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说说
这些年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为了让自己不断成长,一直在强迫自己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却很少抬头想想,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却好像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稀缺》,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反复论述了一个观点,就是“越穷的人会越穷”。
书中认为,人们在稀缺一件事时,自然会陷入到对这件事的专注当中。这种专注可以帮助我们屏蔽干扰,超常发挥。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稀缺心态”,而这种心态,是造成我们贫穷与忙碌的唯一原因。
之所以写在这里,是因为我发现,在“自我成长”这件事上,我已经陷入了“稀缺心态”,把所有精力专注于学习,但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很少去想,到底如何做,才能更快地成长?
最近想这个问题想得很多,马上到30岁,回头想想这些年的经历,一直过得很累,倒不是有多大的压力,更多的是不安全感和不断的焦虑感,对未来、对事业、对自己的成长,等等。
我是典型的猫头鹰性格,与孔雀那样的乐天派完全相反,想得很多,永远把“自我成长”放在第一位,总想着让自己变得更好,于是这些年读了很多书,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今天回过头来再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走了很多弯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之前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所以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想学会PYTHON自己写一个小游戏,想学心理学,想学历史读《资治通鉴》,还买过素描板,买过吉他,还有很多已经想不起来,但是直到今天再来回头看,几乎都是浅尝辄止,什么都懂一点又好像什么都不懂,既浪费了很多时间,又把自己弄得特别辛苦。
承认自己并不强,承认有很多事自己就是做不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是将近30岁的我,在近期最大的两个收获之一,而另一个收获是,在走过很多弯路之后,我对“学习”这件事情,有了一些全新的认知。
成长离不开学习,但我们真的会学习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之前的我,根本不懂应该如何学习。而我之所以读很多书、拼命学习,更多的只是在安慰自己、缓解焦虑罢了。
在我看来,关于学习这件事,我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什么都想学,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也不管有没有用,最终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浅尝辄止,很难坚持,也很难有结果。
仔细想想,我们要学的内容,起码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自己喜欢,起码不反感,不讨厌是自己擅长能做好的对自己有价值首先,如果要学的东西自己本身就不喜欢甚至讨厌,那在学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抗拒的。意愿是达成结果的先决条件,没有了意愿,注定很难学好。
其次,要学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擅长的,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如果本身性格或天赋就不擅长要学的内容,那很有可能需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达到其他人同样的效果,不仅效率低,还有可能产生挫败感,让自己变得不自信。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是一个理性思维特别强的人,相应地,感性思维偏弱,所以对于艺术、画画等技能从天赋上是根本不擅长甚至是很弱的。有一段时间,在网上看畅销书推荐,看到一本《7天学会绘画》,于是照着书中的方法,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了一张素描,还发在了朋友圈,结果自然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实名嘲笑,为这事郁闷了好几天,那本书也从此躺在了书架上再也没有勇气去翻开。
最后,要学的内容,对自己一定得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而仔细想想,更多的时候,我之所以学习,都是在随波逐流。例如前面讲的看到畅销书学画画,还有网上大家都说PYTHON很火,于是也蠢蠢欲动想学PYTHON,但理性分析来看,PYTHON目前对我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根本没必要去学。
第二个错误:认为学习=读很多书,于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埋头读书,却很少抬头想想,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自己却并没有什么变化呢?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想法,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甚至很多时候实在不想读,却依然要强迫自己读,因为“不读就是在浪费时间,不读就是不爱学习”。
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真的有效果吗?
成人教育领导人物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个特点,区别于孩子的学习:
1、自愿,成年人对于学习有自主选择权,所以对于学习内容,必须是我们觉得有用,才会有意愿去学。这个有用,一种情况可能是自己觉得未来有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工作或生活逼迫我们必须要尽快学会。
比如我在学驾照的时候,家里要买车,必须要学会开车,于是即使必须请假,也要去学,这就是意愿的力量。
2、经验,成年人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当要学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相匹配时,我们就会觉得这部分内容非常棒,但是如果要学的知识和我们已有的经验相差太远,往往我们很难达到效果。
仔细回想我过往的学习经历,有一些知识我觉得收获特别大,但也有一些,至始至终都觉得没有任何价值。虽然也强迫自己读完了相关的书,但很难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现在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分知识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和经验来说,是不匹配的。而之前的学习中,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因此既浪费了很多时间,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痛苦。
3、自主,我们学的东西,必须是能够亲自参与进去的,说教型的学习,对成年人的效果很差,这一点很好理解,不做过多赘述。
4、行动,也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没有使用过的知识,等同于没有任何价值,这一点太重要太重要了。
猫头鹰性格的人,相当于九型人格当中的观察者,最大的特点是,思维很强,但行动力很差,也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想想这么多年的学习经历,最冤的就是这一点。总是强迫自己学习,却很少想想,积累的这些知识,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过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自己也没有因此有任何改变。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盲目地学习,是效率极低的学习方式。
第三个错误,太过迷信学习,认为只要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变得更好。
因为一直在做销售培训相关的工作,渐渐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些能力很强的TOP销售,往往都不怎么喜欢学习,这一点一度让我很疑惑,也很有挫败感。
后来渐渐明白了一点,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而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所以,要想让学习真正地产生价值,还必须要做两件事情:
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首先第一点,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而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能力。
学习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知识层:比如某个知识点或资讯能力层:实践运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知识体系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学习,学到了很多很多,但有一点,如果我们一直不能把知识上升到能力层,那知识是没有意义的,价值很小。
我很喜欢看各种新闻,今日头条、虎嗅、知乎,也常常被一些优质的内容吸引,豁然开朗。但是,这些知识的作用也仅限于此,我们会发现,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的能力并没有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知识转化成能力,是需要过程的。
而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整合到知识体系中,并且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融会贯通,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二点,能力的提升,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知识的积累,而事实上,能力最好的提升方式是在实践中不断犯错。
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我的leader总说我学生气太重,不务实,不落地,当时并不能理解,而现在终于明白了一些。
知识和能力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空有一肚子知识,不去应用,不去实践,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似乎从来不读书,但能力却在不断提高,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实践,而实践才是最好的课本和老师。
第三点,只学价值观,不学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只有鸡汤没有勺子,鸡汤一点用都没有。因为我从来不相信鸡汤,所以这一点上倒没有吃过太多亏,但依然把它写出来。
鸡汤就是大道理,属于价值观层面,我们刚才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和能力,只学价值观,那真的是一点用都没有,因为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和体会。
虽然“道”、“术”、“器”,“道”在最前,但是如果没有“术”和“器”的积累,那就是华而不实,也就是经常说的,为什么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鸡汤听一听就好了,就像《天龙八部》里西夏皇宫墙壁上的武功秘籍,看一眼就让人着迷,每一幅武功图像都仿佛能解决内心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巨大难题,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走火入魔,因为没有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内力不足,根本无法驾驭上层的价值观。
所以总结一点,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一条路径,但并不唯一。
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叫做“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学习的能力”。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所以认知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有人善于反思,有人善于行动,有人擅长逻辑,有人擅长经验,有些人喜欢一个人总结的学习,有些人喜欢大家一起学习。
学习风格本身受天性影响很大,很难调整,但风格没有绝对的好坏,任何风格都有相应的优劣势,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起码要让结果对得起自己受过的苦。
犯错了反省自己的说说
俺愿意招了——俺没有错啊!都是社会滴错。
犯错自责的说说
一开始就错了经典语录
1.无法统计。 2.无人做过此类调查。 3.歪打正着的不是错。 4.错误通常不可比。 5.未出生的人和死人不犯错. 6.除人以外,尚未听说有正误标准的生物,所以除人以外的生物不犯错.
工作上犯错的说说。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