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孤僻说说
病情分析: 您好,您弟弟的情况可能是社交恐惧综合症了。这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指导意见: 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以一种脱敏的疗法治疗了,可以逐渐增加您见面的人的次数以及人数就会好的。多参加社交活动,这种恐惧心理就会化解的。
说说滴滴的事情。
如果你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大概说一下。
郑州有一名21岁的女孩子,在用滴滴顺风车,打车去火车站的路上,疑似被不怀好意的顺风车司机奸杀,之所以用疑似一词,是因为司机还没抓住,谁也不能跳过公检法给他定罪。
剩余细节你们可以去搜索,我现在在外国出差,这酒店居然没有办公桌,蜷缩在床上写东西,实在写不长。
大概讲讲。
1,滴滴冤不冤?
一出事所有人都在骂滴滴,我朋友以前在滴滴工作的,表示滴滴很冤。
其实我一开始也觉得滴滴挺冤的,不只是这次,以前很多次都是。
比如当时监管部门规定北京上海的网约车,必须是北京上海本地人,开本地牌照的车才能运营——京沪两地的本地人家庭条件那么好,谁受得了那个罪,天天跑滴滴啊。
所以就造成了京沪滴滴打不到车的状况,这个锅本来应该是监管部门不合理的,一刀切的政策来背,但直接面向用户的是滴滴,所以滴滴成了众矢之的。
那次我觉得滴滴挺冤的。
再比如之前那个“滴滴投资人”张先生,表示自己乘快车的时候被司机打了,投诉到滴滴,滴滴没有及时慰问反馈,大家都刷屏骂滴滴。
后来滴滴表示垫付医药费,处罚司机,同时发公告称听了录音,这位张先生对司机爆粗口,用“侮辱性词汇”,所以司机才过来打他,张先生自己也承认说“言辞激烈了点”——当然无论张先生怎么骂,司机也不应该打人,不过这件事的锅怎么都应该是司机来背。
那次我也觉得滴滴有点冤。
包括这次的事情。
你说全怪滴滴吧,肯定也不是。
毕竟用“出租车”,“杀人”,或者“出租车”,“强奸”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得到比滴滴多得多的新闻。
比如之前上海出租车司机杀孕妇的新闻:
注意这些新闻的评论,都是说出租车司机“没有职业道德”,说司机“禽兽不如”,而很少有针对出租车制度或者出租车公司的。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这就是偶然事件,是无论如何都很难避免的,如果因为这些事情,真的废除了出租车制度,那真的是因噎废食。
而滴滴打车比起出租车来说,其实应该是更安全的——逻辑上很容易理解,毕竟你上了哪辆出租车,出租车公司没有记录,如果他们真的心怀不轨,杀人抛尸,追查起来一定比追查滴滴司机要难得多。
如果司机的信息全都是真实的,司机也知道自己的所有信息都有记录,如果犯罪了迟早会被抓住——在这样的情况下,滴滴司机还是选择了犯罪,就属于智商有问题的犯罪,这种犯罪就像那种上大街拿刀捅人的,在更高级的技术发明之前,根本不可能阻止。
而且这次的嫌疑人,虽说出事以后新京报探访出他“早有暴力倾向”,探访出他“性格孤僻”,探访出曾经摩托车撞人,但是私了了——很多人拿这些做文章,说滴滴事前没审核清楚。
我就想知道这到底怎么审核,不论你怎么样,滴滴能查到的只有这个人有没有犯罪记录,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司机都进行挨家挨户的上门访谈,根本不可能有这个人力——如果真这么做了,因为“性格孤僻”等传闻就拒绝人当滴滴司机,那又要被骂歧视“性格孤僻”,又要被骂根本打不到车了。
新京报的报道
况且滴滴也不是对标出租车的产品,而是对标黑车的产品。事实上在UBER,滴滴这样的共享车出现以前,更多人出行不方便的时候只能坐黑车。
滴滴安全还是黑车安全,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之前两天,我都觉得滴滴挺冤的,觉得大家一有事就喷滴滴,已经喷成一种政治正确了——我觉得这就是一起让人痛心的刑事案件,在媒体刻意贴标签下,变成全民对滴滴的讨伐。
你看明明和案件没有关系,也应该作为受害者隐私保护起来,但很多媒体还是着重强调了受害者174的身高,空姐的身份,放出了受害者的照片,有的甚至没有打码。
当然昨天某公众号,为了煽情写出的这样词句,就不多说什么了。
2,滴滴不冤
但今天早上,我又想了想,觉得滴滴确实也不冤。
因为作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它还有非常多应该改善的地方,在没有做到完美之前就成为国民级应用,这就是它的原罪。
如果你是一个没人用的小应用,自然没多少人苛责你,可是你是一个估值百亿的独角兽公司,那每一点都应该用放大镜放大了,找到一点点瑕疵都是巨大的问题。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所谓拿多少资源,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
这都是有道理的。
比如说这个司机端接顺风车的页面:
很多人看了这个页面觉得不舒服,说应该取消这个页面,司机可以看这些页面挑选乘客,让他们觉得自己像“待宰的羔羊”。
但这不现实,因为所谓“顺风车”是典型的共享经济的产物,其实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对滴滴来说都是客户,它只是做一个连接的平台,要保证双方的安全和利益。
如果司机没有选择乘客的权利的话,司机也挺危险的,毕竟随手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一大堆抢劫杀害司机的新闻。
包括很多电影中,人没钱了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去抢出租车司机。
我有个开出租车的亲戚,有一次喝完酒说,每次接到那种几个男人一起坐车,要去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他都心里发怵,又不敢拒载——乘客觉得自己危险,其实很多司机也觉得自己不安全。
这次出事的是乘客,舆论要求司机不能看到乘客信息;如果下次新闻是乘客劫杀司机,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呼吁司机应该更透明的看到乘客信息,呼吁滴滴对乘客进行大数据分析,详尽的背景调查,限制“性格孤僻”,“有暴力倾向“,至少禁止“有犯罪历史”的乘客乘坐网约车。
我想大概率是不会,大家大概率会装死,在网约车用户庞大的群体下,司机早就成为盛世下的失语者了。
虽然这个页面不能也不应该取消,但显然其中那些让人想入非非的标签应该取消,应该只留评分,满意度,最多再留一些像”有礼貌“,”爱卫生“,”粗暴无礼“,”在车上吐痰“这样真的和坐车有关的标签。
网约车毕竟是要出行,不是要约炮,滴滴做好出行就行了,没必要搞得那么暧昧,想动社交的蛋糕。
还有那些不怀好意的评论,诸如”丝袜走光“之类的,本来应该是用户的隐私,滴滴不应该介入审查,但在全民都已经习惯审查的我国,也可以考虑审查将它们删除。
国情如此。
我有个女性微信好友提出的建议是。
应该让女乘客可以加价选择女司机,女司机可以选择只接女乘客,或者优先让女乘客匹配女司机,开发一个这样的功能。
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点。
当然这些都是制度上,更关键的是,滴滴始终没有把自己”看起来很美“的监管制度践行到位,乃至于直到最近,还会遇到来的车和平台显示车辆不符,来的司机和平台登记司机不一样的情况。
这会让滴滴的一切监管系统变成虚设。
我遇到这样的,一般都会举报,但滴滴究竟处不处理,我就不知道了,但我还是建议你们遇到这样的,如果你想让网约车环境变得更安全的话,一定要举报。
所以从这里看,滴滴不冤。
3,“冤大头”滴滴
上面说了滴滴冤的和不冤的地方,但我文章写到这,突然想到之前我自己吐槽过滴滴的种种。
比如之前上海滴滴打出租车还可以加价的时候,有一次我加到24块才有司机接单,结果上了车以后和司机抱怨,司机表示他一直就在我公司附近,一个单子都没有。
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
比如我有次把东西拉在出租车上,刚下车立马就发现了。
想通过滴滴尽快找到师傅,结果那个虚拟号无法往回拨,滴滴APP也无法联系司机,丢失物品按钮不能按,最后只能打他们的客服电话,而客服电话也非常复杂难以接通。
总之本来我预计5分钟能搞定的事情,半个小时才给我联系上司机,总共耽误了一个多小时时间。
还有多次被曝光的随意加价,司机和乘客双方过多的抽成,总之自从优步离开中国以后,滴滴的吃相就一天比一天难看,滴滴在大家口碑中也变得越来越差。
乃至于美团宣布要做打车的时候,所有人都翘首以盼,呼喊美团快来自己城市做打车吧,大有一种“天下苦滴滴久矣”的感觉。
要知道就在两三年前,出租车和滴滴起冲突的时候,网上可是清一色支持滴滴的——现在滴滴有的问题,那时候的滴滴一个不少,而且比现在多得多。
但那会儿滴滴就是不粘锅,无论发生什么事,舆论都不会对准它开炮。
因为那会儿它还是一个屠龙的勇者的形象,只是短短几年,它就从一个屠龙勇者变成张牙舞爪的恶龙了。
现在滴滴受到的所有苛责,所有过度的指责,所有吹毛求疵,现在人没事就刷屏骂滴滴,滴滴真的有事就恨不得把它往死里骂的劲头,全部都是滴滴之前吃相难看的结果。
滴滴是怎么从当年的“不粘锅”,变成现在的“冤大头”,我想每一个被滴滴坑过的人,都有体会。
现在滴滴自己宣布关闭顺风车业务进行整改。
希望它真的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真的用心在整改才好。
最后分享一个滴滴的功能,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打开滴滴软件的“设置”里面,有一个“行程安全”按钮。
这个按钮点进去,有一个“自动分享行程”,打开它,每次你用滴滴打车,滴滴就会把你的行程,包括车主信息,车辆行进信息等分享给你绑定的紧急联系人。
可以绑定为老爸,或者男朋友之类的,可以设置时间。
虽然这并不能直接阻止心怀不轨的司机,但如果你告诉他,你的行踪家人全都知道,他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害怕而不会冲动做什么事。
人犯罪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尽可能切除这种念想,并不是没有用的。
让孩子在互敬、互爱、关系融洽、和睦的家庭气氛中养成合群的性格。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利用“家庭”这个群体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群行为。首先,让孩子和家中亲人交往。家人与她说话、聊天、做事,使她对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亲密的关系。其次,家中的长者爱护她,不随意训斥和打骂。 此外我经常带着孩子去串门,走亲访友,帮助孩子锻炼胆量,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她体验交友的快乐。 ●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技能。 这主要从礼貌、交谈、合作、助人和仪表修饰方面进行指导。在礼貌方面,教育孩子面带微笑,主动与别人问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技能方面,教她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相互拉垃手表示友好;在合作技能方面,强调轮换角色,分享快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增强自信心。 ●给孩子创设一个合群性格的最好场所。 在节假日,邀请一些邻居或朋友的孩子到家里来聚会,给她们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她能够在家里和同伴们一同学习、游戏,使她有一种做主人的感受,容易克服羞涩,消除各方面的顾虑。 ●让孩子融入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使她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她为集体、为同学出力。在她生日时,建议老师在班上开一个生日Party,在活动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乐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讲故事、念儿歌、绘画、折纸、唱歌等比赛活动,为他提供多“露面”的机会,使她感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鼓励孩子多接触别班的孩子,在别班去找好朋友,让孩子体验合群的愉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