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初经典语录
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主张无为而治,相传为张天师张道陵所创。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仅仅视为某种具体的思想主张,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之类。“无为”的思想不只是属于老子、庄子或道家学派,它普遍地存在 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
“无为”在各派人物的学说中虽然通常体现为内容各不相同的许多具体思想主张,但从总体上来看,“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无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普遍存在于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而且贯穿于他们思想的许多方面,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主张,清静无为,道家的主张则是无为而治。
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相传为张天师张道陵所创。奉先秦老聃为道教教主和最高天神。道教讲求长生、飞仙,重视神仙、鬼神,从玉皇大帝到阎罗天子,虚构出一整套鬼神。
道教源于先秦以来的方士、术士、而且派别很多。元朝以后,道教演变成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前者主张炼丹飞仙、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后者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结婚,又叫火居道士,俗称方士。道观中的主持者也叫住熟悉经书的道士,应称“高功”。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又称“女冠”。
道教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王母持,即“久住护持”的意思。见到道士,一般应尊称“道长”。对比较娘娘、东华帝君、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道教认为,上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大仙境,是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又称“三清”,故道观中设有三清殿。殿内供三清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观中还有三官殿,内供天官、地官、水官,传为尧、舜、禹。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此外,道家还供奉张天师、吕洞宾、王重阳、张紫阳、汉钟离、丘处机、张三丰等人,山神、土地、城隍、财神、灵官、灶王、真武帝君等神。此外,道家还把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也拉入自己的系统,并把其中的汉钟离、吕洞宾等作为自己的始祖。
我国的道教圣地很多,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江西龙虎山、山东崂山、湖北武当山、江苏三茅山及北京的白云观等,都是有名的道教集中地。其中北京的白云观,是道教的最高机构,统领着全国的道教。江西的龙虎山,是天师道的中心机构所在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统领着南方的“正一道”。道教把他们借以栖身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作“洞天福地”,号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一般认为:东汉顺帝年间(126—144)沛国丰人张道陵创立教团组织,距今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的主张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无为而治。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扩展资料
道教的影响有:
1、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2、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
3、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
4、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1、还虚之功,唯在对境无心而已。
【出处】《仙佛合宗语录·最初还虚第一》。【译文】还虚的功夫,只在对境不起心动念罢了。
2、勿助勿忘而养,勿寂勿照而温。
出自《慧命经集·正道工夫直论第十一》。【译文】温养道胎时不要特意相助也不要刻意忘记,不要死气沉沉也不要执意关照。
3、无人心即有道心,道心是心非心。
出自《周易阐真·卷一》。【译文】人心去除就有了道心,道心就是此心非心。
4、名在无极不可名,名在太极则可名。
出自《太上十三经注解》。【译文】名在无极的时候是不可以名状的,名在太极的时候就可以名状了。
5、神住则精凝.精凝则气归,气归则丹结。
出自《玄肤论·元精元气元神论》。【译文】神安定了精就自然凝结了,精凝结了气就自然回归了,气回归丹就结成了。
6、凡人有呼吸,则有生死;无了呼吸,即无生死。
出自《天仙正理直论增注·胎息直论第九》。【译文】普通的人,只要有了呼吸,就有了生死;没有了呼吸就没有了生死。
7、人道顺施,仙道逆取,取药于坎.而造丹于离也。
出自《金丹就正篇·上篇》。【译文】人道是顺着施与,仙道是逆着取回,从坎位取药,在离位造丹。
8、修真之道,全是盗天地虚无之气,窃阴阳造化之权。
出自(参同契>笺注直指中篇》。【译文】修身成真的大道,全都是盗用天地间的虚无之气,窃取阴阳造化的生杀大权。
9、儒家、道家,养气各有不同。养自然之气,可以得生。养浩然之气,则可生、可死。
出自《李涵虚祖师圆娇内篇·第二卷·三车秘旨》。【译文】儒家、道家的养气各有不同。养自然之气,可以获得长生。养浩然之气,既可以长生,也可以赴死。
10、夫易,广矣,大矣。以言其远,则不御,以言其迩,则静而正;以言其天地之间,则备矣。
出自《易理阐真序》。【译文】周易,广阔而且远大。用它来说远,远的无法驾驭,用来说其近,安静而中正.用来说充满天地之间,就完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