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绘本经典语录
👍👍
至少这两本,绝不适合中国孩子。
并不是所有众人推荐的绘本我都买了,但《我爸爸》《我妈妈》 这两本,基本出于好奇,我买了。
硬撑着给孩子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把它们束之高阁。孩子爱看书,一开始有时候还会提出要看,我会告诉他,这两本书并不是很好,我们先讲别的。
说这两本书是皇帝的新衣,有点过了。它们有它们的独到之处。但第二个问题问得好:它们适合中国孩子吗?
不适合。我的答案很明确。它们的独到之处,也恰好是它们不适合中国孩子的部分。
创作背景再感人,出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能感动所有人。
在英美国家,或类似文化背景的国家,这两本书,毫无疑问是感人的。
它们的画面,立刻就会把在这些国家长大的孩子,带回到童年的日常记忆中去。在他们眼中,“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在家里就是这样穿着格子睡衣,趿拉着花拖鞋的样子。书里画到的事,就是童年的“我”印象深刻的爸爸妈妈做过的事。尤其对于已经远离父母的成年人来说,恐怕一翻开书,看到第一幅画面:爸爸穿着睡衣端着咖啡坐在桌前;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
难以忘记,很久之前一名在澳大利亚长大的球员,在年少时漂洋过海到欧洲踢球。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说,那时候妈妈给他寄来录音带,他听到妈妈说话的同时录到的切土豆的声音,不由得泪流满面。
对父母的怀念,对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人类共通的,这是这两本书成功的原因。
可以说,和很多绘本一样,这两本书也是画给大人看的。不过,它们是画给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大人记忆中的小我,英语所谓“inner child” ,因此格外窝心。但换成在中国长大,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我,看着那些已经从电视上熟悉,却始终不亲切的画面,却难以感动。
我是八十年代生人,设想,如果翻开第一页,画面上出现的是老式凤凰自行车,小女孩斜坐在三角架横杠上,车龙头前的菜蓝子里有一袋菜,年轻瘦削的爸爸穿着衬衫卷着袖子骑车,父女俩都咧嘴笑着,那我一定立刻泪流满面了。哪怕如今我与父亲因时间的前行产生了多少龃龉,但是这样的画面,马上会把我带回童年,那时我脑子里想的事情多么简单,那时父亲也曾是充满朝气的青年,那时我们总是这样快乐的笑着。在中年生活的琐碎和无奈中,纯真年代的记忆多么令人怀念。
可是这两本书不能唤起我这样的共鸣和怀念。
对今天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看到的爸爸,应该不会是一个端着咖啡,穿着格子睡衣的大叔。
爸爸吃得也并没有很多,我们的语言更不会用马来形容爸爸的食量,反而妈妈可能会在一边教育我,喝水小口一点,不要牛饮。吃饭细嚼慢咽,不要跟你爸一样狼吞虎咽。
我们也不知道河马有多快乐,不会在爸爸笑的时候想到河马。
我们的爸爸绝不会像房子一样高大,因为我们的房子一般都是至少六七层的楼房。
爸爸也许很柔软,但也不会让我想到泰迪熊,因为爸爸身上没有毛茸茸的,家里也不一定有泰迪熊玩偶,更可能有一套变形金刚。
大多数中国爸爸不会跳舞,很少唱歌,更不会那样撕开嘴做出很狰狞的表情来逗我笑。
此外,爸爸更不擅长那么多的体育项目,整个文化也不太会用那么多的动物来比喻爸爸。
实际上,《我爸爸》 这本书体现了英美文化当中男性和父亲的理想形象。强壮的身体,在体育竞赛中总是夺得第一。无畏的胆量,总是勇于面对和挑战危险。开朗乐观的性格,铁汉柔情的一面,事业成功的样子背后,又仍然保有一些男孩子的童心。这样的父亲,是他们孩子的榜样与奋斗目标。
这种与中国文化当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格格不入的描绘和追求,才是我们真正找不到共鸣的地方。连共鸣都没有,谈何感动?
我们的妈妈,也同样不是穿着鲜艳的碎花睡袍,端着拿铁坐在餐桌前笑眯眯的样子。
大多数妈妈不会经常在家里烘焙各种各样的蛋糕,也不会亲自拎一大堆超市买菜购物袋进门。
家里可能没有时间种太多植物,我们也没太多机会听到妈妈弹着吉他唱歌。
超人并不是我们心目中很容易想到的形象,如果家里没人看综艺节目的话,可能很难有人把妈妈跟超人联系到一起。
妈妈逗我们笑的时候,也不太可能给自己戴上圣诞麋鹿的红鼻子。
妈妈也许会像狮子一样吼,像猫一样温柔,但为什么下一个画面就是像犀牛一样强悍呢?犀牛有多强悍?妈妈,和强悍……沾得上边么?
那些关于妈妈职业的想象,也很难唤起普罗大众任何共鸣。
总的来说,《我妈妈》 相比《我爸爸》, “完成系列” 的出发点大过真情实感的描绘。这里的妈妈更多的是一个强壮,能干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看得出作者记住了妈妈做的事,却不太了解妈妈的内心,成长中似乎也没有受到多少妈妈的影响。绘本为了极少数职业女性加入了职场元素,可是这部分在情感上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反过来,我们中国文化是非常强调母爱的。母子亲情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一直是我们的文学着墨最多的情感。且不说绝大多数中国母亲都是职业女性,也不说中国文化怎样赞颂母亲如水的温柔;只说妈妈在中国孩子们心中,就绝不只是忙碌于一堆家务琐事的强壮女人。中国母亲与孩子有更多的心灵沟通,事无巨细对孩子投注全部的关爱,母亲的影响,对中国孩子长成为人至关重要。
论生活的细节,和我们大不一样;论书中传达的文化,和我们大不一样;论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都和我们大不一样。
以下8.21更。
感谢评论,让我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没写完。前面只说了感性部分,即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没有这样的“小我”,很难被这书感动(要感动的我不拦着啊)。但孩子很可能会觉得有意思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那还废话什么,这不就行了?——是这样吗?
不,更重要的是理性部分。
也就是这两本书传达出的文化内核。这是真正会影响到我们孩子的部分。
《我爸爸》,是孩子对父亲的点滴记忆,是孩子心中父亲的形象,也是男孩子希望成为的男人形象,也是女孩子会仰慕追求的男人形象。
《我妈妈》,也记录了孩子心中妈妈的形象,是不是女孩想要成为的女性形象倒不好说。
第一,“野蛮其体魄”。
在英美男人的心中,像一匹顽强凶猛的孤狼一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作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是最酷的,是真正的男人会做的事情。
以至于他们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无不在模拟这样的情景。著名的英格兰球迷,在美国狂热的橄榄球,日常休闲的冲浪,徒步,还有你们喜欢的贝爷野外生存,追寻的都是人对自然的挑战,与,征服。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而不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什么?能吃吗?
《我爸爸》当中,爸爸擅长一系列体育运动,孩子非常崇拜;《我妈妈》当中,妈妈强壮又强悍,吼起来像狮子。这些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没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这里两三岁的白人男孩,就会非常凶猛的突然伸长脖子冲人学狮子吼,那种扑面而来的攻击性极强的气势,是他们从小被鼓励的形象。
第二,像动物一样。
这一点其实是上一点的某种延续。我很难去描述那种微妙的渗透在他们思想中的,动物更亲切,动物比人可爱很多的感觉。推荐两本书《格列佛游记》,《雅典的泰门》,读完应该有所体会。
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动物时时能让他们感动。而人与人的竞争,却让他们反感。
《我爸爸》会用许多的动物来比喻爸爸,某种意义上作者想说,爸爸的精神是干净纯粹的(赞颂程度甚至可以类比我们的“高洁”)。
可是这在我们文化当中很难被接受。不信,你拿动物去比喻别人试试?
第三,外放的情感表达。
《我爸爸》《我妈妈》中,都有父母唱歌跳舞做鬼脸的样子。爸爸高兴了开怀大笑,像河马。妈妈生气了大吼,像狮子。还有体现在每一页画面当中的,不加收敛的肢体语言和夸张表情。
要怎么描述其根源呢?此处省略几千字。
中国文化对于情感的表达,始终是内敛的。我们从很小开始,就下意识的在管理我们的微表情,走路的姿态,说话的样子,笑的样子。我们现在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也是在控制好言行方式以使符合社会评价的前提下。英美人的刻板印象,觉得中国人面无表情,正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对于表情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其中的社会学原理,也不在此赘述。
你要考虑的是,你的孩子将来是在哪个文化圈里生活,他需要习惯中国式的内敛表情,还是美国式的八颗牙“微”笑。
第四,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两本书当中,对于孩子,是父亲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更多。虽然作者是儿子,但读者有男孩,也有女孩。
英美国家的传统家庭里,女人结婚就从夫姓,生孩子以后做家庭主妇的很多。家庭琐事很多很杂,母亲做了许多事情以外,还要在礼仪等方面管教子女。父亲则会带着孩子做运动(必须的),在孩子渐长以后教给他们家庭以外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也许在读到这两本书以后,还会读到“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孟母,岳母,如果生活在今天,应该也一样要做《我妈妈》当中妈妈做的那些家庭琐事,但留给孩子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三迁”和“刺字”。
我们中国的母亲,在这方面的角色,至今还没有改变过。中国女孩,将来追求的生活,恐怕也与《我妈妈》中的妈妈大相径庭。
至于许多的中国父亲,倒是可以学着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我给孩子读绘本《我爸爸》,《我妈妈》,孩子笑眯眯的指着书,看得很投入。我们共度了十分钟快乐的亲子时光。但我,还是希望孩子在“野蛮其体魄”的同时,更“文明其精神”。我还是更希望孩子关注“孙悟空是谁?”而不是“超人是什么?”。也许只读这两本书,并不会让孩子就全盘接受了以上的文化。但假如是十本呢?一百本呢?是不是只要是正面的书籍,我们就可以不加选择了?
反正以上两首儿歌,我会跳过。
同理,我把这两本书也先收起来。
我认为它们绝不适合中国孩子。
也许我们可以在孩子大一点以后,把这书作为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再向他们讲解。
感谢大家在评论里各抒己见,难以一一回复,在此针对比较集中的争论点做一点更新。
有些朋友有反对意见,大致都是希望孩子接受不同文化好的方面,兼收并蓄,而不是单一只接收到中国文化。
我完全认同啊。并且也是这么做的,我孩子两岁半不到的时候就已经走过三个大洲。
但我同时认为,在世界各国人交流接触越来越频繁、而国别尚不至泯灭的时代,中国孩子的基础观念,依然应该是中国文化。看待世界的方式,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对于价值的衡量,依然应该以中国文化的观念为基础。因此至少在孩子还没有判断力的时候,不把与中国文化对立的内容(注意,是对立的部分,不是所有外来文化)当作正面的观念灌输给他。至少让他感觉到,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坦然的存在,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优秀之处。唯有如此,在孩子年岁稍长,需要面对不同文化的时候,他的自我才有立足之地。
如果以上这点,你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干涉。但如果你还能记得我的想法,将来某天,你也许会懂。
你聪颖,你善良,你活泼。有时你也幻想,有时你也默然,在默然中沉思,在幻想中寻觅。小小的你会长大,小小的你会成熟,愿你更坚强!愿你更自信!
你用才智和学识取得今天的收获,又将以明智和果敢接受明天的挑战。愿你永葆一往无前精神。
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雅;自立,使你自由;自强,使你奋发;自信,使你坚定……这一切将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遥遥领先。
今天,爸爸希望你能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此起飞。
今天,爸爸希望你能像一艘幸福的小船,在此杨帆。
今天,爸爸希望你能变一匹奔腾的骏马,在此奋蹄。
毕业后的你要勇敢面对脚下的未走完的路,以后你又将和下伙伴们处在同一“零起跑线”了,(如果孩子成绩出色 则再接再厉 如果不理想 鼓励孩子 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停下来。在以后日子你仍要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微笑的鱼 森林唱游 蓝石头 这是一个关于寂寞与追寻的故事。藉由蓝石头华丽而又沧桑的旅程,我们仿佛看到,即使是一丝希望的光芒,也可以照亮整个宇宙的黑暗 向左走,向右走 是都市里的故事,是一本献给那些注定相遇的人 幸运儿 小蝴蝶小披风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大人喜欢说陈腐的大道理,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听不见。 有个十岁女儿的几米,愈来愈能体会存在於大人与小孩之间的矛盾。明明有浓浓的爱,却常常搞得彼此怒目而视,眼看著可爱的天使在下一秒钟化身成恶魔。身为父亲的几米头痛而无奈,身为创作者的几米却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 於是,和孩子同样敏感的几米,用一张张图和几句话,便明白地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孩子的担忧、恐惧、疑惑、快乐和愿望。 当然还有抗议,抗议大人对他们想法的漠视,抗议这个世界对小孩的种种误解。我们这才听到小小身影在对我们说,「嘿!不要用你们大人的想法和眼光来看我,大人看不到我们内心的奇幻彩虹!」 《先知》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栖息在明日之屋,那是大人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 」 读著几米的书,我们会忆起自己也曾是小孩,而小孩的世界,和成人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并不一样。 读完它,你会想给身边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 不管睡着或醒着,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 我不是完美小孩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象征希望和期待) 123木头人 (这些是我看过觉得好看的,特别是蓝石头,很感人的故事)。
时针拨回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来,都把嘴闭上,写个作文,下课交,别总写妈妈了,写写你爸,字数不限。”
大家拧着身子回到各自小桌,我看着新笔盒上那块小镜子开始溜号,一声呜嚎扎进耳朵,一位比男孩子还要高的女同学哭了,老师叫她去了讲台,她俩用第一排也不能听清的音量聊着什么,聊罢老师圈过那位女同学的肩膀带出了教室,两人出一人回。
“杨晨(化名)的爸爸很多年前生病去世了,想到爸爸她很难过,你们好好写,把你们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快写吧,下课就交了。”老师有点乏。
在那个以悲伤气氛开始的三十几分钟里,是我第一次被动地,去写我的爸爸。
2019年的父亲节还有两个小时,而距离第一次写我的爸爸,竟已过去了十几年。
在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描述中,我听过最多的是父爱如山、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善言辞。
但是这些通通不是我眼中的父亲。
在他刚成为我爸爸的时候他可能还是个男孩儿
他带着小小的我去坐火车,一只手托着一整个我在车厢里走,另一只手悬起来保证在我失去平衡的瞬间能够第一时间接住我。
他和我的二叔,各占一头,把我扔来扔去,我妈在中间支着两只胳膊左右跟着,生怕他俩有一人会失手,我在空中叮铛铛的笑。
特殊的带娃方式,令他喜提诸多训斥,比如:“精神病!”
这个“精神病”还很恶心,小时候的我有次鼻子里面出现一块小小的脏东西,但是已经固定上了要抠下来,他说抠会疼,我妈讲这个事的原话是:“你爸可恶心了,用舌头把你那鼻嘎巴舔下来了!”
可能读到这里,你觉得有一百种方法可以擦干净我的鼻子,可我想以爱为初心的行动中,所有笨拙都比取巧更温暖。
他开始悄悄变成爸爸
小孩子的个子在爸妈眼皮底下悄悄地窜起来,跟着身高一起增长的还有年龄,在我开始记事以后的时间过的很快,我开始充分的去感知世界。
他在我背后像一只有弹性的大虾,直到我学会骑自行车,他再变回人。
我的眼皮上长了一颗小“猴子”,他搞来一只头发丝,瞪着眼睛,有鼻炎的他,屏着呼吸,把头发丝系成结儿套在我的那颗小“猴子”上,整张脸都崩起来去勒那颗小“猴子”,看起来那么认真的他,当时我脑子里竟都是容嬷嬷。
学校蛙跳比赛,不知道是搭错了哪一根弦,我报名了,于是他一遍遍陪我在楼下练,像被拘留了一样的手势和样子使我练的又累又委屈,最后的比赛我得了倒数第一,比赛的时候我按照他陪我练习的标准去跳,听到观众席传来很多声音让我站起来跑,我抬头发现所有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早就弓着跑了,台下哄堂大笑,我觉得那是我第一次感受来自生活的恶意,评选的时候第一名还是第一名,大家都是小孩子,老师甚至对我说你这个傻孩子,我背很痛,腿也酸,可我觉得参赛的小朋友里,一定只有我的爸爸知道什么是“蛙跳”,多年以后再想起这件事,只记得比赛后的锅包肉很好吃,也记得那句:“宝贝结果不重要,以后不管啥比赛,你还按规矩练,别管其他人。”
暑假写不完作业,我的天好像塌了,最后那么重视规矩的他不守“规矩”,替我写,让我去睡觉。
以前总是感冒,输液的时候总是嫌药凉,他的两只手像两只柔软的暖宝宝,在我输着液的手上上下一扣,通常都是歪着身子坐我床边,捂热要好一会,他的腰扭成麻花守在那,时不时地说:“老爸要累死啦!”
他埋怨我锻炼太少,太能睡,太能吃,还要把我送去学举重,他还很喜欢用倒立展示他有多健壮,得意洋洋说我做不到。
一个午后,一辆大皮卡拉回一辆摩托车,早早近视的我蹲在楼下玩不知谁家装修用剩的沙子,瞟了一眼,心里想着这辆摩托车和我爸开的那辆好像,小伙伴用胳膊肘碰碰我:“是不是你家的呀?”我站起来想去看看的时候看见疾步走过来的奶奶,然后我几近蹒跚的走过去,又跟着跑去医院,还跑错了医院,印象里老小在路上跑着,脑子里充斥着“车祸”、“有人甩没了”、“车都烂了”…
在多年前,我爸在上班期间,单位的那栋大楼爆炸,至今他的脸上还有无数个小黑点,都是当初爆炸崩到脸上,取不干净的东西,我曾多次坐在他的肩膀上,双手捧着他那张脸。
我带着巨大的恐惧得知我的爸爸妈妈都没有生命危险,只是他那幅驼过我的肩膀因为那次车祸再禁不起什么重量,胳膊也留下了病根,松口气的瞬间我杵在医院里哭得泣不成声,手里的沙子混着眼泪划得满脸都是。
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我爸在学校门前等我,在我啰嗦完刚刚结束的考试后,他揽过我的肩膀说:“嗯,考完完事儿!”
大学毕业,爸妈劝说我留家就业无效,第一次送我离开家的那天,我爸说:“你上车吧,我放行李”。
初入职场,懵懂无知,接过的鸡汤毒药如数灌入嗓中,他在电话那头,听着我和我妈的絮絮叨叨,多次担任“军师”角色,我曾哭着讲述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他在那头生气的说:“咱不干了”。
然后换了工作后我妈告诉我:“上次你决定辞职,他很上火。”
我纳闷他愁什么,工作还不是有很多,直到工作多年后,我才终于理解,在职场工作多年的父母,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去闯,明知道把你圈起来你便看不到更精彩的世界,却还是在万般纠结中选择了最受埋怨的那个决定,甚至不求我能够理解。
这几年,减肥、不要养宠物、打扫房间、学英语、考证,入党…
他一直在催促,我一直在拖延,在拒绝,后来听的最多的就是,你爸管不了你了,不管你了,你自己决定…
“红警”、“传奇”,各种电子游戏加网游崛起的那几年,他一样没落下,我同学都要找他代练带号,可这几年他开始问我如何下载一个app…
而常玩的游戏,也变成了一些打发时间的手机游戏。
前些日子我妈发了几张,她和我爸的自拍,给我看,很明显的滤镜痕迹,却盖不住额头的褶和那不够明亮的眼睛,让我感慨良多。
大人的名额有限,我占了一个,他让了一个,恍惚间竟已五十多岁,那个弓起手臂就能把我拎起来的爸爸笑着站在二十多年前,常求岁月慢慢走,年近三十,成绩薄浅,光是做个不让他操心的成人就已经耗掉很多心力。
有一天他喝过酒给我发视频,聊了几句问我:“你觉得爸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目睹一个女孩的手机被偷,在停靠站看到小偷下车,我拉着女孩的手也赶快下了车,并告诉她手机被偷了,我爸听完这件事问我当时怎么不告诉她,我说我不敢我怕被小偷报复,他说想办法啊动脑子啊,没说让你直接告诉她啊,下了车哪还来得及。
这个事情后来上升到了社会道德感,作为热点话题持续多年,但不管过了多久,除了他以外,任何人给我的答案都是别管,当看不见,诸如此类。
他固执却正直,不羁却本分,他有属于他的不甘,却也有着放得下的勇气。
我终究不能说清楚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但他是我灵魂的启蒙人,我问他:“托我的福,你过节了,打算送我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想到八个字: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朋友看到这段问我:“你想让你爸送你啥呀?”
“让他忌烟。”
所以, 拜托了,我的爸爸。
谢谢你读到这里,祝我们爱的爸爸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