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心情说说
一,当老年人说死亡,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是怎么想的呢:
1,不愿意听到关于死亡的信息,希望他们能就这么活着2,担心老人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题,他们是真的要死了吗?还是现在过的不好?3,害怕失去他们
二,老年人为什么要说自己什么时候死,或者说早点死:
1,就如题主所说,听算命先生说的,而且算命先生说的话老年人偏偏信2,老年人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
@王雪岩
说的,随着年龄变老导致健康的逐渐丧失,活力的逐渐丧失,同龄伙伴的离世,其次还有点是最重要的,家人对老人的照顾和陪伴是否有做到……等等导致老年人有种孤零感,也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用,给子女增添麻烦,认为活着也是一种负担3,也是以上楼主有说到的空虚压力感,随着年龄的变化,周边环境的影响,生活圈太狭小,每天与子女的沟通少之又少,特别有些老人还有老伴的空缺,他们又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喝杯酒发泄下,找个朋友抱怨下,他们老年人在一个人的时候胡思乱想,又只能放在心里,这时的老人就会有种无形的压力感(死神的召唤)4,姥姥跟你说什么时候死,他们的文化程度低,接触的东西范围狭小,导致话题也小,好不容易见你一面,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与你交谈,所以什么时候死自然也会说出来,也想无形的暗示你们多花时间陪伴下,她的时间不多了,想和你多点时间在一起,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姥姥舍不得你,不放心你。
三,人固有一死,落叶归根
死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宿命,在不可外推的宿命面前,人的个体意识被激发出来,无人会代替我死亡,正如无人可以代替我生存一样,生与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无论生命的长短,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次有限的生命。大千世界有芸芸众生,对于众生而言,多是平凡地走过一生,然后不留痕迹的离开,宛若历史长河的一粒微尘。我们只是普通的人类,应坦然面对。
四,对于老年人说死这个话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1,老人说的时候,我们应该是静静的听着,然后说:姥姥,你永远都是我最好的姥姥,我会好好陪伴你的,你会让姥姥过上好的生活,让她对你放心,你也要让她宽心。然后立马转移话题(见面时间短,多聊开心的事情)2,陪伴:卸下工作,闲下身来,就要补偿一下老年人多年来操持家务、理家教子的默默付出,营造老年人的“第二春。3,陪着老人旅行:让他们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下眼界(世界上还有太多美好的事情,既然来了一趟世界就要不留遗憾),看看花花草草,看看那些乐观开朗的老年人的生活态度,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其实老了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时间不是距离,年龄更不是差距,唯一的区别是爱上生活,爱上青春活力的心。4,静下心来真正的关心理解中老年的内心世界,并做一个正确的指引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度,家的希望,很重要,老一辈的思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黄泉路上无老少,有时候我们都害怕死亡这个话题,小时候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还要连喊三声呸呸 呸
老人是生命的尾声,还没有休止符的时候吧,以现在的自己投射一下80岁的自己,首先身体虚弱了,腿脚不稳,基本不出门了,牙口不好,能吃的东西选择不多了。邻居,朋友好多都不在世了,比自己年长的亲人大多也不在世了,许多小辈向自己讨教人生的经历时,只有慈爱的抚摸他的头:会慢慢好起来的。时间告诉我的和老徐聊天时,一起讨论过世后埋哪里比较好,回老家土葬行吗?我是嫁出来的女儿不合适吧,可就想埋在我出生的地方啊。朋友老徐取笑:死都死了,还有这么多要求给人添这么多麻烦,然后拿出一手机:老林,你看这iphone77,多好看,我得意拿出一xx说:iphone78我家孙女刚买的,就要那点淘气的虚荣。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感受,时常大家聊着聊着就走神,然后看着小辈们眼神互相对视后的担忧:老太太,又糊涂起来了。我在静静感受阳光温度的变化,初秋了。不想证明自己不糊涂,那根弦不可能再像年轻时绷得那么紧了,几十年的黑夜白天,春夏秋冬,虚弱的身体装不了欲望了,我的脑子还在动,孙子后年可以结婚了,得给孙媳妇准备一个大金镯子。柜子里的手饰还有可以提前把玛瑙给儿媳妇,免得说我偏心。另一个自己沉在一个静静的地方,感受秋天的落叶,心头伤感几乎没有,多看一次秋就是赚了一次秋。年青时心儿是飘的非要伤秋悯春,是让人不要飞起来。上了岁数,人本来就是沉的,再美再轻佻再伤感的景飞到眼里都成了欢快的点缀
题主,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想象姥姥有一天会不在,自己心就揪起来了。我会。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还是徐静蕾成名不久之后,主持人问她最想对谁说什么,她只讲了一句“我外婆今年90岁了”,然后就捂着嘴说不下去了。那时候我不懂,也许还有一刻怀疑她的真诚,但现在我完全能体会,只是想象他们不在,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虽然理智告诉我们,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都迟早会在那里。
我无法设身处地地想象老人的感觉,因为毕竟我不曾在那里过。
看着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他们又有了自己的子女,那些孙子辈也长大了,那是怎样的感觉呢?觉得幸福,人生已经很圆满了?
看着身边同龄人慢慢衰弱,渐渐离开,是怎样的感觉呢?觉得死亡的镰刀离自己的脖子又近了一寸?孤独、寂寞?
感受到身体的变化,眼睛看不清了,手脚使不上劲儿了,梦里面想起来小时候睡一觉什么病痛都能好的感觉,远古得像隔世?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很想多听他们说说。
题主你的姥姥在68岁还能说一些类似交代后事的话,说明她还能想象自己生后你们的生活,她还能完整地表达,她还记得算命的说什么(如果这是唯一的原因而不是她感觉到身体特别的病痛的话)。她的状态的确如你所说,其实还是相当健康的。
我们给老人家过生日的时候,总是祝福他们长命百岁,当然这是一个美丽的祝福。内心深处,他们渴望的也许是“得一好死”,但这是言语上的禁忌,我们不能在台面上祝别人好死。题主你的姥姥,会不会只是想说说她想要的“好死”?
仔细听她关于“生后交代”说什么,帮她记录。看看她表达的内容里,多少是对你们的放不下,多少是对逝去人的怀念。作为小辈,其实我们很怕听这个,所以也许会习惯打断他们。我自己的确会,我会在我外婆还没说完自己“疼,觉得自己没用,不如死了算了”之前,就掐断她的话头。所以我永远不知道其实她感觉哪里最不舒服,我们似乎都更相信医生,可是忘了疼痛这件事情可以很主观。她到什么阶段真的不想被救治了?她是不是愿意病入膏肓的时候接受一次次抢救?她希望和谁葬在一起,以什么方式?所以,这也是我的练习,如果这也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话(对不起,也可能只是我会这样),不要打断她,让她把话说完。
然后,跟她做人生回忆。其实我们往上数三辈,根本是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人,他们的回忆,是宝贵的口述民间史,只是他们很多没能力把故事写下来而已。我们也许听过爸妈讲粮票的故事,那抗日战争那会儿呢?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我真的很难想象,教科书上只会一句带过某某战役死伤多少,他们在那个年代长大的过程里读书吗?做农活吗?避难吗?跟小伙伴玩儿什么?过年吃什么?每年最期待什么时候?他们怎么认识另一半的?他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小时候怎么样?和我们一样调皮吗?这些话题说着说着,会把话匣子慢慢打开,他们会开心起来。为人父母的人,总是对自己孩子细枝末节的逗趣之处都记得很牢,深锁在长期记忆的盒子里,等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味一下。问问你的姥姥你妈妈小时候的趣事,她很可能会开心地跟你聊很久。
有时间的话,把她说的那些故事写下来。如果能找到一些老照片,照片配合文字,这样的人生回忆礼物,我相信她不曾收到过。题主你好棒,对姥姥的状态一直关注着,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了。
关于这个话题,我不想分享什么团队的研究成果了。因为离别这个话题,不管是老人准备自己和自己的此生告别,或者我们学习怎么跟他们好好道别,都有太多的个体差异,每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这话题让我想到,《最好的告别》里作者葛文德医生告诉我们,“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所以老人看到的世界,真的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倾听他们所听、所看、所想,趁他们还能倾诉的时候。
这话题也让我想到奇葩说里马东努力牵引着嘴角,说,父亲过世以后,他让自己忙碌,直到三年以后梦到父亲,他才真正从心里接受,他走了。
愿我们关心的人和我们自己,都能有一个好的终点。
老人怕死是有科学根据的,一般都要经历丧失感、恐惧感、求生欲等等心理活动。有个婆婆在ICU病房救治无效,吊气2月不敢西去极乐世界,自费花了20多万,家人拖回家几天后离世。如果之前买有保命保险,心理就容易安慰舒服很多。
举例:
国外有一种保命的保险。英国有位两个孩子的妈妈,每月支付36英镑给保险公司,死后可以享受冷冻大脑服务,以期再造复活。
还有一种叫永生档案,中国企业名称是开趣方。通过平时建永生档案包含备份记忆采样,2060年后就可以通过数字永生平台,将原来的意识数字化。如果期间人被阎王收了,也不会像以往一样止步墓地,可以按永生档案恢复意识再造永生成为新智人,无限延续今世情。
当然,这都是有福之人愿意拥有的福利和身份。一般人可能觉得虚,而风险并未临头,所以不会托底。
人生就是这样,突然间的翻然醒悟会是使感觉好轻松,感觉看到什么东西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