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关于经典语录
2009年的今天,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去世,享年98岁。季羡林去世后,很多人自发悼念他,在这十年间,关于他的文章源源不断,他的影响力早已不局限在学术界,成为大众眼中的学者楷模之一。但与此同时,纪念季羡林也常常伴随着“国学大师”这样的称号。撰稿人周郎顾曲认为:滥用国学大师,是媒体的一个现象。陈寅恪、季羡林、饶宗颐、叶嘉莹、南怀瑾、曾仕强、于丹等学者,都被媒体频繁戴上“国学大师”的称号,他们有的名副其实,有的则仅仅是因为写过几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就被牵强附会。国学成了一个篮子,可大可小,小到局限于中国古文经典,大到印度都装得下,以至于骗子做起坑钱买卖,也要打着国学的旗号,比如谈论女德的安德义、推销听读机的青年,美其名曰“智慧天才国学经典听读机”。
所以,无论从严谨的角度还是尊重季羡林的角度,“学者”二字,都好过“国学大师”这顶高帽。滥用这个称谓,不但掩盖了季羡林真正的学术成果,也会为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学者季羡林
对季羡林最大的误解,就是奉他为国学大师
我第一次读季羡林是在小学,他的文章出现在课本和考试里,记不清是哪篇了,就感觉家常气,有哲理,可读性很强。听老师说他是“国学大师”,我也就信了,高中后才感到不对劲,季羡林研究印度,怎么成了“国学大师”呢?原来,季羡林自己也反感这个称号,所以在2007年年初,他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的称号,自嘲“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学者季羡林
“我一个研究印度的怎么成了国学大师”
季羡林是否算作“国学大师”,学术界、传媒界有过讨论。2005年,学者葛剑雄在新京报发布文章《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指出季羡林的“主要学术成果是印度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研究”,他“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也发表了不少意见,还写了很多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散文,涉及面很广。但这些毕竟不是季羡林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贡献,如果一定要强调他的‘国学’,实际上是忽略或贬低了他作为学者的主要身份”。以至于北大曾有一个笑话:“你知道,现在印度归咱们中国了!要不,专门研究印度学的季老怎么成了‘国学’大师呀?”
滥用国学大师,是媒体的一个现象。陈寅恪、季羡林、饶宗颐、叶嘉莹、南怀瑾、曾仕强、于丹等学者,都被媒体频繁戴上“国学大师”的称号,他们有的名副其实,有的则仅仅是因为写过几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就被牵强附会。国学成了一个篮子,可大可小,小到局限于中国古文经典,大到印度都装得下,以至于骗子做起坑钱买卖,也要打着国学的旗号,比如谈论女德的安德义、推销听读机的青年,美其名曰“智慧天才国学经典听读机”。
所以,无论从严谨的角度还是尊重季羡林的角度,“学者”二字,都好过“国学大师”这顶高帽。滥用这个称谓,不但掩盖了季羡林真正的学术成果,也会为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作者: 季羡林 著 / 葛维钧 编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标题: 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出版年: 2016-11
季羡林真正的学术成就
纵观季羡林的治学生涯,可说之处很多,不必迁就到国学上。他是一位语言学专家,学术贡献集中在语言学上,例如(以下例子参考《学海泛槎·总结》一书及北大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1)对古印度语的研究。季羡林的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就与此有关;
(2)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1996年,季羡林完成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研究“糖”在全世界传播的过程,收录了《蔗糖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欧、美、非三洲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cīnī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的问题》《再谈cīnī》等论文;
(3)吐火罗语研究。比如他的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还有对《弥勒会见记》的翻译和研究等,都是开创性的学术成就;
(4)对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创作了《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甚至提出《西游记》部分素材源于印度的说法,成为一家之言;
(5)对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
除此之外,季羡林在东方文化研究、保护古籍和散文创作上也有可说之处。他以学术为志业,但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学者,在学术之外,季羡林还对文革有过深刻反思。
九十年代末,季羡林出版《牛棚杂记》一书,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列举了很多文革时期的荒诞景象,知识分子人格和身体受到的创伤,直指文革对知识生产和社会建设的破坏,呼吁学人反思文革的同时,警惕悲剧重演。这本书和巴金的《随想录》、韦君宜的《思痛录》一并成为学界反思文革的三大力作。
季羡林反思文革,不仅仅是由于他目睹了文革对学术生产的巨大影响,也因为在文革期间,他的家庭也被卷入批斗当中。在《我尝过“喷气式”批斗的滋味》一文中,他写道:“我就这样被推推搡搡押上了讲台。此处是我二十年来经常站的地方,那时候我是系主任,一系之长,是座上宾;今天我是‘反革命分子’,是阶下囚。人生变幻不测,无以复加矣。此时,整个大教室里喊声震天。一位女士领唱。她喊一声:‘打倒××分子季羡林!’于是群声和之。”
1970年,季羡林在北大东语系办公室担任一个小门房,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翻译出了印度经典《罗摩衍那》。
文革结束后,季羡林于1978年7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1月重回东语系主任的位置。他回到了平常的学术生活,但仍对“大字报”心有余悸。作家张曼菱在北大读书时,她的同班同学以“大多数革命群众”的名义,贴出大字报,把她的“恋爱和宿舍夜话甚至上课早退等‘劣迹’公之于众”,季羡林看到后,担心张曼菱承受不住压力出意外,就叫人暗中跟着她夜行,有一次还鼓励她,与她大谈人生和学问。这件事被张曼菱铭记在心,后来写在了书籍《北大回忆》里。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不喜吹捧,热爱自由
在北大,季羡林深得学生的喜爱。他不摆架子,也不操持着权威学阀的腔调,在学子、友人的回忆中,他是极平和的一个人,就如他的文字一样,春风化雨,不疾不徐。
在一篇叫《学生记忆里的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作者回忆道:“我还记得1969年秋冬,季先生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一起下放到京郊延庆县新华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在零下十几度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谁都无法幸免。”
季羡林经常帮助学生。六十年代那会,很多农村来的学生“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钱一个的瓦盆洗脸”,季羡林知道后,“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脸盆送到学生会”。有一次,当他知道一位叫章宗阳的学生还在坚持学术时,他主动寄过去一些印度语讲义,后来又陆续寄了《罗摩衍那》等古籍。
季羡林做了很多事,但他不喜欢被学生吹捧。2005年,胡光利等人想出版一套文集,定名《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这部书的“编者前言”本来极尽赞颂之词,“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头衔都用上了,但季羡林看到后不高兴,他说:“我正在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教授不假,但不要提‘唯一的’,文科是唯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唯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学术上有一些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们是我的学生,应该是知道的。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
季羡林是个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随笔和日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以为他闷闷的,翻开《清华园日记》,才发现他可爱得很。有一次,一位访客关心他的健康,他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还有一回,大明星林青霞来看望季羡林,有朋友打趣问他,知道林青霞是谁不,季羡林使了个眼色,而后狡黠地回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
2009年,季羡林离开了人世。两年后,作家张曼菱发文怀念。那篇文章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张曼菱说,有一次她去301医院看望季老,季老对她提起《浮生六记》,说:“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眨眼间,季羡林已去世十年,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但季羡林其人其事依然是公众热衷讨论的话题。他不是国学大师,可是回顾他这一生,他拥有着比许多国学大师更宝贵的东西,关于处世,关于教育,还有身为一位学者的尊严和担当,而这,才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的关键原因。
【作者简介】
周郎顾曲,自由撰稿人。
来源:凤凰网文化
一、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想美好的事,睡安稳的觉,把时间用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愿你遇到这样的人,愿你成为这样的人。早安!
二、释迦牟尼的一句话:“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
三、人生无可奈何之事有两件:年少时没有碰见深情的人,年老后身边太多薄情的人。
四、你要相信,未来和你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其实在与你相同的时间里,也忍受着同样的孤独。那个人一定也怀着满心的期待,马不停蹄的赶来和你碰面。
五、若有一天,我消失了,谁会半夜突然醒来,想我想到泣不成声。
六、 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七、时间是往前走的,钟不可能倒着转,所以一切事只要过去,就再也不能回头。这世界上即使看来像回头的事,也都是面对着完成的。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走错了,你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回头怨自己错了。早安
八、不要去伤害喜欢你的人,不要让喜欢你的人受伤害。真的在乎,多些袒护,真的关心,多些付出,心与心,彼此挂心才能长久,情与情,彼此专情才能隽永。
九、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十、不要让别人的看法淹没了自己心底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跟随自己的内心与直觉。晚安!
十一、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洗尽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
十二、 人生,因静而从容,因从容而优雅。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世上总有那么几个人,维持着你心的温度。
十三、坑是你自己挖的,跳也是你心甘情愿的,可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你不仅爬不出来,而且里面只有你一个人。
十四、你眼中的痛苦,别人看来可能是另一种甜蜜。你向往的生活或许正是别人想逃离的。做人要有界限感,说话要有分寸。不在别人热情时泼冷水,不对别人的幸福指手画脚,这是最起码的修养。
十五、有瑜看到的乡间清泉实为炽热的黑色毒蛇幻化而成,透明的亡魂在摇曳晃动,还有其他所有摆渡人——对于苏珊娜来说,他们是这片荒野景象中唯一一抹亮色。
十六、不开心的时候,尽量少说话多睡觉。鸡汤再有理,终究是别人的总结。故事再励志,也只是别人的经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不求很成功,但求不后悔。你要明白:争气永远比生气聪明。
十七、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心如意,但持续朝着阳光走,影子就会躲在后面。刺眼,却是对的方向。
十八、放学后,我叫上了一帮哥们,对他们说:“对就是她,叫我放学别走”!
十九、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让你红了眼眶,你却还笑着原谅。
二十、放弃并不是心血来潮,各种失望累积在一起,最终在沉默中爆发。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就这么静悄悄的放弃了。
二十一、再执着的未来,也都有以往;人生如同坐火车,风景再美也会后退,流逝的时间和邂逅的人终会渐行渐远。那些陪伴你的,哪怕再不起眼,你都要心存感激,都应该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而骄傲。
二十二、在一段时间里面,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外貌也不是面包,甚至不是忠诚与否,而是分享。
二十三、有权有势,耳边全是甜言蜜语;没钱没势,身边全是敷衍搪塞。别人的花言巧语,听听就好;别人的阿谀奉承,笑笑就好。
二十四、人活着,丢什么也不能丢了尊严,没什么也不能没了自信,少什么也不能少了骨气,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志气。做人要顶天立地,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要无愧于心。
二十五、你不快乐是因为你没有好好爱自己,且常常因为别人而消耗着自己。
二十六、我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善良是本性,做人不能恶,恶必遭报应;我选择忍让,不是我退缩。因为我明白,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天高海阔;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是美德,美德没有错。
二十七、一个人在你面前开心,但关起门来他未必开心,没有谁活得特别轻易。走的路多了,才知道哪深哪浅;见的人多了,才知道谁好谁坏。你可以不理解别人,但请尊重别人。
二十八、有些坚持不必刻意,有此放弃无须不舍。人生的百转千回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路要去走。
二十九、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浪费在寻找东西上。一旦你对某样东西认真了,你就可能轻而易举地浪费你的生命。
三十、从来不会因为很久没见面就生疏了,也不会觉得拘束,在一起还是该说啥说啥,和往常一样,让人觉得很亲切,很自然!
三十一、我的承诺,我一直记得,因为我把你放在心上;你的承诺,你早已忘记,因为你从来都不在乎。
三十二、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太依赖别人。因为即使是你的影子,也会在黑暗时离开你的。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