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祖说的经典语录
以平常心做一切事,以慈悲之心看天下事; 以无为之心修其身,以有为之心行天下事; 故有句话为: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心存善意、感激、满足。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慈悲。 南无阿弥陀佛
一般人都知道,孔孟谈「仁义」,耶稣讲「博爱」,佛教行「慈悲」,其意义是:宽惠正直,爱人无私为仁义;神爱世人为博爱;如果说,慈爱与同情,加之以怜悯,为慈悲的话,尚不能完全表达慈悲的真义,在此应当有进一步求得了解的必要。 依佛经的记载,慈悲二字的定义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如对人来说,拔人之苦,与人以乐,此乃对人之慈悲。 按「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而慈与悲,乃四无量心之二无量心也。然而佛教行慈悲,不仅限于人类,凡对一切众生,皆应行慈悲,这叫「大慈大悲」,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所谓一切众生者,乃包含「三界」之内,水陆空行,胎卵湿化,「四生」「九有」,无量无边,广说难尽。 如果我们以一种慈悲心,视天、人、鬼、畜及地狱,十方「六道」众生,如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子侄等亲人眷属,缘之而常想给与快乐,解除苦恼之心,此为「众生缘慈悲心」。以上多是凡夫或学佛未断烦恼的人而起的慈悲心;修学佛法的行人,既已断烦恼,入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圣位,了达一切法空,已破吾我之相,灭一异之相,所谓灭一异者,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圣者,怜愍六道众生因不知万法皆空,执着不舍轮回之苦,而一心欲拔此诸众生之苦,使之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这叫「法缘慈悲心」。 若已达佛地,诸佛之心,是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知一切缘法皆不实,所见众生,无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而轮回六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佛心已无众生缘,而使一切众生自然获得拔苦得乐的利益,这叫「无缘慈悲心」。 总而言之,凡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不论有缘无缘,不起分别执着妄想希求之心,视彼之身,等同自己之身,常思拔苦与乐,常行拔苦与乐之行,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 在这法界之内,凡众生皆苦恼,唯有佛教的大慈大悲方能救济,使众生离苦得乐,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悲心是,以无缘大慈,摄诸众生。 」故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以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为佛;菩萨与声闻缘觉之慈悲,亦自佛心而出,故佛之慈悲,真是伟大已极。慈悲之心,虽通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然就行慈悲之道,以观世音菩萨的行愿,尤为特出,故公认大悲观世音可为慈悲法门之代表,故有观音即慈悲的说法,真实不虚,请观音经上说:「一切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口出五色光莲华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 」这位大悲者,当然是指大慈大悲,普门示现,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 。
用心关爱他人 尽自己所能去做善事 (看似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哦)
你要想别人怎么对你,就先怎么对别人。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像猪一样,别人要吃肉,就把自已献了给人吃。就是慈悲啊。而且是大。。。。。。。。。。。。。。。。。。慈。悲呢?别人家死人了。你要像自已死了爹 妈一样。别人要是有点伤心事,你就像自已经历了伤心事一样。这,就是大。。。。。。。。。。。悲。我是从字意上分析的。不信,你查查字典和词典,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一、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
二、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的不断减少的过程;命运的深层次意义,就是要学会放弃和回归,放弃一切浮躁喧嚣,回归内心的安宁。再苦,都要用今天的微笑,把它吟咏成一段从容的记忆;再累,都要用当下的遗忘,穿越万道红尘,让心波澜不惊。
三、佛说:“人生本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欲望过多,就成了贪病。钱多了还想再多,官做大还想更大,房子宽了还想更宽,出了名还想更出名,贪病犹如喝盐水,越喝越咸,越咸越要喝。当贪的欲望超越人的理性,凌驾生活的所有追求之时,就会成为阻断快乐的根源。
四、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五、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别把欲望与理想混为一谈,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占据的东西,就算再多,皆会离你而去,攥得再紧,到最后你都是两手空空。我们要学会选择,能够填补心灵空虚的,不要轻易错过;要学会糊涂,别斤斤计较,莫计人生小帐;要学会放弃,诱惑难成机遇,负重必滞步履。
七、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和事”来练心。人要经得起逆境的磨练,“逆増上缘”,把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定“空”心;磨难是导师,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感悟真实的人间,升华境界。逆境中宽心,磨难中静心,常存感恩之心。
八、人生是一种平衡,拥有了这样,必然会错过那样;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会失去更多。不要奢望人生中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就如天平的两端,一端的付出越多,别一端才能承载更多的希冀。所以,在我们处于波谷的时候,不必太过悲观,总有一天会朝上走;而置身波峰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总有一天还要下来。
九、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十、人生是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美丽心,才能示人。
十一、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十二、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弃。在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十三、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十四、学会放下,懂得从容。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世间最大的抱憾,是我们近在咫尺,却不懂彼此的沉默;最大的错失,是明知前方无路,却固执得不想转弯。
十五、人生最难得“心安”二字。所谓“心安”,就是心里没有后悔的事、没有亏心的事、没有想不开的事,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役,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如果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人生就会疲惫不堪、了无生气。唯有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不眼热权势,不艳羡富贵,活得纯粹、活得自然,才能求得一个心安。
十六、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执着于自己脚下的路。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即使失意,也无所谓得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
十七、人生有三种苦:你得不到,所以痛苦;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也会觉得痛苦;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觉得痛苦。既然,得不到、得到了、放弃时都会痛苦,何不把人生的得失看轻一些,保持一颗平常心,痛苦不就会随之而减轻吗?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不苦。
十八、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十九、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二十、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或恩怨,或善恶,皆是前世之因所成的果报。然而,当用忍的态度去对待一切时,即使是恶缘也能得到善解,会转变为善缘。虽然忍是一种苦,但当你看到周围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快乐时,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在这幸福中,你的心灵也会更加善良和宽容,你将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
做对得起自己的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