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经典语录碧云天
西厢中“长亭送别”中有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而范仲淹的《苏幕遮》里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句。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就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方面来说,不能说哪个更好,只能说各有千秋。王实甫 《西厢记》《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如“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汤显祖《牡丹亭》《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浪漫主义。 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牡丹亭》的宾白绕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的泼辣动荡及南词的宛转清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冥判》等则兼用北曲。但结构句式不够严谨。洪昇《长生殿》 在艺术表现上,《长生殿》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应一代兴亡的手法,上卷基本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下卷在对爱情悲剧的处理上通过一些幻想的形式,歌颂精诚感天动地的爱情,这又吸取了《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但由于缺乏现实基础,显得虚无缥缈,冗漫驰缓。 浓厚的抒情色彩是《长生殿》的又一色彩。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熔铸在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中,表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长生殿》场面壮丽,情节曲折,笼罩着全剧的气氛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上卷,一方面通过从《定情》到《密誓》的过程,反应爱情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贿权》到《陷关》反应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下卷里作者书写了风雨飘摇的局面和生离死别的哀怨,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气氛《长生殿》的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结合剧情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格调,酝酿环境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在全剧中,前一折和后一折的宫调绝不重复,运用北曲,南曲的各种曲调,都有细致的安排。即使在一折剧中,对曲牌的安排也很注意。遣词用韵方面,字字审慎。孔尚任《桃花扇》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他把候、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的更紧密。 作者不紧忠于历史事实,同时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从作品的凡例、批语看,它是作者创造性地总结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成果。 人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独到的地方。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徐,当行不足;谨严有徐,生动不足。这也实际上是许多文人传奇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那脍炙人口的“碧云天,黄花地……”更使文人墨客朗朗上口,稍微喜欢文学的人更能通晓全文。
《西厢记》主要讲述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曲折缠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影响非凡,主要歌颂了两人以情动天、对爱情的坚贞、以及挣脱封建社会的桎梏的伟大爱情。
笔者男,当年也经历了类似于《西厢记》的故事情节。那时刚从学校的大门跨入社会,风华正茂,但由于家庭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等的原因,在工作上未能顺风顺水,以至于时常囊中羞涩。时值偶遇一个女孩,年龄相仿,与之谈笑风生,倒是有说不尽的话题,感情渐生。可是她家庭富有,家人知晓后,极力反对笔者和她感情交往,但是现今社会,恋爱自由,只要是真心相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于是乎,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和平常恋人一般,爱情的温度已然如炽热的境况,以至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不只是什么缘故,好端端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在多数人看来,这一场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终于没能逃脱世俗人的眼光,没有冲破封建牢笼的禁锢,如春日的花,遭受了雨打风吹,爱情,凋谢了。
分手那天,真的是天意弄人,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和她来到一个约定的地点,那是我们熟悉的公园的一角,当时天气晴朗,但寒意袭人,北风习习,树木凋零,落叶落花铺满一地,我们就近寒暄几句,相互道别,爱情的最后结局,就如一场春梦,醉过痛过,就如天上几声鸟鸣(但没有大雁),声声惋惜一场经典的告白。就如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实的再现了古人离别时萧瑟的场景,那天,我们真的流泪了。
许多人的爱情,都经历过不同的分离,那都隐隐的伤痛,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再多的痛楚,只能一个人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