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话剧经典语录
齐齐哈尔新闻网12月12日讯 (冯涛) 萧红故居白雪皑皑访客多12月,话剧剧本《萧红》入围真文学半月刊《作品》年度大赏名单,剧本作者、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发文呼吁广大读者参与投票,支持文学、支持萧红。
《作品》杂志创刊于1955年4月,由广东省作协主办,曾名为《南方文学》、《广东文艺》,历年面向全国征集并刊载纯文学作品,影响广大。2018年,《作品》通过开辟春、夏、秋、冬四季大赏征集小说、散文、诗歌及90后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最终入选年终赏评奖。此次,话剧剧本《萧红》入选评选,广大读者纷纷闻风而动,投票踊跃。
岁月沧桑,黑土“文学洛神”萧红的传奇人生和创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没有模糊,反而日渐清晰。2018年,齐齐哈尔话剧团创作的大型话剧《萧红》巡演上海、北京、广州和乌兰浩特,在大江南北掀起一股“萧红”热潮。
隆冬时节,北国冰城哈尔滨霜冷寒天。位于呼兰区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掩映在白雪之中,慕名前来的访客络绎不绝。
呼兰不大,“萧红故里,魅力呼兰”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萧红”已成为这座小城的一张文旅名片。
萧红故居青砖灰瓦,古香古色。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凭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参观。
故居门楣匾额上“萧红故居”四个字是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老宅始建于1908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宽敞阔绰。
1911年6月1日(农历5月初5),萧红出生在这里,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张氏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逃来东北,到了萧红爷爷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深得爷爷的喜爱,小廼莹经常在家里的花园玩耍,同时接受古文启蒙教育。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长期担任官吏。父亲的冷漠促使萧红走上背叛家庭的道路。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女作家自此蜚声文坛。
走进故居,萧红的汉白玉雕像端坐院中,洁白的雪花落满双肩,作家掩卷沉思,仿佛在考量着纷繁的世事。
故居旁,萧红故居纪念馆内容丰富!如果说,萧红故居是对她生命里一段经历的记录,纪念馆则详尽描述了女作家“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一生。
纪念馆里,有关萧红的著作、遗物、生活照片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中外名人赞美怀念作家的书画作品、传记、小说和评论文章等一应俱全,31岁的人生宛若流星,萧红却用她短暂的生命划出了一道永恒绚烂的花火!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于是,在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中。 当天,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又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设立的临时医院。 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 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1942年5月1日,延安文艺界举行萧红追悼会,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切悼念萧红。 1957年8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