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线的说说
1、493集 我的纯纯之爱
2、494集 我的爱的表白
3、499集 招待大姐姐
4、502集 去大姐姐家
5、505集 娜娜与小新的爱情交换日记
6、506集 在外过夜好紧张
7、527集 女子高中的园游会
8、529集 终于想买车了
9、532集 终于买了新车
10、539集 和大姐姐玩捉迷藏
11、581集 跟大姐姐去野餐
12、610集 大姐姐暂时当妈妈
13、675集 不准跟踪娜娜姐姐
14、721集 送礼物给大姐
15、736集 和大姐姐约会
16、737集 保护娜娜姐姐
17、783集 照顾生病的娜娜姐姐
18、797集 小新偷溜出医院
19、798集 在医院睡午觉篇
20、808集 想跟大姐姐一起游泳
21、864集 和娜娜的爸爸再次见面
22、910集 爷爷是我的情敌
939集 我跟娜娜姐姐一起去逛鬼屋
23、1044集 我的新娘是怎样的人
24、1062集 和娜娜姐姐独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臼井仪人先生说之所以会创造出小新这个形象,是因为他在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发现小孩子的想法往往非常独特,以至于作者被小孩的世界所吸引。所有的小孩都有乖巧和调皮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对作者来讲是十分有趣的。
反过来作者正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这一两面性。他同时承认“小新”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翻版。据他透露,蜡笔小新里有许多内容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例如:小新爸爸造型与他本人有些相似;小新和他爸爸两道浓眉毛乃是因作者自己嫌弃自己的眉毛太稀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蜡笔小新》
493集 我的纯纯之爱
494集 我的爱的表白
499集 招待大姐姐
502集 去大姐姐家
505集 娜娜与小新的爱情交换日记
506集 在外过夜好紧张
527集 女子高中的园游会
529集 终于想买车了
532集 终于买了新车
539集 和大姐姐玩捉迷藏
581集 跟大姐姐去野餐
610集 大姐姐暂时当妈妈
675集 不准跟踪娜娜姐姐
721集 送礼物给大姐姐
736集 和大姐姐约会
737集 保护娜娜姐姐
783集 照顾生病的娜娜姐姐
797集 小新偷溜出医院
798集 在医院睡午觉篇
808集 想跟大姐姐一起游泳
864集 和娜娜的爸爸再次见面
910集 爷爷是我的情敌
939集 我跟娜娜姐姐一起去逛鬼屋
1044集 我的新娘是怎样的人
1062集 和娜娜姐姐独处
1093集 洗碗包在我身上
1162集 娜娜姐姐穿和服的样子
1258集 这就是青春
11261集 这就是青春
21265集 这就是青春
31315集 和娜娜子姐姐去海边(一)
1316集 和娜娜子姐姐去海边(二)
1317集 和娜娜子姐姐去海边(三)
1335集 保护娜娜子姐姐
1342集 娜娜子姐姐的未婚夫
可能还有,其他的剧场版也有但不是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就不说了。望采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这方法可多了,发展下线可以从线上和线下着手,线上的渠道如抖音,快手这些比较火的,线下就做活动咯,线下过来的基本都会比线上的更精准的。
今天我们看吉利汽车,联系到其过往的历史,不得不由衷佩服。1997年吉利以民营企业身份进入汽车行业之后发展迅速,如今已坐稳中国品牌冠军的宝座,并在2010年收购沃尔沃,2017年收购路特斯,2018年强势入股戴姆勒,令人叹为观止。但事实上,回溯到1998年,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李书福能造出汽车。
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制造业遍地开花,与大炼钢铁时代的“小土群”运动无异,此时的李书福,一个体制外做摩托的民营企业老板,坚定地表示也要造汽车,然而在国家政策迅速收紧之后,像李书福一样的农民企业家却依然坚持地要造车,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异类”。于是,李书福得了一个外号“汽车狂人”。
世纪之交,正是合资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的年代,其中合资中方,几乎无一不是国企背景,而对于李书福这样洗脚上田的农民要造车,许多人纷纷摇头质疑。在很多人看来,李书福造汽车有三个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只有1亿元左右的现金,如何进入一个资金和人才高度密集型的行业?第二,吉利是做摩托的,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积累。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造汽车可是国家要做的事情,一个民营企业家没有政府的支持,连“准生证”都没有,怎么能做得成?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汽车产业,长久以来一直具有管制性特征与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汽车的骨干企业,如一汽、二汽、重汽、南汽、长安、上汽以及京津冀的一些汽车公司,都归属于国家。对中国轿车工业的生产,国家从上到下都认为轿车的发展要有战略布局,同时也要有竟争,在竞争的基础上扶植。然而,这种竟争却没有给中国的民营企业留出空间。
在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着重讨论了发展轿车工业的问题,并明确了“三大三小”布局。由国务院办公厅拟订的会议纪要第四条便是:“今后轿车生产主要依靠一汽、二汽,此外,上海大众公司首先要把国产化搞上去。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随后,国家更是从上到下严格地控制了汽车的生产资质。1994年,中国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企业需要取得“许可证”,才能生产并销售这些汽车产品,没有这张“许可证”,就是见不得光的“黑户”。
李书福造车,面临着种种尴尬。当时可以说没有一项是有利于吉利造汽车的,不仅“无人、无钱、无技术”,政府也反对民企造车,所以他的造车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摩托车董事会的一致反对,没有谁愿意陪李书福玩,也没人相信他造车会成功,吵来吵去,万般无奈,顾及兄弟情分,最后决定,最多投资1个亿,让李书福去试试,多了不奉陪,赔了认倒霉。
于是,李书福开始潜心研究汽车。1994年李书福拆了第一辆奔驰车,后来又跑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买回来研究,李书福苦苦研究之后,基本掌握了汽车的架构,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汽车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两排沙发。
起初,李书福很想造豪华车,但由于技术上难度太大,改走小型车路线,喊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口号。此后,李书福以扩大摩托车产能为由,找临海市政府批了800亩沼泽地,建起了汽车生产基地。然而在工厂拔地而起之后,汽车生产许可证却是一个难题,几经周折,李书福通过入股四川德阳监狱汽车厂,才设法争取到了汽车生产许可证。
经过3、4年的准备,第一台真正量产的吉利汽车诞生了。1998年8月8日上午8时,李书福特意挑选了个好日子,他想借这个彩头,推出自己在造车史上第一款真正量产的产品。当时这款叫“豪情”的车有着明显的拼凑痕迹:前脸儿有些像奔驰,车身和底盘有些像夏利,发动机是找夏利买的,而变速箱则来自菲亚特的两厢轿车。
无论如何,车是造出来了,李书福很兴奋,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摆了100桌酒席,还在吉利所在的临海大街上,挂满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的横幅,期待客人的到来。
面对这个初生的婴儿,省、市部门领导几乎都蜿言回绝。这个在沼泽地上建起的浙江临海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马上要进行第一辆吉利汽车下线仪式,现在却陷入无人祝福的尴尬境地。毕竟在当时看来,李书福的造车与中央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背道而驰,不得不让人对吉利避而远之;甚至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是:“私自造车,可能是犯罪”。
李书福不死心。天无绝人之路,他空荡荡的内心里突然闪过一丝希望,他想起了一位媒体朋友曾给他讲过的一人一事。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曾带领浙江18家重点汽车配件企业的负责人去上海,希望从汽车生产大市获取一些零配件订单。副省长带队,企业家们自然受到热情款待,但结果却让人失望,大家空手而归。归途中,叶副省长下了很心:浙江一定要有自己的整车厂。
在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经济繁荣,但汽车产业始终是一个弱项。这导致了大量在生产汽车配件领域有很大优势的浙江民营企业,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其他地方政于预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一定会优先保证当地企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如果浙江省没有自己的整车厂,那些汽车配件企业就很难从外省汽车厂获得订单。
尽管和这位女副省长从未打过交道,但李书福还是在下线仪式的前一天,试着给叶副省长发了一份传真,邀请她参加吉利汽车下线仪式。
8月8日的好彩头,给李书福带来了好运气。8月7日下午4点不到,他接到叶荣宝的秘书打来的电话:“你们的汽车要做出来了,是要下线吗?”
“是啊,是啊,我们要请叶副省长过来看看。”
“叶副省长说,她会来参加的。”
这位秘书的电话一下子让人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第二天,叶荣宝副省长果真疾驰300多公里,从杭州赶到了临海。副省长到场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当然也得陪同。结果,那些请的、没有请的,全都来了,总算止住了一时的尴尬。
就这样,吉利的第一台车下线了。豪情,寓意“吉利人造汽车的豪情万丈”。
当时“夏利”车定价13万,这给了“豪情”很大的市场空间。1998年吉利生产汽车100多辆,几乎都没卖出去。1999年,吉利生产汽车1600多辆,几乎都卖出去了。2000年,吉利的汽车销售量一跃升至10008辆。此后,吉利的年产销量在万辆之上一路攀升。
可以说,虽然李书福成功的实现了造车梦,但这最开始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段挫折都是宝贵的财富,回首过往,这仅仅是吉利在造车的道路上所迈过的第一道坎。
虽然今天的吉利控股集团已经是一个年营收达到3000亿元规模的国际化大型企业,旗下品牌林立,但我们已经很难再去追寻当初设计第一款豪情的人是谁。李书福对外的回答是:钣金工!原因很简单,豪情样车完全是手工敲出来的。没有数模,图纸也不齐全,而它的设计图纸是在几年后,豪情已经投入批量生产时,才由新加入的吉利专业技术人员补齐的。
所谓千锤百炼终成器,实体创业基本上都要走过这样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