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幅画的说说
作者的绘画功底是精湛的,是超凡脱群的,画中那一姿一态,一拂一动,为画家细心捕捉,无不神采飞扬,绚烂至极。从画中那对大金牙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先秦之古朴浪漫,两汉之朴拙厚实,魏晋之绚烂庄严,隋唐之瑰丽精湛,五代之雄浑悠远,宋元之飘逸隽雅,明清之豪纵古拙,乃至近现代百花齐放之热烈,无不可追本溯源,清流别派。源流既别,则继承与发展、沿袭与变革、学习与创新,轨迹历历,韵致永永,神采悠悠矣!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命息息相通,惺惺相惜的诗意关联,更充分展示了压抑千年却充动不变的东方世界里,永远活泼,生生不息的生命热情和生活情趣。中国人的情感状态与人格个性,虽经千年时间的洗涤,磨蚀而常新。
站在唐诗之巅的李白,或许会有些许王者的孤独;但站在宋词之巅的苏轼,则显然是不寂寞的。这一点从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就能窥见一、二,林语堂先生曾用数个身份来形容他。专爱唱反调的文臣,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这是他的看家本领;工程师,造酒师,美食家,这是他的爱好。
而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中,苏轼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美食家。公元1085年,苏轼的好友高僧惠崇画了一幅名叫《春江晚景》的画,苏轼亲自给他题下了这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最后画没流传下来,但诗却流传至今,成为一首千古绝唱,年年入选小学课本。在诗中苏轼更是化身一枚妥妥的吃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一共为这幅画题了两首诗,其中这第一首是最经典的。画虽然不在了,但从这首诗中我们便能看出画中的绝美春景。画中共出现了竹子、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共6种事物,而苏轼用短短28个字,将他们巧妙地联系起来,不可谓不高明。
诗的一、二句先从竹子和桃花这两样象征着春天的景物来下笔,此时其实仍是早春时节,所以桃花仍是“三两枝”。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画中确实有水鸭子,它们总是能第一时间闻到春的讯息,知道水暖了所以会率先入水。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7个字写活了这幅早春图。苏轼与一般的文人墨客终究不同,他对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对自然万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就是旁人只能看到一群水鸭子在江边玩,他却能体验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原因。
诗的三、四句则是满满的吃货本色了。这两句的景物都不是随便选取的,蒌蒿、芦芽和河豚一起,可以做成江上百姓的一首有名的美食。蒌蒿、芦芽是画中的实景,诗人看着这二物,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河豚。与“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河豚也感受到了早春的气息,正跃跃欲试,准备游江而上。
纵观全诗,对于实景的描写,桃花是三两枝,蒌蒿是满地,芦芽还短,诗人抓住每一样事物的特点,用极简练的文字一一白描。而在实景中,虚景的填白则更是出神入化,鸭的先知、河豚的欲上虚实结合,将这一幅早春之景写活了。全诗用字上也是通熟易懂,明如白话,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这也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年的原因。
我还以为牙有多长呢,翻了半天。。。 -----------------------------------
我不会作画,但尚能观摩画作的好与赖 · · ·
画的不错,就是太浪费纸了
额。。。咱们要倡导节能环保啊,浪费资源啊。。。。
楼主真是妙笔生花啊!哥推荐你上春晚,如何?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