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想家了的说说
从实习的时候离开家乡,一直到现在,都是在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外地。
体验大概就是
1.在大街上看到省内制造的汽车,或者遇到难得一见的省内车牌,都会觉得很亲切,勾起思乡之情吧。
2.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但是家乡的那三个账号,却是我最关注的,经常会点开看看,家乡又有什么变化,发生了什么大事。
3.以前上学的时候,离家不远,经常可以回去。爸妈喜欢讲一些生活琐事,周围邻居亲戚的事情。那时候不懂事,就觉得很烦,这些小事情还要向我倾诉。现在,离家远了,每次打电话或者视频,反而希望他们多讲一些这样的琐事,很乐意听。
4.有时候,做梦会梦到在家里的场景。结果一醒来,发现自己在千里之外的异地,远处的高架上,车水马龙,可我想的是绿水青山的家乡,但是家乡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那个时候就特别想家。
5.每次打电话,爸妈都要问我国庆节回不回去,我说回去呢。其实,他们每一次都会问,我每一次都耐心回答。我还是过年回去了一周多,大半年了,要是国庆不回去,就只有等到明年过年了。那真的就是一年回一次家。
以前刚到这个城市,不认识任何人,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在这边。那时候,真的特别想家。
然而,那时候我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堂堂七尺男儿,怎么能这么矫情,天天想家。
后来,慢慢的,我接纳了这种想家的心情。我想到了,从小学至初中,就学过很多古诗: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
那时候经常学习这些古诗,考试也会考一些,然后,让分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然后,回答按照术语,通过xx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那个时候,根本体会不到所谓的“思乡之情”,因为没有那种经历。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为了分数。
现在,我也离开家乡了。突然能体会古人的那种思乡心切。想想看,那个年代,传递信息,靠的就是飞鸽传书,或者别人捎话。要隔很多天,才能收到。
想到了这些,我忽然觉得,古人们都有思乡之情,我们想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我可以大大方方的表达出来。
2019年9月3日更新
自古逢秋悲寂寥。
这几天,上海开始降温了,天天下雨。温度一下子从三十三四度,降到二十四五度,晚上睡觉需要盖被子了。
然后,昨天我和一个同事一直加班到晚上19点,刚出公司,外面雨特别大。去坐公交,原本一下雨,车上很多人的。结果昨天,车上人并不多。原来,这个点,早就过了晚高峰。
其实心里一直还在纠结工作,由于一个同事辞职了,原来3个人的工作量,现在我们两个人完成,而且规定时间很短。一下子就特别压抑,大概就是那种考试快结束了,你还有很多题没有做完的感觉。
回到家,开始做饭,其实肚子早就饿了。
然后,打语音电话给大学隔壁宿舍朋友,他在西安。18点50我在公司加班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说要聊聊。我说在加班,他哭笑不得。
我们聊了足足一个小时。内容无非就是工作,找对象,互相吐槽。
挂掉电话,开始做第二天的午饭。摘菜,洗菜,炒菜,洗锅,搭米饭。然后突然发现早上泡在盆里的袜子还没洗,赶紧去洗,然后,洗完脚一看时间,都快23:30了。
然后,一种思乡之情突然涌上心头,夹杂着工作的焦虑,以及买房的压力,找不到对象的窘迫。我开始反问自己:
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春节过完年来这边,
劳动节,回不去,
端午节,回不去,
中秋节,回不去,
国庆节,回不去。
然后,过年回家,还要抢票,抢完回去的两趟车,紧接着抢返程的,要抢4次票。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边无牵无挂的,有什么好留恋。于是,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找机会和领导说说,看能不能调我去重庆。要是不行,明年就辞职。
然后,心里特别压抑,所有的压力,不满,焦虑,混在一起,我感觉喘不起气来……
最后,在相声小品的声音中睡着了
梦里,好像回家了。
早上起来,又是新的一天!没有下雨,现在公司的窗外还有一点点太阳。
今天是2019年9月13日,中秋节,放假三天。
从昨天下班后 ,就一直特别想家。
真的是体会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
和家人打了电话,和朋友,亲戚也打了电话。
现在,还有几个小时,今天快要过完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东君》)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山鬼》)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山鬼》)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礼魂》)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魂兮归来!(《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都在思乡 何况我们。
唉,在外面过这种节是挺悲伤的,以前在家的时候一大群亲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现在是凄凄惨惨戚戚。唉
当然了,一家团圆,而且还是小长假呢。有时间的。
如果注重亲情 亲人的 不管什么节都会惦记 都会有思念 节假日更会让人感情用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是没理由的
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里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李白二十几岁离开四川,乘船去湖南湖北游玩。船经过荆门山时,他看着家乡四川离自己越来越远,心中既充满了对湖北楚国旧地的期待,又对故乡有着千般不舍,于是感慨,写下了诗作《渡荆门送别》。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瑟瑟霜风不息,脸颊横飞冻雨,止不住乡愁油然而起。总是在万家灯火闪亮,我知道我将终老他乡…”这是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的片尾曲《心念》。演唱者汤非动了情,听这首歌的观众却动了心,想起了遥远的故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工作、生活、定居。一转眼五年、十年、二十年过去,城市变成了第二个家,而那个从小生活的地方,那个承载着童年嬉笑玩乐的小村落,却变得空荡荡的,所有有关它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眼下,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漂泊,没回家的你,想家了么?
乡愁,仿佛是一种嵌进人类基因的情愫。无论古代或现代,无论走多远,这种情愫都隐隐约约地寄存在人们心里。2018年1月,以乡愁为主题,展现中国古镇风貌的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开播。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播至第五季,四川省攀枝花市迆沙拉村、德阳市年画村、孝泉镇、阿坝德胜村、宜宾市李庄镇、乐山市罗城镇、成都市五凤镇、西昌市礼州镇、泸州市太平镇、尧坝镇、都江堰西街、眉山纱縠行老街等古镇村落街道,都入选其中。
纪录片《记住乡愁》以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节目组走访了国内100多个传统村落拍摄,以每季60集,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的形式播出。每季六十集,每集有片头曲、片尾曲和解说,内容十分完整,像电视连续剧一样。
小编今天观看了《记住乡愁》第一季至第五季的部分内容,发现该纪录片的解说配音员不止一个。第一季的解说是央视主持人、播音员刚强和蓝强,第二季、第四季、第五季的解说是主持人方亮、第三季的解说是方亮和春晓。
虽然都是解说纪录片《记住乡愁》,但几位解说员的解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风格。
刚强老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2000年至2017年就职于央视新闻中心,曾担任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主播,后转入《新闻联播》幕后配音。刚强老师解说的《记住乡愁》,听起来比较正式。
蓝强老师,网上关于蓝强老师的资料不多。《记住乡愁》的解说中,蓝强老师的解说风格应该是最明显的。听他解说的《记住乡愁》,就像在听故事。他的声音比较干脆,尾音很少。除了解说《记住乡愁》,蓝强老师还是文献档案类、纪实调查类纪录片《真相》的解说员。
方亮老师,1981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辽宁卫视《第一时间》第一位男主持人,曾在浙江卫视《车族》、《非常快乐碰》等节目担任主持人。2005、2006年度CCTV体坛风云人物配音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宣传片、赛事预告、赛事集锦的配音员。在纪录片《记住乡愁》的解说中,如果说刚强老师的解说像公文,蓝强老师的解说像记叙文,那么方亮老师的解说则像诗。他的声音静谧而有诗意,情感很浓,越听越想家。
春晓老师,2006超级女声和2009快乐女声评委之一,现任北京交通台《蓝调北京》、《音乐旅途》主持人。配音作品有:2009年纪录片《台北故宫》、《无极》张柏芝、北京电视台大型文化纪事片《百花》宣传片、佳能、周大福、雀巢等广告配音。
果然,男声解说和女声解说还是不一样的。《记住乡愁》的男声解说,像一条奔腾流淌的大河。而春晓老师的女声解说,声音听起来比较细腻、亲切,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
纪录片的解说风格,整体上是偏正式的。但正式的风格下,又有其它风格。通常,配音风格根据纪录片的类型而定。比如,科教片解说偏讲解型,风情片解说偏抒描型,政论片解说偏议论型。总体要求看似如此,但配音员们实际操作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每位配音员,由于音色、声线、经历、对作品的解读不同,即使配音同一部作品,风格也各不一样。所以,或许配音没有死标准,打动人心、达到宣传目的、观众反响热烈的配音作品,又何尝不是好作品?
偶一直在家 吃了好几天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