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语录原文及翻译
论语翻译及原文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
大致从16世纪开始,孔子的思想通过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不断的传入欧洲。孔子的形象在西方人的眼中越发的丰满,西方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也不断在深入。这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身份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孔子在启蒙运动时期大概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的哲学家无法望其项背。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命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可简约的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其中“仁”、是其核心 ,因此孔子的学说也被成为“孔门仁学”。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了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在他眼里孔子的思想很是肤浅,根本不上哲学,他说的话,无异于下雨天,我们的母亲会提醒我们带雨伞之类的废话。但是他却对老子的辩证思想充满了欣赏与赞美。黑格尔的理由如下: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但是,无可置否,孔子是儒家文化的第一把手,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可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席代表,中华文化的通天教主。元代皇帝元成宗,评价孔子时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以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的以后的中国文化,都从孔子的手中放出来的。”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有一批启蒙思想家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教不曾说过。他特别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提倡仁义礼智,若是人们行使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孔子的智慧从古到今,有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我们!太阳,何时会过时?!
师说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 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孔子经典语录原文及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