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经典语录
孙中山(1866年11月45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先生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1925年3月12日,享有“国父”之称的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自己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习主席曾总结过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四个点: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小编整理了孙中山先生部分经典语录。现在,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1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里,他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他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一要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二要必须进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三要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孙中山为此奋斗了整整40年,将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贡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2
青年时代,孙中山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出自《兴中会章程》,大意是:急切拯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迫切匡扶将要倾覆的大夏。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救国救民之志。
3
1904年,年仅15岁的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8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即鼓励李四光努力学习,学习成功有才能了,为国家效力。这8个字为李四光的一生指明了方向,后成为享誉全球的地质学家。
孙中山是个酷爱学习的人,他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1908年,孙中山颠沛流离到了英国伦敦,很多华侨和中国留学生都想去见见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分文不剩。于是,一些留学生慷慨解囊,凑了三四十英镑送给他。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用这些钱买回一大堆新书,有人随即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去买书。可对于孙中山来说,书比面包重要得多。
4
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在海宁盐宫观看钱塘江大潮,有感而发,遂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句话的大意是:世界大势如潮水般浩浩荡荡,波澜壮阔,依顺时势才能昌盛,违逆时势则会灭亡。
孙中山总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努力赶上时代潮流。无论是从社会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民主革命者,还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他敢于突破局限、不断自我革新的可贵精神。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虽然“不能为时”,但却“能以事适时”,且其事始于其时。
5
“一息尚存,不忘救国”出自孙中山给伍廷芳和林葆怿的回函。1917到1918年,孙中山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起护法运动。期间,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他任大元帅。1918年5月,广西军阀陆荣廷勾结部分议员,企图修改军政府组织法,取消大元帅首领制,剥夺孙中山的职权,改元帅一长制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拒绝总裁一职。伍廷芳和林葆怿致信孙中山,希望他能接受总裁之职。《复伍廷芳林葆怿函》即为孙中山的回信,他表明自己虽然拒绝接受总裁一职,但救国之心未改。
孙中山在回信中以“一息尚存,不忘救国”一句来表明心意。孙中山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祖国,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即使革命道路荆棘丛生,分外艰险,他也始终坚持向前,始终坚守爱国之心与救国之志,正如他自己所言,只要一息尚存就坚持以救国为己任。
6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1921年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
此话的大致意思是:我们的生命只有短短数十年,用有限的生命换取国家永远的强大,那么生命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1921年,为讨伐北洋军阀,孙中山在桂林建立了北伐大本营。12月10日,孙中山出席滇赣粤军召开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他在演说中主要谈论了军人的精神教育、智、仁、勇和决心五个问题。他非常重视军人精神教育,提出要具备“智、仁、勇”三要素。智即“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仁即“博爱”“为人民而牺牲”;勇即“长技能、明生死”。
孙中山在演说中鼓励滇赣粤军要“发扬军人之精神,造成光辉之革命”,希望全体官兵要有为北伐牺牲的勇气和决心,不要畏惧死亡。孙中山认为若是为国家而死,以一人之性命换取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可谓是死得其所。
7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1923年《建国方略<孙文学说>自序》
此段话出自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一书,短短16个字阐述了孙中山精诚无间、百折不回的拼搏奋斗精神。大致意思是:我要向着我的目标前进,一直向前走,困难只能使我更加强大,越多的艰辛只会促使我更加坚强地走下去。最终,他不畏革命路上的各种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得以“推翻专制,创建共和”。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
8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先生在不同场合两次提到这句话,一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另一次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而出。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临终前17天,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3份遗嘱,这3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联遗书》。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孙中山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9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6月16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1922年的这天是陈炯明叛变革命的日子。两年后,孙中山以军校总理身份,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军校的开学典礼日,是要人们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为建立一支革命军队而无私奉献、努力奋斗。他在这个著名的开学演说中号召全体师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是因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失败后,他认识到自己过去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队伍。因此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横额为“革命者来”。门联体现了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即要造就大批不贪生、不怕死、不谋私利的将领和士兵,以挽救民族危难。
10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指导思想,意思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指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指的是《礼记》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民主义”即指民有、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孙中山的理想、目标、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4字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小编为大家奉上一首孙中山先生的诗歌,感受他一生为革命奋斗的不屈精神。
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孙中山《咏志》
整理:胡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