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说童年经典语录-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教育学家说童年经典语录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15 点击:
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 > > 教育学家说童年经典语录
《教育学家说童年经典语录》正文内容

教育学家说童年经典语录

我看过最好的是《有吸收力的心灵》。此书是蒙台梭利女士的封笔之作,是集蒙台梭利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我们成为成人已经太久,以至于我们早就忘记了我们曾是儿童的事实。童真时的心理我们早已遗忘,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还来不及探寻。所以一直以来,儿童教育都充满了错乱、误解与无知。伟大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始创的蒙氏教育法,对过去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进行了颠覆式的革命与创新,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笔者认为,看过了《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就无需再看蒙台梭利的其余作品,因为这本书是她最知名、最系统、全面的体现她教育思想的一部作品。一直以来,儿童都被认为是尚未长大的成人,童年的意义在于尽早长大。蒙台梭利首创式的提出了儿童呈现的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人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且最密集。是儿童成就了成人,我们追溯成人行为的背后,都离不开他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所受教育。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便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儿童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踏上一场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

而今风行中国当代的许多亲子教育专家,其思想根源都来源自蒙台梭利,蒙台梭利通过她创立的“儿童之家”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发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及敏感期,提出了0-6岁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人的智力和心理都在这一阶段发展乃至定型,并给出了儿童不同时间段的成长窗口期,比如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就在童年,成人以后学到的任何语言都不能与母语相提并论,她把儿童这种强大的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获取成长的心理类型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孩子自身有其强大的内生力量,成人要做的,无非只是顺应孩子的内生力量,为其成长成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干扰孩子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必须以环境为工具才能影响儿童,因为儿童能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而后对自己进行创造。“所有婴儿在出生之时都是相似的,并且都以同样的规律成长。”所以,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思维能力,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动手能力,只要在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为孩子提供顺利成长发展的环境,孩子就能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并表现出成人望尘莫及的提升和进步。在书中,作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四肢运动、五官感觉、手脑协调发展、性格及社会意识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成长,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正处在不同能力敏感期的孩子,该如何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读者完全可以对号入座。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长的需要,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真正适合他成长的环境,进而帮助孩子成长。

由于时代与文化原因,本书读来也许有些枯燥。但真正经典的作品,正是因其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让人无法如读畅销书一般简单易读,而需要深入的思考与仔细的体会。试着耐心些,平心静气的潜入经典内涵深处,一定会给你的心灵与思想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与焕然一新的变化,并让你的教育价值观和品味都有明显提升。也许,你还会恍然大悟,原来当代无数教育类书籍,都是在拾蒙台梭利之牙慧,不愿亲近经典的读者,一次次的错过了原著最极致的智慧,却在重复与转述的文字泡沫里打转,在思想的影子与模型间来回求索,苦心探寻它的本来面目。如此行为,岂不可惜?

此外推荐几本:

《一岁就上常青藤》

本书作者薛涌,著名旅美学者,曾被《南方人物》评为“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作者从自己养育女儿的点滴成长经历入手,提出如何从孩子1岁开始,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给孩子灌输常青藤理念,实施常青藤教育的一本教育心得和手记。

本书所倡导的常青藤原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作者认为,常青藤原则作为一种优秀的品格和素质,并不仅仅是常青藤盟校所独有,也不是进入常青藤盟校就一定能获得。常青藤原则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不上常青藤大学也一样足够优秀;如果不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进入了常青藤盟校,未来一样难有作为。说白了个人本身的素质优秀与否才是根本,是否拥有一个名校标签并不是最重要的。

美国曾有位企业领袖说: 你就是让那些哈佛的新生不上学、随便干点什么,等20年后他们还会比别人成功。关键不在于哈佛教了他们什么,更在于哈佛选了什么样的人。正如作者所言,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这种常青藤素质 ,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你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常青藤教育要从小开始,这也是本书的标题《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来历。

如何获得常青藤素养中包含的一切内涵呢?薛涌综合了许多常青藤圈子中的经验。这包括常青藤出身的父母、常青藤学生的家长以及作者自己的育子经验,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与具体操作细则。从如何应对孩子的啼哭,到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从有机识字法,到如何发展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才能;从让孩子早早打工,到华尔街如何培养孩子;从少儿总裁班,到怎样培养金融家。其中既有颠覆传统、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汲取美国常青藤教育精髓后,举重若轻、具体简单的教育方法。本书既是作者生养教育孩子的亲子日记,又是作者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思考感悟的总结归纳。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全面详细的揭示了美国教育的真相,还原了竞争无处不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分中外的真相,告诉了国人不要盲目选择留学,因为要接受良好的精英教育,不管在哪里都必须拥有最精英的能力,付出最极端努力。所谓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轻松的现象,不过是存在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公立学校。不少美国高知阶层的母亲,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高中,甚至不惜辞去高薪工作陪读。这对我们过去对西方教育的认识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启发,也让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本质。

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家庭,他们的未来都取决于孩子,而孩子的未来又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原则方法,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与其花大价钱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如掌握常青藤原则要领,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获得常青藤人格魅力与素养,成就更为幸福充实的人生。

作者的劝诫犹如一声当头棒喝,这份醍醐灌顶、拨云见日的提醒与指引,无疑是当前盲目留学热潮下一针智慧的清醒剂,也让行有不得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家长,获得了一面反求诸己、指导实践,在家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的指南针。我想这也是此书的最大价值与意义所在吧。

《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先生的《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从哲学与人生的角度,给我们传递了不一样的声音,帮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说到周国平先生,想必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思想者,《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思考《人与永恒》;他是一位朝圣者,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测量《守望的距离》;他是一位诗人,在《宋人弦歌》里咏叹《忧伤的情欲》。他还是一位父亲,为女儿所写的《妞妞》一书荣曾获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这本《周国平论教育》。

作为一名思想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理解,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多了一份直指本质的深刻和返璞归真的智慧。他认为,所有教育的问题,都和人生的问题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他告诉那些急功近利、恐慌焦虑的家长,孩子就如同土壤里的种子,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自由生长,只有天性得到充分生长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守候人性的珍宝,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他呼唤,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只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样的教育,早已远离其本质。

作为一名诗人,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感悟,有着诗人一般的理想与超然,也正是诗人的理想主义气质,让他更有一双慧眼来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是谈论儿童教育的,其中甚至还特别谈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周国平先生特别看重孩子的单纯、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最有慧根,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慧根,千万别让孩子的智慧随着岁月的渐长而慢慢枯萎,他说,智慧是和童心相连的,智慧其实就是日渐成熟但却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一定要留住孩子“心智觉醒的时刻”。大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作为一名朝圣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认识,比普通大众多了一份冷眼旁观的理性和淡泊宁静的平和。在无数家长挤破脑袋追逐名校时,他却告诉家长要结束恐慌,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就在于父母的引导与陪伴,与其追求名校,不如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在普通教育者还在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时,他却冷静而关切的告诉我们,生命教育与灵魂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成功的真谛在与优秀与高贵,生命中有太多不可错过的美好需要我们去珍惜,去好好体验,这远比单纯的功利性教育重要得多。

作为一名父亲,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期望,与其他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都对儿童给予了无限关注;不过,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对于儿童教育,他有着属于自己独到而智慧的理念。他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养成阅读的爱好,读经典的书,读永恒的书,才能提高精神境界与品位,进而提高人的综合修养与素质。谈到读书,他说出了一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到道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阅读的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除了应付考试外,实在微不足道。相信许多人也一样有此感触。

周国平先生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我想此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用哲学的眼光,滤去了功利的杂质,终止了短视的惶恐,平息了焦虑与浮躁,用更为深邃的目光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给予读者了直指本质,拨云见日的启迪,告诉我们教育该如何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来吧,孩子》

世界上有一种爱,最是没道理可讲,这边是母爱。女作家池莉《来吧,孩子》一书开篇就开宗明义的强调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是,爱的能力虽然与生俱来,爱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如何让父母之爱和子女同频共振,共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交响乐,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了。池莉的这本《来吧,孩子》,就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亦池的点滴生活经历,告诉读者如何让孩子在简单生活中体验最好的教育。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曾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奖项。本书是作者陪同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一本亲子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的记录。通过女儿亦池的亲子教育经历,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向读者展现了家庭教育里的那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作者以平常心态,采取平常手段,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平常的收获,这正是教育领域里大道至简的最好证明。

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似其他谈论亲子教育类的书籍,以强大的专业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来说服人,而是作者从一位母亲、一位家庭主妇的角度着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生活里亲子教育的的点点滴滴。在作者眼里,无论是客厅书房,厨房走廊,亦或是大院围墙·····哪里都是孩子成长的场地,哪里都有孩子教育的机缘。

书中,池莉提出了“育儿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让孩子尽情的与小朋友玩耍。因为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一辈子的功课,通过玩耍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广泛的识人和阅世机会。二是让孩子在最欢喜最开放中接受自然的启蒙。作者和孩子一起养花、养蚕,游园、爬山。所有的自然风光都让孩子一一领略。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懂得并学会愉悦、敬畏、怜悯。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和阅读。选择好适合孩子的读物,不光是为教育孩子而讲故事和阅读,更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坐拥书城的书香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了无痕迹的获得教育和成长。书中甚至还特别提到了“厨房教育:”作者不但让孩子烹饪和洗碗做饭。还以饮食作为缘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学诗歌地给女儿讲故事。作者说,吃饭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体面,一旦学好了,它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会给孩子带来难以估价的自信。这些教育方式其实都很简单,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捕捉得到。在看似柴米油盐、玩耍逗乐、不务正业之间,就这样完成了正襟危坐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无论怎样超然的教育,都无法回避升学考试这一沉重命题。作者从小升初母女如何同心背水一战,到讲述孩子如何战胜恐怖的中考,再到跨国求学的经历。其中都有无数值得反思、借鉴和回味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方法。一路走来,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的生活点滴里,蕴藏着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经历,而那些经由生活检验和实践探索而来的教育心得与感触,也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呈现眼前。

作者平实而真诚的笔触下,没有兜售成功经验的居高临下、自鸣得意。有的只是一味平凡母亲的平凡生活,在养育孩子的平凡经历中,记录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成长片段经历。因为真实与平凡,远离了那些图书市场被过度包装炒作而裹挟的急功近利,也还原给读者一份最简单真实的家庭教育样板,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最大限度与可能。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强调从孩子现在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未来角度看待童年生活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有那么大影响吗?早期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的答案很一致,他们认为,一个成年人个性的塑造,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对挫折的态度,以及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兴趣等几乎一切心理状态,其实都是对童年经历的重复。

成人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轮回”。

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的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就指出,在童年阶段,尤其是0~6岁这段时期,不同类型的抚养方式,使我们最终成长为不同的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他指出,在0~6个月,会形成一个人最初的、最原始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边界感;在0~3岁则主要是依恋关系模式的建立;而在3~6岁阶段,则主要侧重的是一个人良心的培养。

1、生命最初0~6个月所形成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弱的人,通常不容易信任他人,在人际关系中非常缺乏安全感,性格也敏感多疑。一般来讲,他们更容易抑郁神经质,更容易冲动,也更容易体验到持久的、彻骨的空虚。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母婴实验发现,缺乏共情能力的抚养者,往往会培养出自我价值感弱、低自尊的孩子。

很多养育者都更多地侧重婴儿的生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而没有太过关注婴儿的情感需求,比如以自己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婴儿感到舒服的方式来抱他等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持续忽视婴儿的情感需求,那么婴儿对周围环境的体验能力会被削弱,他会对自我的感受和价值产生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会向外寻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用心理学专业术语来讲,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虚体自我”。

由于婴儿在各方面的发育都不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会被压抑进潜意识,在人成年之后,这些潜意识仍然在发挥着重大作用。

比如一直存在潜意识里的“虚体自我”,会倾向于从外部定义自己,它的中心主旨就是要不断地取悦他人,尤其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一般是上司、父母、老师、考官等 。

虚体自我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现实的成功,来获得他们在婴儿时期被剥夺的权力和自我价值感。

作者在书中举了伍迪艾伦的例子,伍迪艾伦的父亲不务正业,经常换工作,母亲脾气暴躁,经常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候甚至会动手打人。

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和争吵的家庭中,伍迪艾伦变得很不愿意接触他人,因为他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混乱。

这样的性格特点延续到了他成年之后。他不会跟陌生人友善的问候。即便跟熟人接触,他也会感到很不自在。

直到40岁,他睡觉还必须要开一盏夜灯,并且还要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检查一遍,以确定家里没有坏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在他51岁的时候,他甚至说,自己每一天都在认真考虑自杀的可能性。

即便在电影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仍然有一种强烈的失败感。

可以说,伍迪艾伦是一种典型的有人格障碍的成功者。尽管外在光芒万丈,有钱,有地位,有权力,但这都无法弥补他内在的无能感和低价值感,这种严重的人格障碍或许是导致他后来对养女性骚扰的原因之一。

2、在0~3岁培养的依恋关系模式

0~3岁这个时间段,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因为这个阶段刚好是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大脑神经网络构建的关键期。

脑神经科学家发现,假设一个婴儿在0~3岁,被一个毫无共情能力的抚养者抚养,他们的脑电波模式会发生改变。被改变的大脑模式,相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人格障碍。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可见,童年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确是有更持久更深远的影响,因为一旦一个人的大脑结构模式比较固定,那么后续想要改变,就会非常困难。

根据不同的抚养方式,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依恋理论,将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情况分为四种类型。

第1种类型:回避型依恋模式

顾名思义,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比较抗拒人际关系,害怕或者不愿意跟他人有亲密的交往。他们喜欢独来独往、自给自足,从不依赖他人,也不轻易让他人依赖自己。

他们不愿意在情感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所以他们对情感的尝试也都是浅尝辄止。相比谈恋爱,他们更爱工作,更爱独处的自由。

回避型依恋者,一般在童年时期或者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很多的拒绝、苛责或者情感上的忽视,导致他们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或者心存恐惧。他们害怕伤害,害怕被拒绝,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选择在被拒绝之前,先拒绝他人。

第2种类型:缠人型依恋模式

缠人型依恋模式,也可以称为依赖型依恋模式。这些人渴望亲密关系,渴望跟他人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否则他们会感觉到异常的孤独和不自在,他们必须把自己和他人绑在一起,才感觉到安全。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他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了伴侣之后,会很迫切的想要跟伴侣同居,从而使关系更加稳固亲密。

出于对爱强烈的渴望,他们很容易把身边的伴侣理想化,一旦这个伴侣抛弃了他,离开了他,他就会感觉痛不欲生,感觉自己的人生跌入谷底。

第3种类型:混乱型依恋模式

这种类型的依恋者兼具前两种类型的特点。他们的内心非常矛盾,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拆穿。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又发现他们很难真正去信任和依赖他人。所以他们在关系中总是忽冷忽热,若即若离,变幻莫测,令人费解。

作者在书中指出,85%的混乱型依恋者在童年时期都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情感忽视。

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就一直处在矛盾和冲突当中,他们一方面想要靠近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把他们当做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被父母指责、谩骂甚至殴打。所以他们就一直在这两种状态中徘徊往复,渐渐地形成了混乱型依恋模式。

第4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模式

在人群中有将近50%的人属于安全型依恋模式,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者在童年时期,多半都能得到父母的积极回应,父母经常跟他们互动,进行大量的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他们的情感需求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到爱、温暖和安全,所以他们在成年之后很少会产生真正的空虚感。

由于他们的自体在童年时期获得了充分的肯定,所以成年之后,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很少指责伴侣,很少无缘无故玩失踪。

他们总是积极回应伴侣的需求,就像小时候父母积极回应他们的需求一样。当他们跟伴侣产生矛盾、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也很少会对感情丧失信心,而是通过这些琐事来发现彼此的差异,进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讲,一个人在童年早期所接受的抚养方式越固定,那么这个孩子的依恋关系模式就越会朝某一个主要的方向去发展。

等到长大成人之后,这个关系模式会持续。想要改变这种模式,需要巨大的外力作用,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没有自身强大的毅力,旧的模式很难被替代。

这更加说明,越早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越容易收获幸福的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否则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再去改变,会很容易产生一种逆水行舟的无力感。

3、良心的抚养主要在3~6岁

每个人都有天使和恶魔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心或者说没有培养出良心,那么人类贪婪、残酷、坏的那一面会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良心也是自制力的一种体现。比如说,你在餐桌上看到很多你喜欢吃的食物,但是还没有到饭点,那么你需要管制贪婪的本能,延迟自我满足感,等到其他人都到场之后再开动。

这些基本常识其实是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的。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这么做,有些小孩子很没有餐桌礼仪,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些行为会让他人不悦。

一些宽容的大人们自然不会跟小孩子计较,但如果这些坏习惯在小时候没有被纠正过来,那么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坏习惯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或者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在其他事情上,从而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

前一段时间非常著名的章莹颖案,里面的杀人犯克里斯滕森就是一个非常没有良心的人,他的“残酷冷血”跟他糟糕的童年经历脱不了干系。

据调查,在童年时期,克里斯滕森的母亲是个酒鬼,喝醉了之后经常拿克里斯滕森当出气筒,他父亲的脾气也很暴躁,时常殴打他。

他的父母亲关系非常不好,经常当着他的面吵架。在关系紧张的环境中长大,以及小时候受虐的经历可能是他心理畸变的雏形。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这个案件有一个很“讽刺”的地方在于,在章莹颖量刑快要结束的时候,克里斯坦森的父母仍然在法庭上极力为儿子辩护,甚至在法庭上大打感情牌,失声痛哭。

他们认为儿子虽然犯错了,但杀人也是情有可原的,罪不至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克里斯坦森的父母在小时候就没有给他培养出一个正确的、善良的良心,导致他在歪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如何改写糟糕的原生家庭的剧本?

一般来讲,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它的依恋关系模式、自体感的强弱、良心的善恶,基本都已经成型。想要改变,是很困难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出一些努力。

01、回忆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

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一个人当他了解了他过去的经历,知道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人的时候,他的内心里就会种下一颗改变的种子。

就像荣格说的,一个人的潜意识得以呈现,那他的命运就开始改写。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02、内省

想要真正改变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我们还需要内省。很多人会把内省看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但其实内向的发生,需要情感和理性的双重体验,仅仅只是在头脑层面意识到问题,是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

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是动态画面,很容易勾起人的情感共鸣,所以你可以想象,如果人生是一部电影,如果自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么你看到这个主角从小到大的经历,你会作何感想?

你觉得他过得好吗?值得同情吗?可爱吗?善良吗?你觉得他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如果你转变身份,变成这个电影的导演,你希望他的人生,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03、少分对错,多看有用没用

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内省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对你的父母或者其它养育者产生一种深深的怨恨感。

你可能会把你的苦难经历,自己命运的悲剧,都推卸给他们。你或许会觉得,如果自己在童年时期获得足够的爱和呵护,你的命运会完全不同。

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年人应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疗愈自己,显然,责怪父母是无济于事的,不仅会让自己深陷原生家庭的“轮回”,还会继续恶化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更加没有完美的教育,父母也是人,他们也会面临生活的诸多挫折和痛苦,他们的父母也可能同样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暖、肯定和爱,也没有告诉他们缓解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出错的地方,难免会给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

与其一味地责怪、怨恨父母,不如仔细审视自己小时候到底受到了怎样不健康的、不好的抚育方式,从而通过反省,或者他人的帮助来改变自己。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04、积极创作

我们也可以通过创作来疗愈自己,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慰藉。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因为它可以将内心的冲突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而不是变成一种扭曲的、狭隘的、充满怨恨和抱怨的心理畸形。

你可以从自己的故事开始创作,像一个编剧一样,从自己能够记起的事件开始写起,情节越丰富越好,务必写下真实感受,和对事件的原始解读。

当你把心中积压已久的东西变成一个个文字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把自己的潜意识呈现为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让自己更成熟、更强大。

上一篇:讽刺老婆出轨的经典语录,经典语录,经典讽刺人虚伪的句子
下一篇:经典语录随笔

相关经典语录

推荐经典语录

热门经典语录

  • 五五开骂人经典语录
  • 说说社会经典语录
  • 快手经典语录,快手社会语录短句霸气,快手里面经典评论
  • 将进酒唐酒卿经典语录
  • 快手评论经典语录
  • 嚣张by巫哲经典语录
  • 栖见的白日梦我中的经典语录,白日梦我金句,白日梦我经典台词
  • 鼠疫加缪经典语录瞎子
  • 最新经典语录

  • 虚伪的人生的经典语录,送给耍心机的人的语录 至虚伪朋友的经典语录
  • 中国人的素质经典语录
  • 翡翠玉石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电影截屏
  • 狮子座 经典语录
  • 社会姐经典语录霸气
  • 电影北极之恋经典语录
  • 爱情宣言经典语录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