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八句经典语录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1. 《记》云:“君子庄敬自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薾,欲其强,得乎?
【赏析】《礼记》说:“君子通过庄重主敬而做到自强。”我每天安逸散漫,每天精神衰疲,还想自强,能做到吗?
2.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
【赏析】知道自己的过失所在,是承认自己错误的基础,这样才能毫不犹豫的去改正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这是最难做到的。
3.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不能成为圣贤,便只能成为禽兽;不要去问有没有收获,只问耕耘得怎么样就可以了。
4.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赏析】盗取自己不应当得到的虚名,就会遇到难以预料的灾祸,身负别人所不知晓的恶迹,也会有难以预料的灾祸,怀有嫉妒别人的心,同样会有难以预料的灾祸。
5.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赏析】家道败落多是因为奢侈纵欲,个人的失败多是因为好逸恶劳,讨人嫌多是因为骄傲自大。
6.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赏析】天下古往今来的庸人,都是因为懒惰而导致失败;天下古往今来的才子,都是因为骄傲而导致失败。
7.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赏析】带兵打仗要不慌不忙,应先求得稳妥,再去讲究变化;做事情应当无声无息,既要做到精炼到位,也要简单快捷。
8. 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赏析】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每天都有进步。
9. 读书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赏析】读书就好像挖井一样,挖掘十几口井而没有掘到泉水,还不如只是专注于挖一口井直至掘出泉水。
10. 凶德致败,莫甚长傲。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赏析】不良的品性会招致失败,没有比傲慢更为严重的了。以傲慢之气去待人接物,不一定表现在言语上的盛气凌人,有时表现在神采上的盛气凌人,有时表现在面色上的盛气凌人。
曾国藩经典语录:
1、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解释:世上没有长久获利的事情,要保持清醒,大家都去争抢的你就不要去了,去了可能会使你陷入危机。
2、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解释:意思是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小缺点而去忽视他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一点小怨气而忘记了他对你的大恩。
3、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解释:只会指责别人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缺点或自我认为这并不是缺点,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去嫉妒别人拥有的长处。
4、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解释:在面对利益时,不要只会一味的独享,而不会分享,面对利益时,一定要权衡取舍之道。
5、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解释:如果你想要办一件大事,那么你要有深厚的阅历和长远的识见,并以你的才能作为辅助;只要是想成就大事的人,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个道理。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主要成就
1、政治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2、军事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3、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4、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5、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晚清名臣)
梁启超辑《曾文正公嘉言钞》
书 札
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而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复贺耦庚)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致刘孟容)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答黄麓溪)
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答欧阳功甫)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复彭丽生)
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精忠耿耿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有一补。不然,但就局势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与江岷樵、左季高)
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复欧阳晓岑)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与朱石翘)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与彭筱房、曾香海)
古来名将得士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者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与王璞山)
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 肝胆又与掀振一番。(与刘孟容)
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复刘霞仙)启超按:教育家之于学生及吾人之自行修养,皆当如是。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则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侧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次骨。(复龙翰臣)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尝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衍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择以中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复黄子春)
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复朱石樵)
愚民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复褚一帆)
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而薄之;碧化苌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累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返顾者,良有以也。(与刘霞仙)
时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厉。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与罗山、刘霞仙)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致罗山)
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见。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外重而内轻,其为蔽也久矣。(与李次青)
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秒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与李次青)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故古诗“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慎,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与罗伯宜)启超按:处一切境遇皆如此,岂惟用兵?
欲学为文,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与刘霞仙) (启超按:此又不惟学文为然也。)
吾乡数人均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可圣可狂之际;惟当兢兢业业,互相箴规,不特不宜自是,并不宜过于奖许,长朋友自是之心。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复李希庵)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与鲍春霆)
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与李希庵)
自古大乱之世,必先变乱是非,然后政治颠倒,灾害从之。赏罚之任,视乎权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维持是非之公,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任。顾亭林所称“匹夫与有责焉”者也。(与沈幼丹)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与吴翔冈)
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复胡宫保)
敬字恒字两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复葛~山)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复邓寅皆)
敬字惟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复葛~山)
趋时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之真。(与许仙屏)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祓不祥。(复胡宫保)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致吴竹如)
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复李申夫)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复李申夫)
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 (复李申夫)
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致沈幼丹)
收之欲其广,用于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以四者以衡人,思过半矣。(致李~堂)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复方子白)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复李~堂)
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畏死之见,憧扰于胸中,即魂梦亦不甚安恬。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阳自生。此以静制动之法也。(复李雨亭)启超按:此问疾书也,摄生要诀,尽人皆当服膺。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复宋子久)
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复胡宫保)
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当共习勤劳,先之以愧厉,继之以痛惩。(复宋滋久)
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复方子白)
大抵世之所以弥乱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复胡宫保)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衰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为客。(复刘馨室)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复姚秋浦)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复李少荃)
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复李少荃)
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以为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复李少荃)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复李希庵)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复李少荃)
吾辈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当奉方寸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复李希庵)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于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与程尚斋)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苛责,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致恽次山)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尽之道,则当与彼囊也者,赌乾坤于俄倾,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筠独败。(复郭筠仙)
大非易辨,似是而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绝非和协之理。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故君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复郭筠仙)
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然造端过大,本以不顾死生自命,宁当更问毁誉?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是以戌午复出,誓不返顾。(复郭筠仙)
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复陈舫仙)
逆亿命数是一薄德,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者,厥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与李眉生)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与李幼泉)
养生与力学,皆从“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复陈松生)
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势,则指大计大局,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可继言之。
阁下此时所处,极人世艰苦之境,宜以宽字自养。能勉宅其心于宽泰之域,俾身体不就孱弱,志气不敢摧颓,而后从容以求出险之方。(致陈舫仙)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复刘霞仙)
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涂。(复刘霞仙)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致王少鹤)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于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复杨芋庵)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与张缄瓶)
危险之际,爱而从之者,或有一二,畏而从之,则无其事也。(与李次青)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与李次青)
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只争临阵须臾之顷。(复胡宫保)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想,莫从深处细处看。(与李申夫)
先哲称不利不什不变法,吾谓人不什不易旧。(复陈作梅)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得郭意城)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复陈舫仙)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诗》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咎,不出忮求两字。今已衰耄,旦夕入地,犹自憾拔除不尽。因环观当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耇长,果能铲除此二字者,亦殊不多得也。忮求二字,盖妾妇、穿窬兼而有之,自反既不能免此,亦遂怃然愧惧,不复敢道人之短。(复郭中丞)
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复袁小午)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