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在歌手的经典语录
音乐才子李健还有另一个更贴切的称呼叫“音乐诗人”,足以见李健区别于其他优秀音乐人的最大特质,是他深厚的文学底蕴。一个人不一定非得修读语言文学专业,才能成为作家或诗人。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大家都不是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多看书、多品读生活、保有观察的敏锐、有使用文字的美感,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像李健这样,哪怕是清华大学的理工男,也可以在音乐和文字的世界里畅游!
李健的音乐以后再写,今天先挖一挖他说过的那些引人深思的话,这些话表达了李健自己对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可能完全一致,无论是否完全认同,都不妨做个借鉴。
以下是我从李健的各种采访节目和网上收集来的李健语录,并按照逻辑加以整理和汇编,相信喜爱李健的粉丝们一定会喜欢,好东西要分享,记得转发给更多的李健迷。
1、我不是鼓励你去走一条很长的路,一条布满荆棘,蜿蜒坎坷的路,我是想说,许多看上去很短的路,实际上也许最艰难,它们不过是看上去很容易,但跨越那一步,你需要的不止是运气。所以,索性不如咬紧牙关,把人生当作一场长途旅行,也许最终到达顶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便是美丽人生,你不需要巴结谁、讨好谁、迎合谁,就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
2、我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欢乐与痛苦、真实与虚无、生与死…总是成双成对,如影随形。我觉得每个人都像是陀螺,如果身陷苦难,一要接受,二要苦中作乐。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是孤独无助的,所以,尽量过得平稳一些。我不是特别提倡或欣赏生活中寻找所谓的大风大浪。
3、人就应该活在当下,把今天过得很积极过一天算一天,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就是并不完全消极的,它在我看来,这句话引伸了人们更应该珍惜你今天所拥有的世界,其实你今天浑身不痛不痒已经是很幸福了,人应该有些大的格局,有些大的胸怀。
4、有多少所谓的闪光,就有多少那些灰暗的时刻。其实一个人还是应该了解自己,懂得认识自己,不能当别人夸大你的时候,你真的信以为真了。人可能越学习越会觉得自己很差,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才能知道你不足。
5、所谓名声,就是误解的总和,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音乐家的专注和纯粹就是对外界纷扰的最大防范与抵抗。我不完美,更没想当任何人的偶像,成为偶像是非常危险的。对一个人的欣赏,有时候是从艺术层面,有时候是从文化层面,也有时候是对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而言。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我更倾向于人们与我的作品产生共鸣。我本意并不愿意人们关注到我自己,我希望我的作品成为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中介。
6、跟周围比,你会发现有些很差的人,比你红,比你有钱,你会觉得这不公平,但你要觉得自己今年比去年好,比如说哪怕身体比去年好,或者多写一首歌,你都是有收获的。这不是一个精神自我安慰,它真正是一个好的人生哲学。因为任何领域里不太可能永远是公平竞争。人生是需要运气的,但是你自我不强大,你的希望会越来越小,运气我们无法左右,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我变得强大。
7、越是学问渊博的人越谦卑,才疏学浅的人往往声色俱厉。一个人永远保持学生的状态,你的人生就不会枯竭。我理解的学生状态就是不拒绝新鲜事物,不放弃热情,保持对世界基本的信心和期待,这也是最好的状态。所谓读书,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宽,对自己有个更清醒的认识,不至于狂妄。
8、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要学会拒绝。危险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但是人应该去管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像自己。保护好自己的创作力是唯一需要我警惕的,而内心的平静则是前提。人都需要自我约束和强制,这个效果会在日后显现。
9、那些年,在外人看来我是沉寂的,在我看来却是沉积。你所有的那些积累,可能就是为那样的一个真正的机会所准备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在大众化之后,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成名是幸运。这种清醒,拜那些闲散光阴所赐。
10、青年时代容易迷茫,但迷茫是自我认知的开始。你得好好跟自己相处,让内心的你和在外在的你尽量变成一个人。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更多的是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可预知的精神烦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这泛泛的天高地远实际上更是窘境,就好像在一个已然茂密的丛林里给许多未来的参天大树找到一个栖身之地一样困难。
11、大部分生活都是庸常的,庸常变得日常,就能习以为常。人不要活在幻觉里,要脚踏实地地生活。我的很多烦恼被生活的小恩小惠抵消了,其实把生活放的低一些,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12、欣赏,不一定是占有。因为占有,往往就是失控的开始,人很难掌握非常复杂的情感,我也不愿意去掌握。勿强留,随它去。在年轻的时候,男人肯定爱一个女人的容颜,但多年之后,真正打动他的,却是这个女人与他一起生活时,发生的细小改变,是跟他一起经历过的那些旧日时光。
13、好的婚姻让人如虎添翼,就像此刻我是一只飞虎。如果运气不好,为了凑合找一个不堪的人,其实还不如单身自由快乐。
14、《当你老了》可以代表我对老去的希望,可能是老态龙钟,但是思维活跃,心底依然柔软,对世界充满好奇,不自以为是,仍然对知识充满渴望。我心中理想的老人 ,是很吸引人的,我希望自己老了的时侯,变得更加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地位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但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
15、我喜欢潺潺流水的平稳的生活,我不太喜欢惊涛骇浪,所以我一直不太鼓励什么年轻人经历更多的坎坷,坎坷很多时候都是灾难的,都是历史的一个说辞。我很幸运,没有赶上文革,没有赶上那些战争年代,但我们也经历了环境污染、人心的不定、转型人的焦虑。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相对来讲我觉得是自己很幸运的。
16、当你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越低,你在精神上就越自由,你的心灵生活就越丰富。钱、还有你所谓的名利,只能会帮到你,只能会让你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因为一旦你成名后,你的时间会发现越来越少。无数个奖项奖杯或者是存款里有更多的钱,有多少亿,那没有意义,因为我见过那些最富有的人,他们的生活,我觉得是殚精竭虑的,或者是处心积虑的,总是很焦虑,永远觉得钱不够,永远觉得需要做的事、需要的钱更多。
17、做太有名的人,其实不太会过得很好,太有钱或者太穷的人也不会过得太好,所以我一直在找,中庸之道在这方面还是有些作用的。比如说,也有人鼓动我成为什么股东,加入这个或者那个,赚更多的钱,我觉得对我来讲不是一个好的事情,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花钱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你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质,名利就是一个双刃剑,刚开始可能真是帮到你,后来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18、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就把生活要求放低。人要适应生活,才能找到更大的乐趣。我不是特别赞成人生一定要经受多大的挫折。这是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带给人的挫折感已经足够了,不需要额外的。人生苦短,何必自己折腾自己,要善待自己。我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多几个人生乐趣,倒不是说及时行乐。人要享受今天,人们不应该对未来有太多计划,就应该活在当下。
19、好的生活就应该是平静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绝大多数人是惧怕跟别人相异的,生活方式我更强调自得其乐,而非从众。从小我们被集体主义洗脑,但我更强调个人的生活,个人生活至高无上,个人价值得崇尚,这才是好的社会,文明的社会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
20、有的人觉得爆红是件好事,但我觉得这个脸色红扑扑还行,脸色发紫就不好看了......就像你在一个顶端,顶端一定会有很多风吹雨打的,你登得越高你,感觉风的力量越强大,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
21、自己应该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就是当你有演唱会的时候有专辑的时候你可以出现在媒体,千万不要天天的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弄一话题,这话题里也有你,那话题里有你,那个是我非常警惕的。你的作品应该直指人心,可能让人们津津乐道,但你自己这个人一定是很边缘的,就是不应该老出现在媒体面前、大众面前。
22、我唯一想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你想不明白的……其实没必要得出什么结论,只是探讨、描述就可以了。任何时候,我都不去跟现实对撞。跟世界保持绝对的联系,但又同时保持一种独立的状态。
23、做出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遵从内心。谁说人一定要活的明明白白,人生就是时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着,是一种体会属于人类情感的岁月,人的情感还是最有魅力的。人生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来,大部分事情都像是一次体验。哲学问题里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不依然是无解吗?探求答案其实是无意识的,但探求答案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24、你什么不做才会没有议论,你只要有做事一定会有人议论,但你要记住,别人终究在议论,而你在做事,这就可以了。这是一个百科知识泛滥,信手拈来如此轻易的时代,但越是这样,观点、见解恰恰弥足珍贵。观点可能是值得商榷的,但至少拥有自己的观点,就是好的,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的话最好也不要人云亦云。
25、信仰,信仰很多时候就是信一信、仰一仰。我不会自寻烦恼。想那些事情太劳神了,想一想看一看,我还是一个生活享乐主义者,享乐主义者的标准就是浅尝辄止,深陷其中一定是自讨苦吃。音乐的魅力在于反映一些小的事件上,写那些细节。
26、我可不愿成为“愚”乐圈的一员。 我是一个不设计的人,不设计就没那么多失落 。
27、四十岁是第二个青春期。越来越热爱生活了,不知是懂得珍惜了,还是害怕它失去。
28、我的智商足以搞定世俗的事,但我不愿意去。就像余华说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东西活着。尽量少一些大而无当的虚荣,尊重和爱护曾经拥有的日常生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这很重要。
29、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尤其是在世事纷乱的今天,无论或卑微,贫穷抑或富有,都很脆弱随时身陷囹圄。所以,彼此还是宽容些吧。我只是相信,人始终是变化的。人一定是变化的,今天和昨天都不太一样。
30、没有什么能够比忍耐哭泣更让人需要格外的毅力了。沉默比抱怨更有意义,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身体力行去创作好作品。让人知道你很容易,但要被人家欣赏、接纳是很难的。只有靠优秀的作品,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31、我从来就不想争第一,因为我觉得在任何环境里,在任何时代里面,当第一名是非常危险的,无论在哪个行业,当第二名第三名是更适合我,其实我不太看重所谓事业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顶峰什么辉煌,其实有很多时候,那对生活来讲没有真正的意义。舞台,从理论上来讲也是虚幻的,人永远留恋舞台很有可能出问题的,一定要分清舞台跟真正生活的区别。
32、我觉得现在这样,能够靠音乐养活自己,养活的不错,听友们对你的音乐也很喜欢,这就够了,没必要当超级巨星,我曾经说过什么巨星,那都是一种调侃。生活是多么的可贵,我觉得应该享受,比起舞台眩目的灯光我更愿意享受真正的阳光,真正的阳光。灿烂的,自然界的阳光,我觉得那个光比舞台的光更真实更让人感到舒适。
如果觉得有所收获,欢迎留言评论和转发,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谢谢!
(图片来源网络。)
不知不觉,这篇乐评的赞同数居然已经达到190了,每当我以为它已经到达极限了以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几个赞,还有些朋友在评论里表达了对我评价的认可。我的第一篇正经的乐评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真的非常感恩,这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之前我对刘锦泽的采访,已经制作完毕,作为我和 @李嫑嫑 一起制作的音乐电台《好歌一生推》的一期节目正式上线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收听,也可以到网易云音乐里面搜索“好歌一生推”订阅收听,希望大家喜欢。
收听地址:网易云音乐
——————一更分割线——————
谢@李嫑嫑 的邀请。没想到一夜间这篇乐评就已经获得了好多赞,第一次写乐评就能获得这么大的鼓励,谢谢大家。
我觉得这首歌,光从李健改编的角度来写,恐怕还是有些不够。因为一次机缘巧合,我有幸采访了这首歌的原作者刘锦泽,所以我想再多从他的角度写一写这首歌选材和创作上的巧思,修改在第二部分。
——————原始回答分割线——————
李健的这首歌用“巧妙”的“巧”字来形容,是再好不过了。整首歌都透出李健这个极具情怀和底蕴的理科男的巧思。
在这穿插一句表白:我最敬佩一种人——有情怀、有才华、有文化、有智慧,我认为李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意就点赞!
言归正传。逐条分析。
一、编曲、配器上的“巧”
歌曲开头,用了Gymnopedies 1.,我超爱的一首曲子。看到@小白猹 的回答,了解到这是对李健有着特殊意义的曲子,放在这里,肯定是有一些私心,可以算作是他对那段年轻岁月的缅怀吧。这首曲子旋律舒缓柔美,也是一首极佳的氛围音乐,用在这也是恰到好处。然而,这原本是一首钢琴曲,李健为什么改用弦乐来演绎呢?而且,间奏部分已经用到了这首曲子,为什么开头也要来一遍呢?
以一段弦乐作为开头,而不是竖琴吉他直接进入歌曲,这就是编曲的一个高明之处。这首歌的原作编曲比较“平”,是一首平铺直叙、渐入佳境型的歌曲,这也和原曲是出现在《中国好歌曲》有关,这个节目的诉求就使它不会有太华丽的编曲。而在《歌手》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比赛场合下,想通过歌声将听众慢慢带入情绪显然是不够的,它毕竟不像《中国好歌曲》,要打动的只是四个专业的评委。《歌手》要打动的是一大群观众,而且大都是是非专业的“素人”。他们讲究的不是从专业角度冷静地分析歌曲,他们听的更多是一种“情绪”、“感情”。平平淡淡地唱完,情绪不到,相对于后面那些卯足了劲的歌手来说,就没有记忆点。而以弦乐开头,在这样的场合能够“短、平、快”地直接将听者从开头就拉进一种情绪当中,而在这种情绪下再开始娓娓道来,就能够让听者更容易被歌曲所感染。
而竖琴吉他的使用,就更不用说了,最能够直观地让你感受到,它的音色没有吉他那么“生硬”,有没有竖琴那么高冷。柔和温润,很适合搭配这首歌曲,和李健的音色。
间奏中,再次演奏了那段Gymnopaedia 1.,把整首歌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里没有再用小提琴,而是换做口风琴。风琴音色的“悠远感”,使它成为了一种能带给人回忆感的乐器,很多用以营造怀旧风格的音乐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运用到风琴,这里用口风琴再次演绎前奏中的那段旋律,很容易把听者拉回到自己往昔的回忆中,过往云烟,随琴声飘散,不知不觉已潸然泪下。
二、选材和创作上的“巧”
提到选材和创作,必然离不开这首歌的原作,因为选材和创作原本从原作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原作者刘锦泽是我曾经采访过的唱作人,采访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感到这个圈子里的浮躁或虚荣,相反的,我感受到他是一个谦和、质朴、内敛、有思想的音乐人。这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经历过十几年的漂泊生活,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砺,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和生活感悟。而他把生活带给他的性格和感悟也投射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他的选材和他的个性一样,他选择了地铁,这个接地气的、朴素的、生活化的意象。在采访中,他说道:
音乐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的点滴,带给你感悟和感触,然后你才能有一些东西走进你的心里,然后你用音乐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你的经历,来诠释你身边的故事,我觉得这样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歌,而且是一首有生命力的作品。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
“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例如我,我在北京上班的时候,每天挤一号线,有时能被挤到双脚离地,哭笑不得,那时苦涩的经历,现在也已经成为了一段笑谈。类似这样的经历,即便是没有地铁的城市,公交车也能产生类似的感受。
因此,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所以说,刘锦泽的“地铁”选材,很“巧”,而正是它的“巧”,导致它能击中李健这样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漂泊经历的人,使他能够领会到这份“巧劲所在”,会选用这首歌来作为自己的比赛作品。这也可以算作是冥冥注定的缘分吧。
而这首歌的创作也具有巧思。“地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意象,所以不太适合用恢弘大气的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歌用的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表现方式,就好像一首小品诗,好像一个老朋友在静静地向你讲述一段经历。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首歌是先有于歌的词,再由刘锦泽谱的曲,因此,旋律上配合着歌词,使人感到这首歌就像平常人在说话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好像好朋友在谈心,很平静,但平静中,又带着波澜。
而李健在创作上改编依然是带着巧劲的。作为一首比赛歌曲,“平淡讲述”肯定不够力,因此,他把歌曲从一段“讲述”变成了一次走心的“演讲”。刚开始,和原曲一样,淡淡地描述着地铁里的所见所闻,然后逐层进行情感的推进和意义的升华,渐渐从画面的描绘的“实”转移到了情感抒发的和对生活感叹的“虚”,这种情绪的堆砌和意义的升华,随着演唱和配乐的叠加不断上升。到了高潮部分,“余下的路还有好长——”,提高并拉长尾音后骤然而止,留下一段空白,就好像在动情倾诉后,以一声长叹收尾,引来一段静默的沉思,余味无穷。
三、歌词上的“巧”
这首歌的原歌词本身就很“巧”。试问什么样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具象的细节最能打动人。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往往都是那些具象的、细微的事物最能触动人心,什么一颗朱砂痣啊,一抹蚊子血啊,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啊,因为它们能够使受众产生画面感、产生联想和共鸣,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寓意。
而这首歌的主歌部分,没有用抽象的、宏观的方式来叙述车厢里“疲惫的人们”,而是将视角落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每一段描写,都是一幅很具象的“白描”,一个个疲惫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这些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很常见,胖姑娘、阿姨、大叔……常常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你本人,亲切而真实,而通过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很容易让人领会,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回想起往昔的时光,勾起人们的会心一笑。
而在歌词上,李健做了一些改动。
第一个是把
温柔的风轻轻地 轻轻地 轻轻地吹替换成了
温热的风终于能 轻轻地 静静地吹“温柔”换成了“温热”,把三个“轻轻地”换成了“终于”、“轻轻地”、“静静地”,实在是很巧妙。“温热”体现出了白天忙碌焦灼的生活状态,在夜晚还未消散尽的“余温”,仿佛隐约还能感受到白日的车厢里躁动拥挤的人群。“终于”立刻就使人感受到熬了一天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而“轻轻地”、“静静地”,从动作和声音的两个角度,一同烘托出了此刻车厢里的寂静和沉默,画面感瞬间又升高了一个level。
第二段,李健又加上了一段主歌:
对面的阿姨醒了又睡她没什么可依偎身边的妹妹不知道为谁流着眼泪如果说原作主要在表达人们在忙碌了一天后,卸下包袱的疲惫,那在李健加上这段歌词后,这首歌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因为在这里,李健所要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疲惫”,而是一个车厢里的“人间百态”;是所有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们,除了“疲惫”之外,更深层的生存状态,比如“没什么可依偎的阿姨”的孤老无依,比如“流泪的妹妹”的为情所伤——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疲惫,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中的种种酸甜苦辣。这段歌词将整首歌的立意抬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也显露出了李健深刻的“人文关怀”。
最后,在“余下的路好长……风吹在我脸上”的地方达到全曲高潮,又紧接着用
温柔的风轻轻地 轻轻地吹收尾,把原作结尾的“胖胖的姑娘靠着我睡……”的那段删掉了。这个处理就好像文学里常说的“结尾留白”一样,在用
悲伤的 难过的 在这里我没有力气去想这样的歌词倾诉过后,又用
城市的夜 在头上 沉默经过它的心上 尽管它千疮百孔 仍在夜里笑得冷艳漂亮这样的歌词无奈地感叹了城市的冷漠和距离感之后,他又把画面拉回了地铁车厢里。但他没有再把眼光投向靠在身边的这个胖姑娘,而是通过地铁的“风”,把画面转向了整个地铁车厢,这可以算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留白,让听众通过这个画面,产生更多自己的联想和感想。
而这种感想,李健想表达的一定不是“疲惫”这么简单,而是更多地想表达一些积极的意味。他把对风的形容词,从“温热”又换回了原作里的“温柔”,而且用两遍重复的“轻轻地”来强调“吹”的轻柔,说明他最终想表达的依然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即便生活有多么的不尽人意,但仍然有会对你温柔以待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李健在《歌手》中演唱的《十点半的地铁》的评价。总结起来,李健真是一个一直都很会用“巧劲”的人。他不会像其他某些歌手那么外露,拼命炫技,嘶吼、高音、转音,他总是用一些巧妙的编曲、巧妙的表达、巧妙的唱法打动听众,就好像一幅印象派的油画一样,干净、舒服、讨巧。也因此,他即便拿不到第一名,但他的歌曲总是会具有话题性,足以让很多人感动,让很多人记住。
3月11日晚22:30分湖南卫视播出2017原创音乐节目《歌手》第八期,音乐诗人李健继续怀旧路线,自弹自唱《父亲写的散文诗》追寻父辈记忆。在李健恰到好处的演绎下,融入了情感及理解的重新填词不费吹灰之力便让这首歌有如催泪神曲,使人潸然泪下。此外,李健还在节目中表露了自己的音乐初衷:“希望歌曲都能够言之有物,让听众即使不看歌词本,也能听懂你在唱什么。 ”继凭借重新填词的《异乡人》首战告捷后,本周,音乐诗人李健又“升级”了,这次他不止为《父亲写的散文诗》重新写了一段歌词,还将其旋律也升高了一个调,把意大利作曲家写的乐曲作为间奏和尾奏都融入了这首歌当中,赋予了这首歌更多的张力。 在接受采访时,李健表示,希望一首歌曲能够言之有物,让听众即使不看歌词,也能听懂歌手在唱什么。竞演当晚,李健娓娓道来的自弹自唱不仅将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岁月流逝父亲已老后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情感演绎也拿捏得刚刚好,让现场所有人都泪湿了眼眶。 以前是自己听这首歌泪崩,现在是观众为自己唱的这个版本动容,李健表示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这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力量,作为作者和歌者会引以为傲。”《父亲写的散文诗》这首歌的原唱和作曲都是许飞,歌词则是青年诗人董玉方根据自己父亲的日记创作的,全曲看似平铺直叙,但在不动声色之间就能轻易引起共鸣,李健称自己曾在澳大利亚反反复复听了足足一个中午,听到热泪盈眶。 “这首歌我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歌中唱到的那种买一个饼干都需要家长下很大决心的情况,虽然是比较心酸的一件事情,但其实是一代人共同的经验和回忆。尽管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比较拮据,但是它也有今天无法企及、已经丧失了的东西,那时候的人们虽然物质匮乏,但容易满足和感到幸福。 ”谈到这首歌为何能轻轻松松直击灵魂深处,李健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这首歌之所以催泪不是因为夸张的煽情,而是因为它本身的存在。它在那,自然而然就有股力量,时时刻刻如磁场般在影响、打动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