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三》经典语录
一、这本书不错,值得一看。
这本书是杨绛对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回忆录,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已经逝世,书中回忆的生活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真的很感人,非常值得一看!
二、作品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三、人物形象:
1、杨绛
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2、钱媛(乳名 圆圆原来叫做钱健汝)
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3、钱钟书
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四、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著名的
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用先生称呼女士专属于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由于“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开始追求西化和男女平等,于是不论男女都可称先生,当然一般是对于较有知识或身分的人,而现在已经不会再叫女士为先生,而对一些人的称呼,譬如杨绛先生,还是沿用下来了 这是中国近现代才有的对某些在一个领域(主要是文学、政治等特殊领域)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女性的称谓。如宋庆龄先生(国母)、何香凝先生(廖仲恺先生之妻)、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等。 前日在洪晃的博客上,还见到有人称章含之为章含之先生(章士钊之女、已故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之妻,著名作家,洪晃的母亲)
按照惯例,先看的前言,附录,前两天每天翻开看个两页就睡了,没觉得有多好
今天周末一口气看完,等第三部分完了,才回过味来真觉得好
有很多感触,好像又没办法表达的很清楚
80多年的生活,放进这本薄薄的书里,文字间那种经历过岁月之后的淡淡的情绪,很打动人
人生是快乐的,但也避免不了忧愁跟烦恼。
作为一个理工科实用主义,年龄渐长之后即使作为纯粹的休闲爱好,最近两年也不太看得进除科幻侦探类的文学书籍了,这本书是个惊喜。
打算翻一翻她老公的围城。
这是杨绛对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回忆录,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已经逝世,书中回忆的生活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真的很感人,非常值得一看!
想给大家推荐一本我非常喜欢看的传记《杨绛传》
我特别喜爱读书,和杨绛先生有很大关系。
我读书的座右铭就是杨绛这句“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自传,我推荐你读这本《杨绛传》。
对于我的整个人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杨绛先生对我来说,是非常敬仰的人。
她对我的两个爱好:“读书”和“教育”的影响也让我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了更多的人。
读书,杨绛先生说要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教育,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杨绛,原名杨季康,出生在北京,著名作家、翻译家。
提到杨绛,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钱钟书的妻子。
很多人真正的了解她,认识她,
更多的是来源于她的淡泊名利,还有她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杨绛先生,是如何活出这“与众不同”的一生的。
活得热爱
在杨绛上大学的时候,她有机会选择出国,但是比起去美国攻读政治,她更喜欢读文学。因为热爱,她果断的放弃了去美国发展。后来杨绛去了清华,并遇到了钱钟书。
《杨绛传》中说,虽然钱钟书在学问上绝顶聪明,但是生活上却一窍不通。因为热爱,她从来没有因为家境的悬殊就抱怨后悔。为了让钱钟书安心的去创作《围城》,即使她并不擅长做家务,她依然毫无怨言,甘愿洗衣做饭。
活得坚强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此后,我们一家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没想到这句话成了真,1997年,女儿钱媛病逝,第二年,丈夫钱钟书也永远离开了她。
钱钟书辞世之后,她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去一份份的整理他留下的手稿。她面对丈夫和女儿的离去,未曾悲观沮丧,歇斯底里,她选择独自承担。她写下了《我们仨》,写下了让无数人泪流的的故事。她那句“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是一种无可言喻的悲伤,时间太快,岁月弄人,从此阴阳相隔。
活得低调
一个人书读的越多,心便越容易沉下来,对身外之物也会看的淡然。
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把八百多万的稿费和版权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清华大学,
并且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先生说她不想把奖学金冠上个人的名字,
她想用“好读书”这三个字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希望他们可以谨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很多她的好友说,每到生日这天,杨绛先生总是婉拒亲友看望,她这一生,都安安静静地低调生活、做学问,最怕给别人添麻烦。
活得坚持
杨绛,一位世纪老人,百岁依然笔耕不辍。
她在92岁高龄的时候,写下了《我们仨》,感动千万读者。
她在96岁高龄的时候,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她每天写作,她的坚持让我对她钦佩不已。
除了写作,杨绛也是个翻译家。她早年受到傅雷的影响和鼓励,开始投身翻译事业,
虽然她常说,翻译是个苦差事。杨绛先生曾经为了翻译好《堂吉诃德》,从1959年零基础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未间断,后来全书翻译完成,这其中跨越了十几年。
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市面上有深度的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是鸡汤文和烂故事,只为夺人眼球冲破销量。节奏快到人们会丢失掉初心。
而杨绛先生则是沉下心,一翻译就是十年。每每读她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这句的精妙。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有人说,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生命总会以另一种形态延续;
我认为她的智慧,她的文字,她留给我们后人的乐观和钻研精神,则是另一种延伸。
我非常幸运,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她的书和传记,
体味了面对苦难的泰然自若,也努力学习她的坚韧豁达。
也许再过10年再重读这本《杨绛传》,会有不同的深意。
欢迎关注早安读书,我们一起高效阅读,加速成长。
早安,读书。
陪你,四季。
准备看看。还没看,有看过的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