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经典语录说房价毁灭了
其实白岩松肯定懂,就是不说,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词:焦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到了没房子的人是如何活着的,他们看到了最弱势群体是如何挣扎的,他们不想自己的后代也混成那样。房子对于中国人是一种终极的自我拯救,是当无法依赖制度的福利时,老百姓留给自己和后代的最后一点尊严。一个文明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待最弱势群体的态度。如果有一天社会能有宽容和善待流浪汉,如果有一天政府能保障最穷困人民生活的基本质量,老百姓还何苦去拼死拼活压榨血汗来自我拯救呢?年轻的时候,在美国看到流浪汉排队领救济,其中不乏身强力壮者;进一步,又听到各种有色人种钻法律制度空子享受福利的案例,那时我就想,美国人如此精于制度设计,又为何对这些吃福利的懒人视而不见呢?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美国之所以纵容这些懒人,是想依靠这些人来展示一个社会的下限,即向整个社会剩余的大多数人证明:努力奋斗吧,你混得再差,不过也就是福利懒人。一句话,福利制度设计的初衷,与其说是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不如说是针对那些构成社会中坚力量的阶层设计的一道保险。大家一看,原来这个社会的下限也还能够接受,于是也就不那么计较得失,不那么在乎利益。和谐和好,平等也罢,表面上维系的礼仪廉耻,盖因为其得失还不足以触及到焦虑的神经。故此美日居民的素质自然要“高一点”,他们自然“不着急”。反观国内的老百姓,看到的又是什么?碰瓷倒地老人,你可以说是骗子,路边磕头长跪的残疾人,你可以说是骗子,迁家荡产跳楼自杀的商人,你可以说是骗子……可我们不怕吗?我们不怕这些事终有一天发生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吗?当一个社会的体制不足以维系最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人格尊严时,其反射给整个社会其他阶层的强烈信号就是:一定要拼命抢夺一切利益,一定要拼命守住一切利益,一定要为后代留下一切利益。需要承认,这样的“焦虑”本身就是市场发展的巨大“动能”,只不过这样的“动能”背后,是老百姓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看到房价嗖嗖长的时候,想的不是“未来会更好”,而是“现在不出手未来只会越来越差”。一言蔽之,中国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焦虑式”发展。这样的焦虑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微观的生活细节,譬如抢座碰瓷,到宏观的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至此,谁还会奇怪那些拼命买房的家长?那些拼命抢坐的老人?那些拼命挣扎的你我他?老百姓感受不到美日那样生活的安逸和平稳,自然觉得不幸福,自然要拼命去“抢”那些被普遍认为可以保障幸福的产品。其实说白了,治世老百姓抢房,和乱世流民抢黄金,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被视为在一个缺乏体制福利下限保障的社会,为了维系生活和尊严而做出的奋斗。媒体不能真把观众当傻子忽悠:一边中国特色,一边美日如何,老百姓自己也能琢磨出不对劲来。既然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有制度根源,为何不去挖掘?很多事我们都知道有问题,却习惯于用“别人是如何如何”来掩盖“我们是什么什么”。媒体的责任难道不是回答问题,解释现象,发掘根源吗?白岩松理应告诉我们中国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说因为美日如何如何,所以我们也该如何如何。~~~~~~~~~~~~~~~~~四月十四日更新四千个赞了,真的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个答案我一直没有回复评论,是因为它本身其实是个偏颇的答案。并且如很多知友所言,西方式的福利制度的确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条件。也许您可以说这是一种骗赞的答案,但如果我的答案能给您一点思考,我觉得您点点鼠标赏一个赞我也当的起。很多知友的批评很有道理,不一一列举和感谢了。可其实我对我答案的定位就是一种思考。我想,福利制度当前的局限,不能阻止对福利制度内涵的思考。如同数学家抽象出的规律,在未来某一天就能被应用在桥梁建设上。当前,很危险的一个声音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不用思考,不用讨论,不用了解。”其实,也许正是因为思考了,我们才更了解我们为何做不到,我们才更清楚应该如何选择替代方法去做到。我国的政府不就是在这种曲折的探索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实现了举世震惊的发展腾飞吗?自上而下的引导,不能替代自下而上的思考。当思考能够完善引导,当引导能够促进思考,我们的发展就会有一个上下有机的结合,而不是上面忙着考虑,下面忙着焦虑。书生意气,很多东西想的浅,说不透,还需要各位的修正和磨练,请多多指教,谢谢!
白岩松的话都比较有警世的作用,具体他说了些什么,最好复制过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