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拉又吐的说说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食先行,吃是整个世界的主题,今天就来讲讲一战时期,各国大兵都是怎么解决吃这个问题的,因为兵种不同,口粮各有差别,我们仅以陆军步兵的饮食来做一下简要说明,有兴趣的,可以做深挖,这里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一战时期,喂饱士兵的概念还停留在“饿不死就行”的标准,饮食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先来讲美国佬。
作为一战时期最后投入战斗的军队,它的后勤保障系统遭到了前线官兵无情的吐槽,比如后勤仓库的家伙把存了得有十几年的牛肉干搬到战场上,给士兵们吃,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看着没坏,也没有臭味,还硬邦邦的。但是实际上,这玩意就那么吃吧,咬不动,扔水里煮汤吧,又马上化成一锅糊糊,美国大兵宁可饿着也不碰,从那时起,科学家们才知道,原来食物是有“保质期”的,不过,他们改的也很快,才参战没多久,军用口粮马上奉上,很快就形成体系,种类多到让同期其他盟国的士兵羡慕不已,能在“吃”上下这么多功夫的,直到现在,美军也是顶尖的。
跟美国这帮挑嘴的新兵蛋子相比,欧洲各国大兵的待遇就差得太多了。
虽然一战从1914年到1918年,只进行了短短四年时间,却几乎耗尽了各国的国力,从一开始还能保障最基本的饮食供应,到后来开始各种掺假,先是面包从白面包变成了大麦、燕麦制成的粗面包,又黑又硬,还限量,菜也成了豆子汤,英国甚至出了一起著名的造假事件,因为牛奶供应总量的不足,开始有牛奶商往牛奶里兑水,不是一点一点地往里兑,而是兑成了“像牛奶的水”,甚至还有过分的混蛋,为了省钱,往牛奶里兑了公厕里的水,导致英国后方出现很多的传染病。
法军作为来自美食之国的大兵,对饮食是非常挑剔的,想要在饮食上糊弄他们,是不太可能的,都说美国兵是少爷兵,那法军肯定是老爷兵。
至于德国人,那就是惨到极致了。
进入战争后期,德国战事不利,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一开始,德国兵每天的给养里有两根香肠,一块燕麦面包,一杯啤酒,咖啡是标配了,哪个欧洲国家也少不了,算是各国里饮食标准比较低的,可是很快地,这么简单的给养都无法保证,做面包的面粉用光了,只好用豆子和木屑掺到一起,做成像燕麦面包的面包,可那味道肯定不怎么样,豆子的腥味,加上木屑的非食物类“香气”,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为了把它吃下去,德国兵就打算用味道更刺鼻的调料——胡椒,来压住它“不友好的味道”,可是胡椒很快也用完了,怎么办呢?有人想到一个好主意。
枪炮射击后,会在膛内留下不少的火药残渣,这些残渣的味道很刺鼻,还呛人,跟胡椒差不多,就有人拿它当成胡椒来用,勉强把“面包”吃下肚,毕竟谁也不想饿死。
那咖啡该怎么代替呢?欧洲人不喝水也不能不喝咖啡,德国军工部门就用糖+焦油+坚果,合成出来类似咖啡的味道,可是很快地,糖和坚果用完了,就用萝卜和焦油合成,好佩服当时的德国大兵,他们的胃一定是铁打的。
那肉呢?要想打仗,必须得吃肉,不然没力气,可没有那么多的肉了,德国专家(好神奇的专家)又想到了一种替代办法,菠菜+鸡蛋+土豆,合成制作出假肉,可后来鸡蛋也用得差不多了,就用土豆为原料,做假鸡蛋,所以所谓的“肉”,就是土豆做的。
这么奇怪的肉,想要做熟了吃,按照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必然要煎一下再吃嘛,可问题又来了,油从哪来?
这个就要靠前线士兵的创造发明了,指望后勤送油上来是门儿也没有的事,那战壕里还能有什么能炼出油来呢?答案揭晓,是的,没错,就是老鼠。
一战时期,战壕是所有官兵的恶梦,除了传染病、虱子、就属老鼠最多,为什么?战壕里人很多,物资也多,而且打仗总要死人,所以尸体也多,这么多能吃的东西加在一起,自然也会把老鼠喂的黑胖黑胖的,所以别说欧洲人绝不会吃老鼠肉,那是没逼到那个份儿上,事实上,一战时期,敌对双方都因为糟糕的后勤补给饱受煎熬,吃老鼠,总比饿死强,这是个很简单的选择题。
同期的日军在吃什么呢?更简单了,米饭团加紫菜,饭团里还塞着一个腌酸梅,别说一战时期了,二战的时候也是这些,中国军队也差不多,只不过大米很少吃,以玉米面为主,加上菜,蒸成菜饭团子,再配上一两块咸菜疙瘩,事实上,在战争年代,亚洲各国军队的军粮基本上都以粮食为主,蔬菜为辅,肉什么的就别指望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当兵这些年就只吃这些,条件允许的时候,各国军队都有改善生活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机会对于前线将士来说实在太宝贵,不能当作常态来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