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的说说
四川(含重庆,以下同)境内的西南官话都是有共同来源的,即某种南系官话来的后代。都经历了各自的演变,现在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后来各自演变的结果,无所谓哪个方言正宗与不正宗。
我想,题主可能想表达的是,从追根溯源的角度看,哪个方言最为存古。从这一点上,倒是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比较。我们先要假设,四川境内各西南官话都是从原始四川话演变而来,因为这是我们接下来所有废话的基础(从题主的提问内容来看,似乎题主不太认同这个假设),没有这个基础以下的讨论都是“空了吹”(实际上这个假设也是有历史语言学的根据)。接下来,我们主要从音类分合的角度来考察,四川境内西南官话一些方言点表现出来的差别(承自祖语而保存的音类对立数量多寡)。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选取的音类分合的特征点。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文章对四川官话(四川境内西南官话)的祖语进行构拟,但我们从今天四川境内西南官话各点的方言特征可以获得对祖语的一个大略认识,可以通过各点所表现出来的音类对立特征来探求祖语的面貌的对立特征(即探求音类的公倍数)。历史语言学认为,后代语有对立的音类,如果通过与其他后代语比较发现这种对立不可预测,那么这种音类的对立在原始语中也存在。所以我们选取的音类对立特征是从各个方言点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四川官话的祖语中应该也存在的音类对立。哪些方言保留的这些音类对立特征越多,那么这些方言可能就越接近祖语的音类分合关系(而不是祖语的全部面貌,因为还涉及到具体音值、共时音变等问题)。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从音类分合角度讲,哪个方言更存古,以下所说的“存古”就是讲的音类分合上的存古。
那些在各个点都普遍保持对立的特征我们就舍去了,通过比较我们主要选取了以下一些特征:
声母上,1.平翘对立(树不等于数素);2.尖团对立(尖不等于兼);3.分你和李(泥来母细音对立);4.分微和围(微母独立)。韵母上,1.分接和及、药和育;2.分药和月;3.分官和关;4.分哥和锅;5.分写和洗。声调上,入声调独立。之所以音类分合特征的举例用的是某字和某字的对立(这些不同字代表不同的音类)而不是音位符号(比如*i和*ie这种),主要是考虑到1.原始语的构拟尚未开始;2.各音类具体的音值是什么也不好确定。
接下来是列表比较的情况:
以上数据各地的方言调查资料主要来自《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学学报),《李庄方言记》(杨时逢)、《乐山方言》(赖先刚)、《江津方言同音字汇》(方言)、《剑阁摇铃话音系记略》(湘潭大学学报)、《南充嘉陵区积善方言音系及同音字汇》(未刊),需要说明的是《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中,巴中和夹江的哥和锅同音,而《四川方言音系》中不同音,这里依据《四川方言音系》。这里的材料主要是上个世纪20到50年代的,代表当地的老派口音,不代表当地中新派口音。
图上+号表示保持对立,-号表示不保持对立。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地不同程度地保持了这些对立特征。首先我们看看大都市成都重庆的情况:两个好机油+号数量一样多,这很好。然后再看看,数量最少的居然是乐山!!!经常被人吹嘘存古的乐山居然在这一点上最不存古,这不科学。不过从音系上看,乐山话的演变实际上确实是比较超前的。再后,我们看看哪些方言更存古:剑阁县摇铃乡一共保持了8个,云登最存古四川话宝座;巴中7个取得了亚军;仁寿(鹤鸣场)、茂县(清平乡)、夹江6个同列季军。
我们来看看摇铃的情况,摇铃的资料来自于《剑阁摇铃话音系记略》,这篇文章中记音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但考虑到作者是当地人,除开记音不准确(本人亲自到过摇铃听过当地话)的问题外,音系、音类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受其他方言影响,可能微母独立这一点已经阵亡了(本人推测还有待验证)。摇铃即使能够保持这么多特征,但是,在具体音值上,和祖语还是一些的差异。比如摇铃舒入基本同韵(原文只有æ和iæ是独立的,这个和盆地其他普遍独立的情况也不一样,但本人听到的是特æ配的胎æ),而且和盆地大部分舒入配的不一样,比如“吃”配的舒声“车”,“各”配的舒声“高”,“俗”配的“修”。摇铃还发生了三和桑、甘和刚合并同音的音变,这一音变在盆地内不普遍,故不单独列出。还有一个,该文记载的摇铃五个声调调值分别为:55、31、51、13、11,这和盆地大路水平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本人听到的却是22、31、51、55、24。那么问题来了,调值很大程度上决定听感,恐怕很多四川童鞋在听了摇铃话后难以认为它就是某种四川话。。。至于这个问题,恐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了。
同时可以看出,离大都市越远的地方,越倾向于保留更多存古特征(摇铃、巴中等都是远离成渝保绥等府城的山区,当然距离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交流频繁度,这里暂时用距离可能简单易懂),和巴中类似的点可能还有南江、通江、平昌等等。也可以看出在川北的山区,这里的方言变化速度比其他地方要更慢一点,不太跟得上盆地音变的共同道路。
不过,这些不同的对立特征所涉及到的字数多寡不一。比如“分平翘”和“入声独立”涉及到的字数很多,而“分歌和锅”、“分接和级、药和育”涉及到就比较少了,有些点“分歌和锅”的涉及到的字常用的甚至只有5-6个,这就可能还需要考虑这些特征的权重问题了。还有一些特征因为各种原因就没有列出来了,比如分呼和肤,分麦和灭,去分阴阳等。舒入是否同韵也不作为特征,因为在我川(不含遵义府)的范围内,舒入不同韵就基本蕴含了入声调独立(广泛舒入不同韵之外的不同韵),用入声调的独立就可以表示,也不增加对立。当然也存在选择的时候遗漏了一些重要的特征,如果有人补充当然乐意。这里就先看着吧,如果有机会再继续讨论。
-----------------------------------------------------------------------------------------------
下面反对乐山话是“最存古的四川话”的言论。
详细讨论一下乐山话的情况。
上表所列举的音类合并音变中,在盆地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广泛参与了的创新性的音类合并音变有:
声母上,平翘合并、尖团合流、独立微母消失,这三项音变在川内绝大多数地区都发生了,泥来母细音合流(你等于李)这一项音变在部分地区发生。韵母上,药育、接疾合并在盆地北部嘉陵江以西、盆地中部沱江以西以及盆地西南部较多地区发生;药月合并的音变主要发生在盆地西南和盆地南部地区,这一音变涉及到的地区不太多,但也不少;官关合并的音变,除了南充嘉陵区西北角以及西充与其相邻地区外,四川所有地区都发生;哥锅合并的音变涉及到四川绝大多数地区,只有盆地少部分地区例外;写洗合并主要发生在川西南、川南入声独立区的大部分以及川北入声独立区部分。可以看出具体到各音变项,各地互有参差,就算是成都或者重庆也表现出对于一些非本地区域的创新合并音变的不参与。但是乐山参与了以上几乎所有盆地全体性的合并音变和川西南地区性的合并音变。也就是说嘉定府话在演变上是走在盆地各府城的前列的,我们并没有看到乐山话的大面积存古体现在何处。乐山存古的只是在于“入声调独立且舒入分韵”,但舒入分韵表现出来的却是入声韵母之间的大量混并。如育、药、月不分,竹和桌不分,八和白不分,各和隔不分,骨和国不分等等。在我看来,乐山话并不是一种更加“存古”的四川话,而是一种走在盆地音变队伍前列的十分创新的方言。
-----------------------------------------------------------------------------------------------
最后感谢 @曹鹏 指出例字选择不当的问题,现把声母里面“分晚和碗”改成“分微和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