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经典语录
选B
这道题目是一道典型的考查以近代化史观来解题的试题,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是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常言道: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鉴往”的目的是为了定位目前自己的“根”,可以知道自己的来历,自己的根本。人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与来历。所以好莱坞电影《伯恩的身份》里,揭示出的就是因为失忆而丢失身份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根,才能支撑自己更好地活着。活着的基础有了,那么,人就要“知来”,借助于昨天的存在,去预测明天,去设计好未来,去开拓明天的路途。所以,历史看起来是昨天的事,但它的着重点与侧重点却事关着未来,这样,在学界便有了一句这样的话:“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更有不堪而不逊的负能量的对历史的评点,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语糙理不糙,这些说法,都论证着历史研究的面向,是未来。
近日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正好可以看出历史文本存在的原因,以及它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
蒋廷黻著书的年代是1938年,正处于抗日战争爆发的艰难时世中。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着深重的苦难与严峻的危机,中国近代史一直以来绵延不绝的生死存亡的忧患在作者著书的当下时代依然困扰着每一个中国人。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回顾与思考,毫无疑问有一个隐形的目的,就是思考如何再一次应对当下最为紧迫的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的问题,中国这个悠久的历史古国能不能在外敌再次侵略面前凤凰涅盘,获得重生,这是作者心头迫切的问号,必然会显影到作者所著的这本书的目的与动机之中。正如作者在总论中写的那样,“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P5)。
蒋廷黻所著的这本书,目的是鲜明的。他的思考有很多都与抗战时的方略有着内在的联系。作者这本书能够在当代中国重新出版,我想其原因是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路,烙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定影着中国在一个特定阶段对于民族振兴的思考。每一个为了国家强大的思考,都不失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蒋廷黻后来受到蒋介石的重要,担任了国民党的高官,1949年后,到了台湾,作为台湾蒋家政权的外交官员,出没在联合国上,只不过时运不济,曾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的呵斥。说蒋廷黻站错了队,走到了历史潮流的末枝中去,相信不会有人反驳,所以蒋廷黻这本历史书在大陆鲜有提及,如今看来,撇开历史上的恩怨是非,蒋廷黻的近代史著作里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尊敬与首肯的,就是作者致力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愿望是昭然若揭的,甚至,作者认为拯救中国,必须有能够统一中国的强权专制,哪怕这个专制是袁世凯之流,因为只有由这些专制者统一了全国,才能搭建一个各方发挥力量的安全平台,为此,蒋廷黻还与奉行自由主义的胡适展开了一段辩论,这个争论的结果也收在本书的第二辑的第二部分中,标题作《论专制并答胡适之先生》。可以看出,蒋廷黻的心目中,始终有一种致力于中国强大的强烈渴望。我想,即使他后来跑到台湾,但他看到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不管党派立场不同,我想,他心中一定会承认民族复兴的曙光业已普照在中华大地上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与我们大陆的近代史著作的最大不同,是作者回避了唯物论中的阶级观。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也直言不讳。绕开唯物论这一工具,并不意味着作者历史之识就不够深刻犀利(在1984年上海人民版《怎样学习中国历史》中由陈旭麓撰写的《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一章中矢口不提蒋廷黻的这本书,但指出了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通病,如“只能在设定的框框里说话,……大都是眼睛鼻子差不多,没有个性,语言无味),恰恰相反,作者的书中,始终贯穿着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必须开放,必须向西方学习。他认为西方之长,在于“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可以对应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技术及马*克*思*主义者主义”,这三点我们都达到了,所以中国才走上复兴之路。
;
作者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救亡之路,作了归纳。第一个方案是“同治初年由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领导的自强运动”(P77),大致对等于我们俗称的“洋务运动”,而作者对在这之前鸦片战争中“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则评价不高,他认为林则徐通过鸦片战争,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力量,但他却没有勇气告知国人,从而使中国人继续蒙在鼓里,失去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的最好机遇。他认为林则徐最大的责任,是把中西力量之差,转化为投降与抗战之争,从而导致了鸦片战争之后“仍旧虚骄”(P26),的确如此,鸦片战争失败,我们后来通行的历史都将其原因归咎于投降派得势,强硬派失势,如果林则徐继续留用的话,就不可能有鸦片战争之败。蒋廷黻尖锐地揭破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论点,他在本书第二辑《近代中国与世界》中直言:“我们的鸦片战争虽败了,大败了,时人绝无丝毫的觉悟。他们不认输。他们以为致败之理由,不在中国军备之不及外人,是在奸臣误国,使林文忠不得行其志。”(P126)所以他认为“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大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誉藉此保存了。”(P23)蒋廷黻指出的忠奸论一度时期统治了我们的近代史研究,我们拍摄的电影《林则徐》基本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但在麦天枢、王先明所著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一书中,观点已经站到了蒋廷黻的立场,可见,在经过了一段简单化、教条化历史的阶段之后,当同样的开放立场共同支撑着时代的主题的时候,蒋廷黻的论点得到了重新发现与开掘。这也是作者这本旧著翻印出来却历久弥新的原因。
;
蒋廷黻在书中归纳的第二个救亡方案是“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P77)作者认为它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按照作者开放的观点,这是作者深表赞同的。
;
第三个救亡方案,作者认为是“拳匪运动”(P78),因为这个运动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作者评价不高。在书中,作者对民众颇有微词,这一点上也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拉开了距离。作者认为,利用民心去对抗侵略是无效的,“利用民众或‘民心’或‘民气’去对外,是林则徐、徐广缙、叶名琛一直到到西太后、载漪、刚毅、徐桐传统的法宝。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P75)联想到蒋廷黻在抗战期间主张对日妥协,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脉线。如何看待蒋廷黻的这一论点?民心可不可用?毛泽东喊出“人民万岁”,他的成功是依靠人民,可以看出,“民心”是可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民心,给民心注入新的精神的力量。中国近代史一直萦绕着两个纠结的困惑:救亡与启蒙。纯粹的救亡,就是蒋廷黻所说的这种,他认为民心不可用,但是,中国近代史之所以能够胜出最终胜出的力量,就是因为共产党把启蒙作为救亡的应有之义。毛泽东提出的发动群众,建立抗战的铜墙铁壁,即整合了救亡与启蒙的两层含义,被武装起来的民众,便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打败了日本人,建立起了蒋廷黻梦想的统一的新中国。这不由使人想到陈凯歌初出道时拍摄的电影《黄土地》,里面表现了国共两个阵营里的民众生活,在共产党统治的一方民众,焕发出了勃跃的活力,原来只能是民间舞蹈化身的黄河腰鼓,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力量,但一旦为一个崭新的精神力量激活之后,立刻化为重塑民族精神的契机所在,电影借此暗喻背负着沉重包袱的普通民众的力量,一旦为一种新的精神注入之后,便会改变历史。蒋廷黻对历史的判断,影响到了他对他著述时代的抗战走向的判断,这不能不说是这本近代史书在论述层面上挂一漏万的不足之处。
;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第四套方案,就是孙中山提出的方案。他认为孙的建国方略和三民主义能够把国家引入正轨。对这之前的军阀割据,作者也作了深入剖析,认为军阀割据的产生,是因为老百姓国民程度很低,“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P86)。往前追溯,蒋廷黻毫不客气地指出曾国藩建立的湘勇制度,造成了军阀的流毒(P86),此观点不能不说击中了要害。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文不甚深,贯穿寻找救亡强国的良方,给人热血沸腾之感。他肯定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也给中国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资本,助我发展,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对当下的经济建设未尝没有实践价值。作者的这些思考,都是立足于开放与发展这一核心脉络的,正是因为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当下的现代情境的相似性,我们才会觉得作者论述中带给我们一种亲切感与认同感。当然,作者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说的,作者忽视对民众的引导与发动的意义,黄仁宇在历史研究中的困惑所在,也正是这里。立场决定方向,之所以这两个历史学者都在同一点上显示出对某一种力量无能为力的困顿,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本身就是个烂题,做得越多,思维误导越深,高考越考不好,即使它是高考题。
答案选B,是因为其他几个根本没法选,但B的说法也很牵强。
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有四条: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近代化只与探索史相关,非全面揭示,A项排除
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的中华民族的问题应该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近代化,C项排除。
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当今我们大陆传统史学家批评蒋廷黻的理由之一就是不完成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就不可能近代化,认为蒋廷黻忽视了近代化的政治前提,D项排除。
之所以是B项牵强,是因为蒋廷黻根本就不信服文明史观,他是以近代化史观为圭臬的。
B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江苏省09年高考题。
此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
选C。近代中国受到内外因素困扰,对内从清王朝后期开始国内阶段矛盾突出,斗争不断。对外,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战争不断。中华民族内忧外困,处于生死存亡一线间,此时,国人中有觉悟的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的恶果,于是他们开始学习新的制度,学习日本,学习英国,学习俄国,虽然道路曲折,但学习者,追求进步者前赴后继,一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建国,都是在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实现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