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呐喊经典语录
《朝花夕拾》导读
陈漱渝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计划写十一篇,后完成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时间都在1926年,这组文章在《莽原》半月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旧事”表现出作者的反顾,“重提”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执着。本书1927年7月由作者亲自编定,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3版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中除收文章十篇之外,另有《小引》《后记》各一篇。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征是“史”与“诗”的结合。“史”指作品的文献性质,“诗”指作品的文学价值。
鲁迅是一位十分自谦的作家。他仅在作品的外文译本之前写过极其简短的自传。而《朝花夕拾》用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求学生涯、教学经历,是撰写鲁迅传记、年谱的必读资料。文中还通过作者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了近代中国的时代风云。其中关于迎神赛会、无常女吊的描写,是生动的乡风民俗史料,关于绍兴中西学堂和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的描写,是变法维新之后重要的教育史料。所谓“诗”,是指作品中的某些事件或细节,只具有象征性意义,不宜一一考证坐实。因为所收诸篇的内容经过了记忆的筛选,正如作者在《小引》中所言,“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所以其中哪些是艺术虚构,哪些是无意失真,无法予以准确判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关于“幻灯事件”的描写,就跟鲁迅当年日本同窗的回忆或有出入。最典型的例子是对“百草园”的描写。在周作人笔下,百草园是一处“荒园”,有“一座大的瓦屑堆”“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无生物”“长着一株皂荚树”“最为儿童所注意的,是黄瓜和萝卜”(《鲁迅的故家·百草园》)。以上是一个老年人的记实性描写。而在鲁迅笔下,百草园内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是童心世界中的“百草园”,跟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形成了两个天地。周作人笔下呈现的是生活的真实,亦即“史”;鲁迅笔下呈现的是艺术的真实,亦即“诗”,这也相当于鲁迅记忆中儿时吃过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那滋味会胜过成年后吃过的所有美味佳肴。
只有把握了“史”与“诗”的结合这一根本特征,才能读懂《朝花夕拾》这部作品。
少年读鲁迅
《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鲁迅杂文选读》
套装附赠包含鲁迅自传、地图、趣闻、语录的精美小册子鲁迅的作品毫无疑问属于经典。鲁迅在中国读者心中的神圣位置,如同荷马之于希腊人,莎士比亚之于英国人,歌德之于德国人,泰戈尔之于印度人,惠特曼之于美国人。同时,鲁迅作品是有益于少年的文学教材和人生教材。不仅鲁迅作品中那些不朽的灵动的形象、深刻的思辨、谨严的逻辑、精练的语言、炽热的情感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无声的熏陶,而且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韧的战斗精神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是新生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教育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的鲁迅著作共有四部分,分别是《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和杂文选读(参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据此,我们精心编辑出版了“少年读鲁迅”丛书,共分为《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鲁迅杂文选读》4册,供广大青少年阅读学习,并希望形成“少年读,一起读”的重读经典氛围。
本丛书四大特点:
①名家主编: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先生主编并撰写导语。
②名家解读:
每篇文章后均设有精到点评文字。鲁迅研究专家带你读懂鲁迅。
③名家插画:
著名版画家、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赵延年先生插画。
④设计精美:
面向青少年进行特色阅读设计,用经典传颂经典。特色点评、特色注释,装帧设计精美。大字号,大图,保护视力,冲击力强。80克纯质纸双色插页+80克胶版纸精致印刷,经典大32开本。
不是,呐喊是小说集,朝花夕拾是散文集追问:追问:追问:这个算朝花夕拾吗追答:这个是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