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经典语录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梵文音译, “般若”,意为“智慧”,又译“明”;“波罗蜜” ,意为 “到彼岸”、“度”、“度彼岸”等。两个合在一起,通常译为“智度”、“明度(无 极)”等,意谓通过智慧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后秦的鸠摩罗什翻译的《大智度 论》就是解释《般若经》,专门讲如何通过修行,得到佛智,进入浬槃境界的。 佛 教认为,佛教所追求对真理的认识和达到解脱,要通过智慧(般若)才能认识,而 这种智慧非世俗之人所能有。它的基本要点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由 因缘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人们看到的都是虚幻不实的假象。此即所谓 “诸法性空”。认识到这一点,摆脱了世俗的认识,就得到了般若智慧,了解了真 如实相。 大乘佛教主张到达涅槃彼岸的途径有六种,就是“六波罗蜜”,或称 “六度”、“六度无极”。内容为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羼提)、精进(毗黎 耶)、定(禅那)、智慧(般若)。 布施,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或为他人造福,积累功德,以求成 智、解脱。 小乘佛教的布施,主要是为免除未来世的贫困;大乘佛教主张为超度 众生。 持戒,也是修习的一种方法,信徒要遵守戒律、教规,禁止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思想和言行,去恶从善,保持信仰。 忍,内容包括安于受苦受害而毫无怨恨情绪,认可佛教真如信仰。重点在于 安于苦难和耻辱,因此也称“忍辱度”。 精进即精勤勇进之义,指在修行过程中不懈地努力,因此也译为“勤”。 定,即禅定,心虑集中,观想佛教义理,不作别想。如果考虑事情的得失,对 世间事物进行分辨、认识,都是心有所散乱,未能专注一境。 智慧,前面已经提到,指以“假有性空”的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 对于六波罗蜜,大乘佛教诸派各有所重。如我国的禅宗,特重禅定,用禅定 统括一切佛教内容,又对禅法作了新的解释;而律宗,又偏重于宣讲、持守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