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对于传统文化经典语录
民国十大武术家 孙禄堂、李景林、李书文、尚云祥、张策、杜心武、刘百川、李尧臣、韩慕侠、王子平(民国十大武术家,是根据近代武术史,参照武林中的相关文献记载,依据武术家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包括武功造诣、技击实战、武术理论、武德修为、武林声望、社会地位、个人成就和对武术界的贡献成绩排名。 不仅仅是以武功高低而排名。 其中,孙禄堂之子孙存周的技击实战能力可代表一个时代,是可以与李书文比肩的,李景林、褚桂亭、郑佐平等武术家认为他是仅次于父亲孙禄堂的绝顶高手;张玉魁是程廷华的开门大弟子,孙禄堂的武学录里讲到他的技艺之深纯近代罕有,八卦掌练神还虚已臻精谐,连八卦掌名家马贵这样的高手与之比试都不能粘其身;李复祯是车毅斋的大弟子,山西记载李复祯的武功与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的宋世荣功力相当,车毅斋认为他的武功不在郭云深之下;梁振蒲是八卦掌第二代掌门人,曾一人打死打伤六七十人,董海川说梁振蒲最善于用他的技法击人;刘凤春、宫宝田、霍殿阁、薛颠、杨澄甫等都是真正武术技击高手。 。。。。这里排的是民国十大武术家,名额有限,只评上述的十位杰出武术家为民国十大武术家)。
李小龙和叶问是民国时期的人。
霍元甲是肯定的,我们天津人的骄傲!
陈真,叶问,李小龙
民国时期的武术大师:杨八愣、韩慕侠、王子平(千斤神力王)、杜心武(神腿大侠)、佟忠义、孙禄堂、万籁声、王芗斋、霍殿阁、李书文等。
霍元甲、陈真、叶问、李小龙
第一:孙禄堂,无可争论的民国年代第一高手,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很多老武术家认为他是中国三百年来无人能及的真正高手。不管是赞扬他的,还是咒骂他的,不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实事(如果不知道孙禄堂是谁,汗,肯定是个武盲。 ) 第二:李景林,这个人知道他的人不多,因为他不是民间的武术家,而是军阀中的人。民国年间,他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剑”,曾经轻松击败“神枪”李书文。 第三:李端东,中华武士会的创始人之一,袁世凯曾经请他担任陆军武术总教官。 传说他曾经一掌击毙一头大公牛,比以掌劈公牛的极真空手祖师大山倍达早了几十年。 第四:王子平,史料上的霍元甲击败大力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打,只是吓走了大力士,王子平不同,他是真正的打败过洋人大力士,神力无比,号称“千斤神力王”,是当时的第一大力士,连洋人也承认。 技击之术更是精绝。 第五:杜心武,自然门的武术宗师,国父孙中山和宋教仁的保镖,传说他还是青帮的元老。 第六:刘百川,少林门高手,号称“江南第一腿”,和杜心武是死对头。也曾击败过洋大力士,得过孙中山亲笔题名“尚武精神”的牌匾。 和杜心武都是武术名家万籁声的师父。 第:李书文,八极门人,武功惊人但性恪怪异,与人较技动不动就要人命,死伤在他手上的武术名家不计其数,一根大枪使得出神入化,是八极门中传奇,但因为曾被李景林轻松击败,故排名靠后。 第八:霍元甲,地球人都知道他是谁,论名气,他比上面几位都火红,但是名气大都是靠影视作品捧出来的,真正实战记录不多,加上他的迷踪艺只是外家拳法,霍家除了他外无人能出名,故威力值得怀疑,但是他打败日本高手却是真实的事,故将他排进十大。 第九:黄飞鸿,地球人都知道他是谁,但同样是影视作品捧出来的名气,真正可查的实战并不多,没听说过打败过那些武术名家。 第十:韩慕侠,张占魁的弟子,学的八卦,赵道新的大师兄,武功青出于蓝,超越了师父,同样击败过洋人大力士。 这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那个时候只出了一个霍元甲 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巅峰时期。
为何有些高人认为,胡适等民国大师根本没得到传统文化精华?
为何许多高人认为胡适等所谓的民国“大师”,根本没得到传统文化的精化。首先,要看这个“许多高人”是不是真正的高人了。
如果这个“高人”是民国时代的,那么他们早和胡适等人交锋过了,结果和传武大师对付徐晓东的结果差不多,不是被10秒KO,就是被打得满地找牙,还嘴硬说没吃饱饭,要么干脆叫警察、爽约,也就这点出息了。
也许有人深藏不露,那就没法评论了,关起门来说天下第一,这个也不违法,只是没人当真。
可能很多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的事怎么可以用辩论来解决呢?
但历史上,国学一直是这么解决问题的,从汉代开始,大型辩论会就搞过很多次,儒家能压倒诸家,靠的就是逻辑更清晰、体系更完善、具备实际作用。儒家提倡“文以载道”“不平则鸣”,都是强调文章的世俗价值,没有实际作用、只穷理的文章,被儒家视为“小人儒”。
可见,国学向来同意论辩解决问题,归隐山林、不为世所用的学问只在乱世才可以被容忍,并非学问正道。
那么,民国以降历次争论,国学的“高人们”占不到半分便宜,年轻人最终都跑到对立面上,此时国学信奉者再讲“为政不在多言”“笃行胜于言”之类,就显得有些虚伪。
总之,当时的高人们之所以落败,要么是传统文化不行了,要么就是他们没学到精华。
其次,当下的国学大师中骗子多
至于当下的“大师”,则多是“伪大师”,他们没有童子功,从小没那个氛围,长大后也无法学以致用。在今天,谁再来儒家那一套,从小到大肯定会经历无数挫折,至少小学就毕业不了,所以今天的大师无非两条进路:
其一,习惯性说谎者:他们明明拿到了初中以上毕业文凭,也像别的孩子一样经历了西学的基础学习,只是因为考试成绩太差,或者没有一夜成名的机会,才突然成了“国学大师”,他的根底基本是西学的,对国学只见门径,他们怎么可能判断鲁迅、胡适这些人是否得到国学精华呢?
其二,用西学研究中学者:如今很多国学研究者是研究生毕业,经过了西方学术训练,在国学的西学化方面,他们比胡适、鲁迅那一代人走得要更远,这也很正常,西学重逻辑,便于传承,国学多感受,弟子往往不如师。只是许多用西学方法研究国学的学者出于文化乡愁,出于个体经验的狭窄,出于偏执,或出于自我炒作的需要,将西学化的国学视为正根,在此基础上去批评胡适、鲁迅那一代人,其实从感受的角度看,他们远远无法和这些大师相提并论,这种批评本身就是反国学的。
最后,如果亡国灭种,就算得到传统文化精华又有什么意义呢?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那么高明,今天岂有留存?无非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人们去看个新鲜,假装一下尊重,但这样的死文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是,近代中国确实面临着两难选择:不推翻传统,就无法开新。清末到民初,绝大多数人都持保留传统精华、有条件引入现代性的论调,结果统统失败。事实证明,现代性有强烈的主体性,在它的格式化下,古代西方文明、古代东方文明都必然被其碾压、粉碎、重组、断根,这是无可奈何的,不是谁凭吊一下、追思一下、人为设计一下就可以改变的。
历史发展有其本然的反设计性,到目前为止,历史没有一次是按涉及的方向前行,我们批评那一代的学者可能发出过一些偏激之声,却不去检讨:为什么这种声音被大家接受?为什么成为共同的选择?
秋天到了,树叶自然会落,偏偏有这一等蠢人,要去责怪蝉鸣。
传统不仅可以继承,也可以创造,也可以开启,过去百年,前贤的奋斗难道不也是一种传统么?它不比几千年前的东西更有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