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喧嚣说说
如果我们缺乏思想塑造的话,我们就会完全沦为信息烟尘的俘虏。当一个兴奋点出现的时候,所有的人群像风暴一样涌过去,然后风暴过后,寸草不生,然后他们就寻找下一个风暴口,我们是这样一个无规则社会。这是一个信息社会的特点。人们不倾听内心的渴望,回避孤独与焦虑,身在通行的规则背后,但人们也终究会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不值得一过。你越回避自己的内心,越茫然无措。——许知远
时间已然来到了2018年第一个月的下旬,但是围绕着2017年“丧”的气息似乎仍未消失殆尽,我们只能期盼春节的到来,让鱼肉笙歌的生活把自己从佛系青年的禁锢中短暂地释放出来。
与其说成是禁锢,不如说成是自我封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再发出有效的声音了,我们陷入了深沉的寂静之中。「当你不愿在QQ空间里发说说,反而到微信里发朋友圈了,证明你成熟了。」
我们不再有少年心气,不再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号子,我们也不再幻想在社会巨大的转型和更迭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似乎看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瓶颈,转而默许和接受所谓的“阶层固化”。我们对沉默习以为常了,那些呐喊的先驱者最终也走向了沉默。
然而我们又是喧嚣的,面对出轨的明星,脱单的爱豆,我们刷新着自己的微博和朋友圈,我们晒出自己18岁的照片,我们用着同样的网络热词,我们用着明星们的照片当做表情包,并配以低俗不堪的文字,我们想在互联网中找到存在感,找到一点跳动的气息。
对于王宝强的同情,充满了网友们对于婚姻观点的行为艺术我们是这样喧嚣,我们又突然发现自己的无聊,寂寞乃至孤独。在一场场盛大的网络喧嚣过后,我们压抑着自己的肾上腺素,期待下一个风暴的出现,我们第一时间参与到这场风暴之中,仿佛我们都在期待一个时代。
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不愿发出声音的大多数,直到那些离经叛道的人搞出一点怪事情。
韩寒的个人价值经过商业营销的放大,到了读者那里,似乎变了味作为80、90后很多人的精神偶像,“公民韩寒”不知不觉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很久了,取而代之的是“国民岳父”的称号。不久前他在微博上写出了自己对年轻时观点的纠错。
诚然,他年少时很多观点都有着谬误,而今的韩寒选择了纠正一下当年的“酷”。我是并不意外的,在这样一场盛大的时代更迭面前,任何人在一时一地的观点和见解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但是令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我们需要在当下这个时代,依然有人愿意去思考去探究「意义」之所在。少年韩寒最酷的行为莫过于高中辍学,如今他却指出辍学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他可以找到无数种方法去学习。
然而一度辍学的韩寒、乔布斯、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他们的成功成为我们不愿去学习的借口。王者荣耀和吃鸡的快乐自然是胜过课堂上老师们晦涩难懂的板书,于是,我们给自己找到了太多的借口,只为躲避当下勤奋的必要。我们消解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忘却的思考的价值,却似乎遗忘了,我们年少时追随的精神领袖,他们却是敢于发声的一些人。他们教会我们的不是辍学,而是对一种常态的反思,哪怕这种反思在后人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王小波说: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群体的无意识和从众心理导致了信息时代,一种声音可能形成的传播最大化。在权威不断被挑战时,一种互联网新物种诞生了——网络公知。微博盛行的初期,正是公知们俘获粉丝的红利期。当我们带着稚嫩的世界观和狭隘的眼界对他们报以崇拜的目光时,他们可能通过一篇篇或是夸大其词的,或是妄自菲薄的网络热文,对这个时代,这个中国“针砭时弊”。
如今,公知已经成为了一个腐朽发臭的字眼,我们不再天真地相信那些无根的谎言。我们一起讨厌公知,更不屑于成为公知。最重要的是,成为公知,可能就要站在大众的对立面,接受网络暴力和口诛笔伐。我们缺乏这样的勇气,可是,我们需要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门槛本来是很高的,但是有人拥有了话语权和影响力,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就可以成为公知,比如崔永元。如今的他,更像一个信息时代的妄人。哪怕他近乎偏执的像一个精神病患,我却依然在内心敬佩他的那点坚持。
他凭借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想要针对转基因做一点事情。我不揣测他的动机,也不认同他的方式方法,但我支持他发出声音的态度。在转基因恐慌的初期,他的声音可能制造了更大的恐慌,人云亦云的恐慌,精神爱豆般的恐慌。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思考。我们可以尽量不预设立场地接受一个新鲜事物,我们要做的不是沉默,也不是盲从,而是思考,以一种科学精神去研究一个新物种,一个新鲜事物。我们要像孩子一样去问为什么。
我们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的狭隘。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示地增长,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我们似乎看到的更多了。但是当我们仔细梳理时却不难发现,有用的信息仍然很少。大部分信息都是为了填满自己的空虚,而不是精神世界的给养。我们不愿看到反对的声音或不同的见解,因为那样会制造矛盾制造不和谐,我们似乎从未学会平和地与人争论。
于是我们有倾向地关注,我们一言不合就拉黑,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部分,我们的视野被自己钉在窄窄的一块手机屏幕上。
大数据让我们在挑选商品时,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商品,喜欢的书籍,他们投其所好,这也让我们的眼界不得扩张。我们似乎许久没有长时间的阅读了,书店之于我们更像是为了朋友圈晒图而存在的。碎片化的阅读让断章取义不再是作者的专属。马不停蹄的社会进程也让我们没有时间去阅读无思考。
我们接收信息的效率加快了,然而我们接收的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在满足消遣之外,并无太多裨益。我们哪有世界思考,我们哪有底气不沉默?
2018,互联网的喧嚣和对意义追问的沉寂还是会一直伴随我们,希望兴奋点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再成为沙暴的一份子。不再用群嘲和网络暴力宣泄情绪。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有一点对意义的追问。在探求价值的时空里,提出自己的疑问。毕竟沉默太令人不安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代作家 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