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选文说说
请结合选文内容
春雨是会说
结合文
1 走进田园、不慕权势是生命的原始皈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故而诗人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才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悔。 这自然也让我们联想到西方贤哲笔下那些渴求回归田园的呼声:“生命之解脱意味着生命回归于真实,意味着臻于完美之境,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明白,复归于无感情的尘土是一种快乐。”(尼采)2 追求自由、身心合一是生命的本真呼唤陶渊明依恋山水,旷性任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 他自己就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释放出生命的无穷活力。 陶渊明因“误落尘网”所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本我。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恰恰是诗人在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后所寻回真我的人生写照。“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际云卷云舒”,心灵和肉体终于合而为一,从此走向心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意志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活出率真,活出个性,活出潇洒,做一回天地之间大大的人。
各种Paly文。
记叙文阅读理解问题类型有限,答题方法及技巧,书上、网上铺天盖地,但同学们依然感到记叙文阅读理解难,那么记叙文阅读理解难在哪里?下面以2019年德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些春天》为例,说说记叙文阅读理解难在哪里。
18.本文写了哪几件与“春天”有关的事?(3分)
概括事情内容的题目,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只须学生理清思路,分别概括就可。比如《一些春天》这篇文章,开头便提到“春天”,以“我”去李医生家治疗脊椎,“要经过农大门口一条笔直的路”,引出弟弟患病去世的伤心事。接着依然是在春天,外婆患病去世。美丽的春天,尽是令人痛苦的记忆,这让我一度不敢好好欣赏繁华。李医生的夫人,一位寻常妇人,以她规律的作息,对身体的重视、善待,对生活的热爱,影响了我。我慢慢能够正视生活中的那些痛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了。
三件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弟弟”,一个是“外婆”,一个是“我”。然后以“某某+做了什么事(怎么样了)”的格式,概括出来就可以了。
这个题目,学生一般都能够拿下来。但也有一些同学,不了解概括事情内容的要求,概括的时候,用偏正短语来表达,比如“外婆的病”,这就不符合要求了。也有同学,读文章读得不仔细,第二件事,写成了“婆婆和外婆生病去世”,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失了大多数人都能得到的分数,你还能胜出吗?
19.本文多次写春天的花,分析下面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刚好是三月,风暖起来,花开成片,如同有人在泼洒颜料一般,醉人的酒红,少女明艳的桃红,婴儿般纯净的粉白,这边染一块,那边染一块。
(2)海棠爆满枝头,微风吹过,片片花瓣蹁跹而下。重瓣晚樱云蒸霞蔚。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记叙文阅读理解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个问题,而很多学生上来一审题,就跑偏了,认为是让赏析句子。我敢说,他们一看是两个句子,要求都没好好读一读,就把目光集中在句子特点上了。不用说,这些同学,这6分,葬送了大部分。
审题审对的,平常你若问他,景物描写都有哪些作用啊,他会说得头头是道。但此时,那些思路有一些已经沉寂在头脑中了,只凭一点直觉作答。这样的回答,要点通常不全面,也就不能拿到全部分数了。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背景。
2.渲染……的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品质。
4.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预示人物……的命运,暗示故事……的结局。
6.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这些作用,要依据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景物描写的特点、上下文的内容来判定,绝不能跟套公式似的,无论什么情况,都写上这么一堆套话。
第一个句子,在文章开头段落,景物极其明丽,又很快由美丽的景致过渡到写弟弟患病,所以,它的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春天的美丽,烘托人物明朗轻松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我”关于人和事的种种回忆。
第二个句子在文章中间,花开繁华,但花瓣盘旋落下,总给人以凄伤的感觉,加上上文提及外婆刚刚出院不久,有一种暗示。除此以外,这繁花似锦,也与外婆的和善、衣着整洁等美好的品质相互辉映。所以它的作用是:美丽的花烘托了人物精神的美好。但美好的人和花一样容易凋零,为下文老人的去世作了铺垫和反衬。
20.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这个题目是失分的重灾区。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们年龄都还太小,没有这样的人生经验,没有这样的体会。有的说“她不珍惜与弟弟在一起的时间”,有的说“她不知道疼弟弟”,也有一部分贴近了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但表达还欠准确。
去看弟弟,不谈病,不表达关切,说些与此无关的内容,没事找事钉珠片。这其实是一处回避,回避痛苦,回避敏感,回避焦虑。
所以这个题目的参考答案是:这些动作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也表现了“我”的期望与担心等复杂的心情。
21.文章第⑾—⒀段记叙语言有何特点?
这个题学生又有些蒙,不知该如何做答。语言特点,语言什么特点呢?又难死猴儿哥儿了!平常分析课文语言特点的一些话,什么语言通俗易懂啊,什么文白交杂啊,什么长句短句相间,节奏明快啊,统统忘到脑门儿后去了。更不要说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归根结底,见得少,练得少。
⑾—⒀这几段文字,交代医生的过去、现在,写医生夫人的闲聊,写医生夫妇作息的规律及对身体的善待,内容很家常,娓娓道来,质朴感人,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个题目的参考答案是:语言平实朴素,却富有张力,言简义丰。
22.你怎样理解“那些花,我渐渐敢好好欣赏它们了”这句话的含义?读完本文,你对人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4分)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以及读文章后的启示。这个题目,学生们答得还不错,大多能把握住“正视痛苦和不幸,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个宗旨。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是:花曾经触发了“我”的伤痛,经过一些人和事,“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变得积极乐观了。生活中的痛苦和悲伤无法避免,要微笑面对生活。
总结:阅读理解《一些春天》,共19分,学生们能够拿到大半,情况已是不错了。归结起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阅读太匆忙;审题不仔细;答题规范不明了;学过的东西太死;生活阅历尚浅;思路不开阔,回答也触及了一些要点,但总也难以全面。
对策:除却多阅读,继续练习、点拨、反思,总结,再练习、再点拨、再反思、再总结,加上丰富同学们的社会实践,也没有什么捷径了。
文道结合。文白。
结合选文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