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的说说
说起造假,真是让人深恶痛绝又屡禁不止的一件事。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无论古今,都无法抗拒利益的诱惑。造假既然会使得利益滚滚而来,当然会有人前仆后继的去做。造假的行为涉及各个领域,影响十分广泛,据说英国人的传统之所以习惯喝红茶而不是绿茶,也是因为英国的茶叶商人发现了中国人往绿茶里加一种绿色染料来造假,让陈茶看起来像新茶。
英国人有喝红茶的传统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书画领域的造假。
说到假书画不能不先提一提大名鼎鼎的“苏州片”,这是明代万历年间到清嘉庆年间在苏州地区所流出假画的统称。这些书画是一个世代传承的造假集团生产的,所做多是唐宋元名家作品。这些人相当有本事,据说有书画只要过眼,几天时间必然能拿出一模一样的来,比一般的专业画家临摹的还要肖似。不仅画可以造得真伪莫辨,连名款也惟妙惟肖,甚至还能造出大名家的题跋来,技术十分高超。
明清两朝,造假画的集团不少,除了苏州以外,河南、湖南、北京、扬州、上海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这些团体各有其擅长的领域,作品称为“河南造”、“湖南造”、“北京后门造”等等。
这种造假,多为几人合作一张,有人专门画树,有人专门画石,有人专门写名款题跋,有人造印章,流水作业,效率很高。但总是需要会画画而且技巧高超的人来做。
仇英款苏州片精品还有几种作假方式,并不需要有书画上的功夫,但需要一些装裱上的技巧。
一种是在名款上做功夫。拿到一张画,把原有的名款洗掉或者刮掉挖掉,另题一位大名家的款来,画的价格立刻就翻了数倍。这种做法在北宋就开始了,米芾《画史》中有某无款唐画妄题韦偃名字的记载。不过,也有将宋代无款画题了元代人名字的,使本来更贵的宋画反而变成略便宜的元画,造假者弄巧成拙。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曾有一幅八大山人的真迹,却被造假者做了个假的八大山人的名款印上去,把整张画水平拉低了。这样自作聪明的造假法,糟蹋东西,无异于焚琴煮鹤。
另一种是把一张名家真迹拆成两张,不完整的地方用临摹品接补,这样一张画变成两张来卖,价格翻倍。这种做法也可追溯到北宋,当时有一个败家子将一个家传的名家长卷分成十几张来卖的,也是算计到了骨头里。
这种拆两张的做法有一种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手法,叫“魂子”。这要求原作年代不能太久,且必须是夹宣纸本的,做法是从宣纸的中间揭开,成上下两层至数层(视宣纸薄厚和作假者手段高超与否来定)。这样,最上面一层是原作,揭开后的下层有墨色渗透过来的痕迹,与原作丝毫不差,作假者只需要再依样做些填补墨色的工作就可以了。
到了现在,作假画基本还沿用以上几种古代流传下来的手法,只是借助现代手段,更让人难以辨识。我曾听说过某人拿着某八十年代出版的权威杂志中刊登的一幅名家画请人鉴定,结果为伪作。鉴定者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对照了图书馆中同期的这本杂志,才发现原来某人拿来的那本杂志被做过手脚,装订上了印有这张伪作的一页。
现在的印刷品可以直接印在宣纸和绢上,和原作一模一样,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复制品也分高仿和低仿,低仿的印刷品,背面没有渗透过来的墨色,很容易辨别。高仿的,作假者在印刷品背面用墨色晕染了,看起来和渗透过来的差不多,鉴别起来就有了些困难。
高仿宋徽宗《听琴图》更有一些造假者,故意将小名家作品的印刷品洗挖掉名款并改换成大名家的,故意露出破绽,让买家注意力在名款上,以为画是小名家真迹,往往就以小名家画的价格购入了。
荣宝斋有一种木版水印画,使用的是与原作一致的颜料和墨,分几十次到几百次工序套色印刷在宣纸上或绢上,笔迹墨色和原作并无二致,完全能够乱真。荣宝斋出售时都有木版水印的标志,就是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当做原作出售,不过如果买家不懂行,还是很容易上当的。
荣宝斋木版水印齐白石花卉荣宝斋木版水印俞致贞花卉假画,假画册与假的鉴定证书前几年书画市场火的时候,假画、假画册、假杂志漫天飞,现在市场冷淡,不知道造假者是不是也偃旗息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