第一部的过程中想象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沃尔特值得我去仰慕,可是读第二部的时候,谁能告诉我劳埃德、沃洛佳、格雷格、伍迪、沃纳这五个人在性格上到底有什么区别?他们除了国籍不同效忠对象不同在人物形象和内涵上有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吗?
我思考了非常久,想不到这区别。
我想这是《世界的凛冬》最大的弱点吧。主角尚且辨识度不高,一众配角就更加路人脸了。
想起一篇豆瓣书评说,《巨人的陨落》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整体丰富于男性角色。然而到了《世界的凛冬》,女性角色的描写也开始下降,卡拉是整个第二部里笔墨最重的角色,她的勇敢、独立、坚强通过很多事例体现出来,黛西是整个第二部里最富戏剧性的女性角色,肯叔对其前后几次择偶、思想、心理等转换的描写使人物成为书中最为立体可爱的角色,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辨别卓娅(沃洛佳的妻子)、乔安妮(伍迪的未婚妻)、米莉(劳埃德的妹妹)、特蕾莎(西班牙文化教员)、玛伽(列夫的情妇)等女性角色的性格区别,书中每每提及她们,使用的语言都是“美丽绝伦”“让人过目不忘”“浑身散发着女性魅力”,诸如此类。
以上是读完《世界的凛冬》并回顾了一遍《巨人的陨落》之后,所作的小补充。
-------原答案分割线-------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漏网的鲤鱼”(ID:miss-likeyi)沃尔特死了,我放下手中没读完的《世界的凛冬》,想与你们聊聊二战
上周五在国社面试的时候,对方问我在读什么书,我非常高兴地同他推荐肯叔的“世纪三部曲”,刚刚介绍了以上三句话就被他生硬地打断了。
大多数面试官问你“在读什么书”的时候,目的大概是想真诚地显示文化而非真挚地与你讨论文化吧。
然而知识是无可衡量的,好书是一定要推荐的。
我现在正在读的书叫《世界的凛冬》,它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之二,今年三月初刚刚翻译完毕并在国内出版。
“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叫《巨人的陨落》,我在1月中上旬笔试面试一波接一波的情况下,顶着压力在10天内读完了。虽然拖了腰封所写“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后腿,但对我这种读书慢、消化时间长的读者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尤其是这还是一部主要家族在六个以上、每个家族的主人公也出场了三代以上、时间跨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史小说。
但是,各位胖友(尤其是历史盲胖友)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这部书是【冗长、复杂、枯燥、刻板】的世界历史,因为,它明明是一部比《冰与火之歌》还要【好看、有趣、耐读、跌宕起伏】的小人物小说啊!叙事风格也是让你捧起书就分分钟陷进去不能自拔的那种啊!
为了更清楚地讲述今天推文的主题,我必须首先解答一个问题:
【沃尔特是谁?为什么他的死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打击巨大?】
为此我需要先为大家梳理一下这部书的主要人物。
---世纪三部曲 前两部 主要人物表---
【英国】
菲茨:伯爵,妻子是俄国公主。让女仆艾瑟尔怀孕之后又将她抛弃。参加了一战并受伤,与妻子的儿子叫博依。
茉黛:菲茨妹妹,女勋爵,女权主义者。与艾瑟尔是跨越时代和阶级的好朋友。
艾瑟尔:菲茨家女仆,后来当上工党议员。生下与菲茨的孩子后与犹太人伯尼结婚。
比利:艾瑟尔弟弟,矿工。参加了一战。
劳埃德:艾瑟尔与菲茨的孩子。参加了二战,当反纳粹的情报员。
【俄国】
碧:沙皇公主,菲茨之妻,住在英国。婚前在俄国间接害死过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的父母。
格雷戈里:铸造工,疼爱弟弟,因弟弟闯祸而让其假冒自己搭上了去美国的轮船,接手了弟弟怀孕的女友。后参加一战,与列宁并肩作战,战后崇拜斯大林。
列夫:格雷戈里之弟,马夫,生性风流爱惹祸。到美国之后勾搭了富豪的女儿并与其结婚,生下女儿黛西;与情妇玛伽生下儿子格雷格。在美国属于有钱无地位的类型。
卡捷琳娜:流亡少女,被格雷戈里所救,但是爱上了其弟列夫,怀孕后被列夫抛弃,后来带着儿子沃洛佳嫁给了格雷戈里。
沃洛佳:列夫与卡捷琳娜的儿子,被父亲抛弃后受格雷戈里照顾,二战期间为苏联情报局工作。
【德国】
沃尔特:驻伦敦大使馆武官,与茉黛相爱并历经重重艰难走到一起。一战后与茉黛回到德国生活,纳粹上台后夫妇双双失势,因勇敢指认纳粹屠杀残疾儿童而被折磨致死。
卡拉:沃尔特与茉黛之女,继承了父母的全部优点,11岁时为女仆接生,父亲死后接手调查残疾儿童屠杀案。
埃里克:沃尔特与茉黛之子,软弱犹疑,不顾全家人的反对相信纳粹、加入纳粹。
【奥地利】
罗伯特:驻伦敦大使馆官员,沃尔特的表兄,同性恋。其同性恋人容格被纳粹放狗咬死。
【美国】
格斯:参议员之子,爱过茉黛,后娶了独眼女记者罗莎,育有两子伍迪和查克。
罗莎:美国女记者,格斯的妻子。
黛西:列夫的女儿,因父亲的卑鄙手段痛失未婚夫,后与母亲一起到英国生活,贪慕虚荣嫁给菲茨的儿子博依子爵,婚后不幸福,二战中幡然醒悟与一直苦追她的劳埃德在一起。
格雷格:列夫与情妇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商业帝国,在美国国务院做实习生。
与《巨人的陨落》里华美的贵族逐步谢幕不同,《世界的凛冬》之残忍,是一首让人彻底绝望的挽歌。
故事接续第一部,但主角已由上一部五大家族的父辈转变为一战后出生的新一辈年轻人。
因此,第一部中我最喜爱的男性角色沃尔特,在第二部中不再那么光彩耀人。
曾经的沃尔特,年轻气盛,在自己热爱的外交事业中大展宏图,感情炽热而专一,一战前不顾英德两国的紧张形势与茉黛秘密结婚,战争期间这对情侣分隔两地各自战斗,即便无法获知对方的生死讯息,依然为对方守身。战争结束,英国战胜,德国战败,两人为了能够在一起,放弃各自家族的地位、财富,放弃显赫的工作,毅然过起清贫而幸福的生活。
如今的沃尔特,年老力衰,身为一个民主主义者,法西斯主义横扫德国后,在政坛失势,只能靠翻译报纸挣钱养家。唯一的儿子也没有继承他与妻子的正义思想与善良品格,被纳粹洗脑,软弱又无能。当家中女仆的残疾儿子被纳粹政府的秘密医院残忍杀害后,沃尔特虽然勇敢地进行调查,却因无权无势而被盖世太保关起来残酷折磨,遍体鳞伤的他被扔到家门口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读完第一部之后,我与林先生深入地探讨过对书中角色的喜爱程度。他以为我最喜欢的角色应该是艾瑟尔,觉得我和她很像,无畏又刺头。其实书中这么多的女性角色,我不喜欢任何一个。我曾经是喜欢茉黛的,可是她在后期对社会主义的偏见让我恼火。
但是沃尔特是完美的,他没有任何大的缺陷。他在事业上热情,在爱情上忠贞,在思想上深刻,在观念上开放,在谈吐上风趣。
沃尔特是我在第一部中最喜欢的男性角色。他和茉黛的爱情、婚姻、生活,我不希望发生任何差池。
然而这一切却被时代所毁。
读到这一段时,毫无预兆地在宿舍大哭起来。
不仅是因为母亲和女儿一起发现父亲身亡的这个场景,而是不相信意气风发的沃尔特在经历纳粹折磨之后真的会失去主角光环。
死在我们眼前。
就像任何一个书中轻易死掉的配角一样。
我开始审视,任何人也许都不该有所谓的【主角光环】。战争的残酷不是说给那些没有名字的士兵和战俘听的,也是说给沃尔特、茉黛、格雷戈里、劳埃德、沃洛佳这一系列家世显赫、位高权重的主人公听的。
因为没有名字的战士可以在前线被军官肆意处罚,所以容格可以被秘密警察脱光绑起来放狗咬死,所以大卫可以和劳埃德并肩作战时因冒犯上司被开枪打死,所以散布纳粹屠杀儿童信息的彼得牧师可以被电击致死,所以沃尔特可以在指认纳粹时被殴打致死。
这一步一步,原来就像设好了台阶一样,等着读者慢慢往下跳,跳到这一层,你惊讶地发现沃尔特的尸体已经赫然摆在你的面前,再往下也许还有艾瑟尔、格雷戈里、劳埃德、沃洛佳们的尸体。
这部《世界的凛冬》看到一半,我就已经不忍心再往下翻页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停一停,去翻翻看别的什么书,或者想一想,离我遥不可及的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当然我指的并非单单是二战。
【战争】一词远比它实际打起来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多的多的多。
我对二战的认知多半来自于历史课本和二战电影。历史课本的价值在于让我记住了战争的关键节点,从时间和地理上把握战争;电影的价值在于让我从微观上了解战争的残忍,以及从视觉上巩固关键战役和人物。
在接触到肯叔以前,我没有见过能把以上二者结合得兼而有之的作品。他以历史学家的严谨不动神色又恰到好处的把130多个人物安排到各个历史性事件当中。
国会大厦纵火案,西班牙内战及国际纵队,英国绥靖政策,德国入侵波兰,丘吉尔上台,敦刻尔克大撤退,犹太人集中营,苏联肃反运动,偷袭珍珠港,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转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决战柏林,曼哈顿工程,丘吉尔落选,联合国的建立,RDS-1苏联原子弹实验成功,马歇尔计划,东西德分裂历史的重大时刻,我们的主角们都不曾缺席。
肯叔的描写鞭辟入里地剖析了这场战争的本质。
“拥有自由意志的政治家、记者和律师多么重要。没有了这些人,政府就能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毫无顾忌地屠杀百姓。”
艾瑟尔的儿子本书的主角劳埃德在目睹并参与了伦敦的法西斯游行之后感叹道。
“他们打着英国国旗。这些想破坏国家秩序的跳梁小丑,为什么每次活动时都要急不可耐地挥舞象征着国家尊严的国旗。”
一个来自芝加哥的中产阶级工程师战死沙场。
“他离开芝加哥的工厂,战死在西班牙小城的街上,就是为了有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比利的儿子、劳埃德的表弟大卫,本应该安静做一名旷工,却死于苏联顾问的愚蠢指挥与克格勃无孔不入的战场监督。
“没有死于抗击法西斯的作战,却死于一个残暴愚蠢的苏联军官之手”
何以让在绥靖深渊上踮着脚尖跳舞的英国毅然决然的举起反抗的大旗呢?
“在这间用石灰水刷过的教堂里,和会众们一起唱赞美诗的时候,劳埃德似乎感受到了英国的心跳。周围都是衣衫褴褛、教育程度很低的人,做着永远做不完的艰苦工作——男人们在终日不见阳光的矿井下劳作,女人们养育着下一代人,去接他们的班。”
反战的主题也再一次得到升华。
“先前他想象中的战争,只是危险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对痛苦的平静接受,以及英雄主义。现在他亲眼见到的却是痛苦、尖叫、恐惧、破碎的尸体,以及对战斗的无望”
在迄今为止读完的“世纪三部曲”的前1/2里,我最常感慨的一个词就是【世事无常】,第二个词是【命运轮回】。
又是无常,又是轮回,难道不矛盾吗?
我认为这正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啊。
博依和劳埃德,同是菲茨的儿子,前者以子爵的身份傲慢风流,还曾头脑过热加入纳粹;后者以无产阶级自居,参加过西班牙国际纵队、敦刻尔克撤退前被德军俘虏、逃脱之后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从事情报工作。但二人却都与黛西有感情纠葛,后者追求黛西,黛西却嫁给前者,婚后又投入后者怀抱。
格雷格和沃洛佳,同是列夫的儿子,前者在美国出生坐拥富贵,但比父亲有情有义,响应了时代的召唤加入了美军;后者在俄国出生被叔父格雷戈里抚养长大,成为了苏军情报部门的军官,在西班牙内战、莫斯科保卫战及组织策反德军内部人员、建立柏林情报网络方面都有深度参与。
列夫的女儿黛西,真正让列夫走上人生巅峰的贵人(因为她的出现列夫才能娶上身为富豪之女的黛西母亲),却比列夫的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命途多舛。母亲在婚后得不到丈夫宠爱,连带着自己也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在美国的未婚夫与自己悔婚,正是因为列夫为了生意使用了卑劣的手段;到英国之后为了扬眉吐气用尽手段嫁给菲茨的儿子博依,并一度参与纳粹游行;认清博依拈花惹草的真面目后投身于伦敦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终于与志趣相投的劳埃德在一起。
最严谨的故事,最好读的历史。大概就是我对肯叔的三部曲系列最真挚的推荐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