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经典语录
谢邀。
《庄子》五十八则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水如果积聚得不深厚,那就没有力量承载起大舟!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昼夜交替,蟪蛄不知春秋季节的变化!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天色看上去苍苍茫茫,这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不过也像这样罢了!
4.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即使全社会都夸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便全社会都非议他,他也不会因此变得沮丧懈怠!
5.名者,实之宾也。——《庄子·逍遥游》名是实的附属品。
6.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逍遥游》瞎子无法使他看到花纹的美丽,聋子无法使他听到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有身体上才有耳聋与目盲的区别吗?在智力上也是有这样的缺陷的!
7.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齐物论》一辈子驰逐奔忙而看不见他的成功,疲倦困顿而不知道他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就算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身体消散于天地之间,他的精神也必然随着消散,这难道不能称之为大哀吗?
8.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庄子·齐物论》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
9.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庄子·齐物论》发言者知持一端,他们的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真正标准。
10.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庄子·齐物论》以我观物,则万物都是“彼”;以物自观,则万物皆为“此”。用彼方的观点来观察此方,则不见此方是处;用此方的观点来自视,则己方尽是是处。
1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论》一个生命的诞生也意味着开始走向死亡,一个生命的逝去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当某件事被认为是“可”的时候,则“不可”也必然伴随而生。当某件事被认为是“不可”的时候,则“可”也必相应而来;是非浑然一体,相因而生,永远没有穷尽。
12.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被人叫出来的。
13.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齐物论》事物本来就有自己“然”的一面;也有自己“可”的地方。
14.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东西,泰山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很小的;世间人没有比早夭的幼子更长寿的,彭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寿命很短的。天地与我同生共存,万物与我浑然一体。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需要探求的知识却是浩瀚无涯的。
16.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庄子·人间世》古代的至人,先以道德充实自己,然后才去教导别人。
17.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人间世》道德的丧失是由于好名;智慧的外露是由于好争。
18.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庄子·人间世》两国国君喜悦,则必多过分赞美之辞;两国国君愤怒,则必多夸饰诋毁之辞。
19.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庄子·人间世》爱马之意达到顶点,马反而会忘掉你的爱意,这可以不谨慎吗?
20.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桂树可供调味食用,因此被人砍伐;漆树可以用,因此被人收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作用。
2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从事物相异的方面去观察,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那样差异巨大;但从事物相同的方面去观察,则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
22.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德充符》所以一个人的德性有过人之处,则身体上的缺陷就会被人遗忘。
2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泉水干涸,鱼儿们被迫停留在岸边陆地上。它们相互以呼出的气流湿润对方,妄想凭借唾沫滋润对方而存活。几经挣扎,还是不如彼此相忘昔日独自(不认识时)在大江大海里畅游痛快。
详细阐述见笔者专门回答:「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的「相忘于江湖」是什么意思?
24.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骈拇》所以本性该长的,就不去截短它;本性该短的,就不要去续长它。不要去干预事物发展,任其成长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25.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庄子·在宥》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反对自己。
26.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天地》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就不是最愚昧的;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就不是最迷惑的。
27.以敬孝易,以爱孝难。——《庄子·天运》用恭敬行孝容易,用爱心行孝困难。
28.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庄子·天运》水上行路没有比得上乘船的,陆上行路没有比得上乘车的。如果因为船可以在水上行走,就想把它在陆地上推行,那么终生也走不了多远。古今不同不就像上述两种情况吗?
29.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庄子·天运》美女西施害心病而皱眉头,邻里的丑女看见之后觉得很美,回到家里也用手捂着胸口而皱起眉头。
弱弱补充一句,「收藏」时顺便点个「赞」……30.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庄子·天运》乌黑与洁白都是自然本色,不必去分辨谁美谁丑;名誉仅仅是外饰,不足以增广本性。
31.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庄子·刻意》身体过分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疲弊,精神运用过度而不停息就会劳损。劳损就会枯竭。
32.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庄子·缮性》别人的德性本来是纯正的,而我却要别人接受自己的德性,但德性是不能强加的。强加了别人就会失去其自然本性。
3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庄子·秋水》对于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对于夏生夏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冬冰,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
34.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庄子·秋水》事物的体积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止境的,得失是没有一定的,人的生与死是没有不变的。所以拥有大智慧的人远近都关照得到,因而小的东西不觉得小,大的东西不觉得大,这是因为他知道物量是没有穷尽的。
35.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庄子·秋水》明白了死生是人所行走的平坦道路,所以对生不感到喜悦,死了也不认为是祸患,这是因为他知道死生是不固定的。
36.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庄子·秋水》从小的角度看待大的事物,总看不到全貌;从大的角度看待小的事物,总看不分明。
37.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可以用语言论述的,是事物中粗糙的部分;可以用心意感觉到的,是事物中精细的部分。
38.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从道的角度看,事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事物本身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贵己而贱他;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贵贱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9.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庄子·秋水》明白了天地就像稊米一样小,毫末就像丘山一样大,那么物体的等差就可以看清楚了。
40.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庄子·秋水》知道东与西的方向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那么事物的功效和本分就可以确定了。
4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42.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庄子·山木》由利结合的,在困难灾祸迫近时就会相互抛弃;由天性相连的,在困难灾祸迫近时就会相互容纳。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
44.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庄子·山木》因达观过度而张显自己,以至于自大;因受困而过分怜惜自己,以至于感到悲哀。
45.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庄子·山木》事物之间本来就是相互牵累的,因为它们在辗转招引啊!
46.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品行高尚而又能去掉自以为高尚之心的人,到哪里不会受人爱戴呢?
47.哀莫大于心死!——《庄子·田子方》48.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庄子·田子方》吃草的动物不厌恶更换薮泽,水生的虫子不厌恶更换水源。只是变动一下地点而没有改变草、水这一根本。
49.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庄子·田子方》遗弃外物就像丢弃烂泥一样,知道自身比外物珍贵,以我为贵,就不会因为外物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自然真性。
50.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5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像骏马驰过缝隙,不过片刻的功夫罢了。
52.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庄子·庚桑楚》连自己都没有感动而妄发个人感情,所流露出的感情往往不恰当。
53.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庄子·庚桑楚》一般的“知”,是指与外物接触;深层的“知”,则指的是思考后的结果。
54.外物不可必。——《庄子·外物》身外之物的利害都是没有定准的。
55.虽有至知,万人谋之。——《庄子·外物》即使有最高的智慧,还是不如集体谋划。
56.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鱼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忘记了」(不再执着于)竹笼(之功);
蹄器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忘记了」(不再执着于)蹄器(之功);
文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明白了言外之意就「忘记了」(不再执着于)文字(之功)。
57.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庄子·让王》居住在江湖上面,心底却惦记着朝廷的荣华富贵。
58.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渔父》【干货硬文】(1)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2)郭沫若是否是「马屁精」?
(3)三国时期为什么魏国文学最盛?
(4)中国文学史(30种)
(5)为什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6)如何看待蒋方舟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里非常边缘化,并且已经出现断层?
(7)「你眼中」与「我眼中」的中文系?
(8)李白诗句,是「天台四万八千丈」还是「天台一万八千丈」?
(9)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李白吹」?
(10)为什么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而西方很早就有古希腊罗马戏剧了呢?
(11)如何评价日本的新年号「令和」?
(12)如何理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一句?
(13)“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什么意思?
(14)《汉书·艺文志》里有没有史籍类的分类?
欢迎关注公众号(清晨读书杂志):私人书单、读书杂文实时分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 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名也者,相乳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乳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 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 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拋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同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所谓 “圣人”,就是为世间立下行为规范、成为人类楷模的人。 此外,庄子的经典语录还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賫。吾葬具岂不备邪?”“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