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的经典语录
早就有所耳闻:季先生被尊为“国宝”。但是一直没有阅读过他的著作,深感惭愧。适值假期,于网上我看到了一本书:季羡林生前最后一部授权作品《读书与做人》,季羡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深深的吸引了我。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梵文学家、印度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等,是典型的“杂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毕业于哥廷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任原职,北京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的荣衔。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职务。
季先生以睿智和博学著称。英籍女作家韩素英怀抱着无限的敬爱和赞赏“我在他身上发现的不只是博学,而且是睿智。不仅是睿智,而且还有非常的谦恭有礼和幽默。”(《谈谈季羡林教授》,《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王树英著,新世界出版社,2005,5)哈拉普拉萨德.雷易教授(印度)称其为“中国的马克斯.穆勒”(《中国的马克斯.穆勒》,同上)。他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翻译成中文诗体,著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东方文化集成》、《传世藏书》等丛书。
《读书与做人》是季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授权作品。
书中精选了季先生的求学经历、治学经验、读书心得、回忆自己的各位老师,娓娓道来做人处世的散文、随笔六十余篇。读其书,如见其人,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脑海,似曾相识。《读书与做人》的序是“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振聋发聩。如今社会金钱欲、当官欲膨胀时,能读到这样的文章心中实为清爽且信心实足。以读书为纲来写读书经历、治学经验、缅怀各位老师。给我最深的感触是:
一、真诚,真切。“修辞立其诚”季先生在《我的读书经历》中以真诚的语气提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在理论、知识面、外语、汉文四个方面下工夫使人受益匪浅,如何做学问,很细化,如对于搜集资料要有竭泽而渔的精神及与此有联系的要注意文献目录;材料有用无用的问题,建议应同时思考几个问题,搜集面大,得到的材料多,研究起来左右逢源;赞成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方法;我想问题也是单个思考,没想到季先生也有这样的经验而且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宛若老师的淳淳教导,很熟悉、很亲切。对于剽窃,先生认为是小偷是缺德的行为。上面谈到几个问题,都很中肯,是我们在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真可谓是急时雨啊。季先生精通六、七种外国语,令人惊叹。在《学外语》中季先生提出中肯的建议:“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的比重,第三,不要妄想捷径,外语中没有‘御道’。”都是季先生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们这些后学者,应谨记,几乎他的每一个劝导都是至理名言,使人深有感触,这非是盲目的名人崇拜,而是心有灵犀。季先生对学习外语应尽快接触原文,这一点对于我自己是深刻。我学英文从来不喜欢读原文,只喜欢背单词,正如季先生所言,语言是活生生的,只有使用才能显出他的功用,也能更深刻的理解。
二、真情。《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一文中先生毫不避讳的谈由于自己平生的弱点产生了与自己感情最深老师的关系若即若离,内疚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深为感动的是“我虽然研究佛教,但是从来不相信什么生死轮回,再世转生。可是我现在真想相信一下…等我们两个隔世相遇的时候,我相信,我的两个弱点经过地狱的磨炼已经克服得相当彻底,我一定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然而,这一些都是可能的吗?这不是幻想又是什么呢?‘他生未卜此生休’。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重返哥廷根》师生相见,那种感情足以感人,哥廷根被先生视为第二故乡,而看望教授尤如见到双亲,那种亲切感、那种欢乐与感慨是每一个远离家乡重逢故乡的人都会有的深切体会。
三、幽默。这本书可算是有关人生哲学方面的著作,但是其语言平实朴素,毫无枯燥之感。如《我的书斋》中先生书籍众多,而想找一本时,反而不易找到,只好去图书馆借,等把文章写好,书送回图书馆后,所需之书无意之中竟被找到,先生感慨万千。“我知道,我要寻找的书友,看到我急得那般模样,会大声给我打招呼的,但是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我还没有修持到能听懂书的语言的水平。我还要加倍努力去修持。我有信心将来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天眼通’和‘天耳通’。只要我想要哪一本书,哪一本书就会自己报出所在之处,我一伸手,便可拿到,如探囊取物。”读来甚是有趣,可见季老之风趣可爱。文中精彩之处又如季老利用会前、会后、会中的时间“边角废料”构思文章。“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此时文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倘多日不开会,则脑海活动,似将停止,‘江郎’仿佛‘才尽’。此时我反而期望开会了。这真叫做没有法子。”文风幽默、诙谐,使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德高望众的季先生显得如此亲切。
四、真实。季先生论人生,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惑,他的智慧给我们的启迪如纲领性的指导,解决人生中的困难,使人豁然开朗,如“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他认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两字箴言是“真、忍。”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也需要和谐,季先生给的解之良方是“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切到要害之处,看透人本身。其中也不乏独道之处,如《三思而行》,一般理解为做事情要反复思考后,再行动,这样成功的机会大许多,不要鲁莽和盲目。季先生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遇事不能左思右想,优柔寡断,“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应该是,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评:“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温家宝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书中点点滴滴都透露着季先生人格的魅力,然而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如讲学问不如《季羡林说国学》谈的透,有系统性,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令人信服,涉及历史、美术等方面,彰显出季先生的智慧和才识;文中有关做人部分谈论的不是很深入,笼统。如《论恐惧》,季先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这是我们已知的。我们期望从文中得到的答案是怎样才能不恐惧。但这毕竟是一本人生哲学类的著作而非学术论文集。此书文风与《季羡林散文全编》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钟敬文在此书序中概括季先生散文的特点:“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我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为他的宽恕心态所叹服。请关注收藏点赞哦~
第四部分主要围绕人际进行讲解的,因为在我们的一生好人坏人都会有接触,他为我们分析了每种人的不同相处方式,中间部分还讲解了如何释放自身的压力,还有对爱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