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经典语录
焦菊隐
高石之恋焦菊隐
伏园焦菊隐
焦菊隐潘小丽。
焦世宁潘小丽。
百度百科有啊焦菊隐简介。
《茶馆》宣传海报。 资料图片
《茶馆》依旧是熟悉的“配方”,亲切的“味道”,像位旧友突然踏雪而来叩门而入,一切都刚刚好。在五花八门的创新戏剧层出不穷的当下,这可谓极为难得
谭成
前不久,适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茶馆》又回归了,依旧是熟悉的味道。
随着“达康书记”吴刚等人艺明星的回归,这几年《茶馆》真的是越来越火爆,以至于经常曝出通宵排队买票的新闻。于己而言,《茶馆》更多的只是情怀和念想,实在太熟悉它的每一个情节和人物,很多台词不必闭眼细想,也能大段大段脱口而出。
难以挑战的经典
从最早的1956年焦菊隐导演经典版的《茶馆》;到1999年林兆华导演试图大刀阔斧推出改编版《茶馆》;再到2018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孟京辉导演和德国优秀的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一起合作,在乌镇戏剧节推出了先锋话剧版本《茶馆》;以及融合浓郁地方特色,首次使用方言演绎的,李六乙导演四川话版本《茶馆》,《茶馆》新的版本在近年终于开始打破禁锢,在致敬经典、敬畏经典基础上,逐渐枝繁叶茂。
原著里所具有的深邃的文学思想,幽默的语言智慧,悲悯的人物情怀,浑然天成的结构格局,都在不断革新的版本中,被感受、被聆听。演员之喜怒、杂陈之五味,渐渐散发出不同艺术气息,且屡屡有惊艳之语。
然而,改革经典无疑是需要普罗米修斯般盗火人的勇气和信念。1999年,大导林兆华秉承“戏剧永远是当代的,应该创新”理念,首次亲自操刀的人艺第二版《茶馆》,结果舆论反响平平。以至于大导留下“我失败了,希望后来者成功”感慨和悲壮。
更让人揪心的是,2005年林兆华担任复排艺术指导,又不得不以描红手法,再次恢复了焦菊隐导演经典版《茶馆》,不得不说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经典不易超越,挑战者需要莫大勇气。此情可待,留下的是先行者的深厚足迹和久久的遗憾。
在《茶馆》里怀旧
2019年的“焦版”《茶馆》经典版本重映,则是宣告另一种传统的回归。
众所周知,《茶馆》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最具现实主义特色和老北京韵味代表性的话剧剧目,也是北京人艺具有标志性特色的“压轴戏剧”。1958年,由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英若诚、童超等主演的话剧《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反响热烈。之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登上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现有影视作品和课本收录的传承,造就了记忆的强化,人们推崇的已经不是《茶馆》本身,而是对于怀旧情绪的重逢。王掌柜、常四爷经典形象似乎历历在目,一闭眼就能立刻浮现。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在阴霾的北京,一众人等重复着旧日传统,也许这也算是当下颇具仪式感的事情。看的是戏剧,体味的是属于各自不同的悲喜人生。
创新同时保留“亲切味道”
当下,依旧能听到部分老观众对故往于是之、郑榕和蓝天野老一辈北京人艺“国宝”级演绎的《茶馆》经典版本的尊崇。同时“焦版”《茶馆》是无法复制的社会舆论,也此起彼伏。似乎任何对于其尝试性改动都是不可被接受的。
经过多年的打磨和配合,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人艺老戏骨“三老带新”阵容,作为承上启下,接替于是之、郑榕和蓝天野人艺梯队阵容,已经是非常默契,新生代年轻北京人艺演员金亚、雷佳的演绎也是可圈可点。
在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中年代《茶馆》演绎接力者努力下,虽然也有中生代演员自身对于角色理解基础上的把控和创新,但《茶馆》既有味道、灵魂也得以传承下来。《茶馆》依旧是“熟悉的配方”“亲切的味道”,像位旧友突然踏雪而来叩门而入,一切都刚刚好。在五花八门的创新戏剧层出不穷的当下,这可谓极为难得。
固然,我们不能只有一个版本的《茶馆》,也应尊重一往无前的先行者大刀阔斧的革新,但谁又能否认观看《茶馆》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一场旧时记忆的回归呢?
责任编辑:马蓉蓉
焦菊隐经典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