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龙 经典语录
为广结善缘让只记得儿子能神龙转世
结论一:小沈龙这句话背后的不服气,可以理解,两人都是家里有人做这个入的行,都算年少成名,都有过艰难讨生活的阶段,都有名师,年纪又只差两岁,小沈龙有充分理由认为他们属于等量竞争者,但这个“差不多”的竞争对手比自己强了那么多,心里不舒服撂些有点酸有点狠的话非常正常。
结论二:小沈龙错了,他们两个从来不等量。
一、先说年少成名
小沈龙的成名,主要依赖小孩子“说哭就哭”的表演能力,这种能力虽然也很可贵,但首先其属于现代表演技巧,不具备稀有性。其次小沈龙彼时也未得名师指点,多是靠自己摸索。另外哭谁都会,就算是个小孩子在台上哭,也不具备足以碾压外行的专业技术含量。
张云雷则是纯凭直工直令的传统唱腔,那会儿他主要唱太平歌词莲花落京韵大鼓。这三样儿都被列入非遗了,属于被主流重点保护的传统艺术形式,具备稀缺性特质,三个唱腔哪个也不是普通人没学过随便就能来一嗓子的,专业门槛较高。他的太平歌词和莲花落是郭老师一个字儿一个字儿教出来的,刘派京韵大鼓师从有“第一男京韵”盛名的赵桐光大师,白派也有少时便已名动天津卫的表姐指导,甫一开蒙,学的就是行家里手传授的真经,底子打得正且牢。
综上所述,从刚一上路,两个人的路子和核心竞争力就不一样。虽然成年后各自优势都有变化,但从未重合。
事实上不止小沈龙,说喜剧演员长得好看是优势的另一位选手,也没真正认识到张云雷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张云雷和其他人比,最大的身份优势不是“相声届流量担当”,而是由粉丝自发行为引起、通过自媒体及一系列主流媒体持续发酵稳步树立的“传统艺术传播者”形象,有了这个标签,他自然而然能走上一条更稳妥、更主流、更上品的路子。
二、入行经历方面,小沈龙父母都是二人传演员,他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应该先是吃饭谋生的手段,其次才是爱好。而张云雷是小时候跟着姐姐泡园子,被京韵大鼓迷住才开始拜师学艺,对他来说,做这行首先是爱,其次才是目前师父不断强调的,吃饭的手艺。
三、拜名师,张云雷自幼就拜了郭家门,打小跟着师父演出、跟着师父见曲艺名家。小沈龙靠抱小沈阳大腿拜了赵本山,能被师父多另眼相看又能学到多少真东西都值得商榷。
这里还有个可以侧面解读“娃娃腿”的角度。
小沈龙没整明白,张云雷有能耐得到万千宠爱,做个他口中相声界的“偶像派”,靠的完全不是脸。单外形上张云雷能吸引人的点,在于他穿上大褂儿后的名角儿做派、风度气质,这种无形的东西爹娘生不出,后天下多大苦功也学不来,非得是打小跟在造诣很高的师父身边、泡在曲艺园子里、浸润在传统唱腔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会慢慢形成,这是他作为娃娃腿的先天优势之一,基本功多大都可以开始学、开始练,但多年岁月喂出来的气场气质,无从追赶。
四、最关键的心态,小沈龙的言论能让人感觉到台上有些表演不是出于他本心,但为了迎合观众、为了吃饭不得不这么做,这种委屈是容易造成心态失衡的。反观张云雷,他提到上台表演永远是兴奋、开心、“打了鸡血一样”,没有一丝一毫委屈勉强的成分,演员要先自己乐在其中,才容易给出感染观众的作品呀。观众一丁点儿不傻,你是投机取巧逗闷子为自己盈利,还是捧了一颗真心在舞台上只为台下笑脸,大家心里非常清楚。
最后往远说点,现在凡是能混上台面的喜剧人,背后大都有过一点不喜剧、非常心酸的经历,这种经历其实是好喜剧的土壤和助推剂,但这种经历到底是把他们变成看透悲喜、懂得喜剧所蕴含悲剧内核的喜剧演员,还是心态扭曲哗众取宠的搞笑小丑,就看个人的格局眼界了,这两人目前都远没到前者那么牛也没到后者那么惨,但明显已经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子,以后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