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损的说说
一个只引用小日本数据的 国军仿亡近十万 日军伤亡不足千 这种人 我不服 我呸呸呸
抗日战争 中日平均伤亡比就是在1:10上下 要用10名中国士兵的命才能去消灭一个小日本鬼子
中条山战役,敌我双方人数比1:2 敌伤亡在六千 我方伤亡可能过了十万
林彪的平型关大捷 115师伏击日军的辎重队 伤亡比是多少? 这一战 令中共清楚了解了敌我双方的差距。
而到了后期 远征军返攻 全套美式 反攻日军也是切西瓜一样。
抗战不易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不是说说而已
抗日英烈千古
王勃在名篇《滕王阁序》中有句话,叫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意思是怀才不遇而空留遗憾。
的确,李广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封侯,看起来是有点遗憾,但是,实际上汉家王朝对李广的待遇并不低,李广从二十几岁就开始跨入帝国的高层,担任二千石高级官吏四十多年,而且李广分别担任过边境太守、郎中令、未央卫尉,如果说李广担任边境封疆大吏是人尽其才,那么担任郎中令、未央宫禁卫军长官,那是汉朝对李广的高度重视和绝对信任,要知道,李广接任郎中令是从石建手中接下来的,石建是石奋的儿子,名望之高、家风之好,恭谨一生才混到郎中令这个位置,这个位置给李广,就是认定李广的绝对忠诚可靠,所以才得以成为皇帝身边人。至于未央宫警卫首长,更是皇帝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付给了李广,这个位置,虽然名义上不如三公,但地位绝对不低。嚣张跋扈的丞相田蚡在打压魏其侯和灌夫的时候,抬出来上纲上线的人正是未央宫卫尉首长李广,因此可以推断,在当时的汉朝,没有人敢轻视李广,更没有人敢为难李广。如此,难道可以说对李广不够重视吗?恩宠还不够深吗?
那么李广终身不得封侯,并非朝廷不重视,也并非皇帝昏昧,也并非制度腐败,原因只有一个,李广自身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李广是一个良将吗?严格意义上称不上。成为一名良将有两个必要因素,第一,是必须有带兵打仗的韬略之才。李广自己是很猛,一手弓箭天下无敌,而且经常性冲杀在前面无惧色,作为一名战士,李广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作为一个将军,李广则才能平庸,甚至不合格。史书记载,李广带兵非常随意,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各种文书簿册也非常简化,军队纪律非常松散,漏洞非常大,另一位名将程不识一针见血指出,这种状况一旦遭遇敌人突袭根本无法抵挡。纪律是军队的灵魂,是战斗力的保证,自古以来,有战斗力的军队无一不是军法如山。诚然,李广人格魅力非常大,非常廉洁,关爱士卒,手下都愿意为李广效死,但这种靠人格魅力来凝聚士气很不可靠,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换一批手下又要重新建立这种人格信仰关系,因此李广部队始终没有很强的战斗力。第二,所谓名将,必须有显赫的战功,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李广的战绩非常寒碜,与匈奴七十余战,竟然没有一次值得大书特书,就像一篇文章,通篇读下来,没有一点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笔墨,每一次与敌人对仗都讨不到便宜,多数是无功而返,甚至多次自身险象环生,受伤被俘,战绩最辉煌的一次是杀了匈奴几千人,然而自损了几千人,功过相抵。相比较而言,年仅二十几岁的霍去病动不动就杀敌几万,深入漠北几千里,纵横驰骋、封狼居胥,战功可以说彪炳千古,就算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有斩杀敌人一万多的得意之战,反观李广,号称征战一生,却从来没有与单于正面对仗过,碌碌无为,他的军旅生涯,说得不好听一点简直就是打酱油。
抛开他的主业来说,李广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缺陷的。李广沉默寡言,不善交流,而且心胸不开阔,爱记仇,耍脾气。李广闲赋在家时候,打猎晚归遇到一个亭尉拦住去路,被迫留宿,李广愤恨不已,等再他被启用时特意启奏皇上把此人捎上,一到军营就毫无理由杀了此人,足见李广心胸并不开阔。生涯最后一战,卫青让他从东路出兵,李广满腹牢骚恨恨而去,迷路之后,卫青问原由拒不回答,其实卫青并没有要问罪李广,只是要调查清楚为什么迷路好向皇上报告,李广挟不满、失落、羞愧等情绪,走上了自身这条不归路,这充分说明,李广的性格有封闭、孤僻、偏激的一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不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历史上名将如云,而飞将军李广占据了一席之地,被后人传颂至今,李广一生纵然没有被封侯,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