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爱我的说说
“他从来没有说过爱我。”
太多对感情的绝望,无外乎这句耿耿于怀。随着恋情的彻底终结,这也变成一个盘踞在心头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但我一度无法理解。一句“我爱你”真的这么重要吗?在很多时候,这句话显得那么徒劳无力、微不足道。它何以需要成为恋爱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乃至每天的日常。难道它可以化解感情里所有的委屈和干戈?可以让一对恋人回心转意?
根本没用的好吧。谈过那么多次恋爱,我用我今后的桃花运保证,“我爱你”只是在恋情甜蜜时的锦上添花,而非恋情破裂时的灵丹妙药。
很多情侣的行为我是匪夷所思。大学时期,我的室友每次跟女朋友通电话,对方总是会要求他说“我爱你”。随后他们会迎来漫长的拉锯。
“你先说。”
“你先说嘛。”
“不要,人家要听你先说。”
“你想听,那你就先说啊。”
“不说就不说。挂了。”
这种经历我当然也几度体会过。厌烦之余,倒是产生了一些无聊的思考。如果表白不是自然而然发自肺腑,那么,索取的“我爱你”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在我们自己和周围的爱情里,开始充斥着各种索爱的行为?
电影《戏梦巴黎》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伊莎贝拉在马修表达爱意后,回应“我也非常爱你”,对此马修表示不满,觉得每一次都是他主动示爱,他希望伊莎贝拉也是如此,他渴望被“爱”,而不是被“也非常爱”。伊莎贝拉看着恼怒的马修,一脸讶异,然后不容置疑地说道:
“你知道当一个人真正需要爱的时候,并没有爱这种东西,只有爱的证据。”
切换到之前的情境。女孩在电话那头要求男孩表达爱意,这种索取往往是卑微的。而男孩在电话的另一头,可能用“我不说”拒绝,也可能用“你先说”推脱,更多的情况,他会淡淡地说上一句“我爱你”敷衍过去。最终能得到的,无非不过是“爱的证据”,明明是自欺欺人,却还是乐此不疲。
然后我们会悲哀地发现,在这些回合里,爱情已经貌合神离,终于又沦为一场“谁先戳破窗户纸”的游戏。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安全感也好,占有欲也好,甚至它的意义无异于“再见”、“晚安”,只是作为电话结束前的例行环节,我们被恋人要求表达爱意,并且必须主动地率先地表达爱意。而这场拉锯战的悲剧源头,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我们都怯于去爱和表达爱。
因为世界的复杂、人性的复杂,而去复杂地理解爱,把太多曾经缺憾的东西附加在一句“我爱你”上,比如责任,比如付出,比如牺牲,用爱的佐证为爱祛魅增压,以至于不堪爱的重负。
在这个恶性循环里,我们后来都变得太过明哲保身:小心翼翼地寻找爱,孜孜不倦地渴求爱,面对爱时犹疑,表达爱时顾虑,审慎如是,却再也不能像涉世未深时那样,勇猛无畏地去爱——我们把“我爱你”预设得重如泰山,又生怕率先开口表白就暴露了自己的软肋——以免被伤害。
《午夜巴塞罗那》中有金句:“人们兜兜转转,活了几千年,也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为,我们已经不能抛弃自尊心,放下优越感,毫无所求地爱一个人。”
昆德拉说:“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求证式的爱情与爱的本意背道而驰,爱情从来就不该是一次证物的收集。
在应该表达的时候千万别羞于启口。要明白,无论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有多么截然不同,一句“我爱你”的表白,或者一句“我爱你”的索求,都是世间最动人的邀请。
打酱油,你都没把那视频地址弄上来,弄上来人家才好帮你翻译啊。
我好像记得是 “多谢,多谢大家的关心”什么什么的
靠~!~~还真有人说啊
但是词不是薛凯琪作的啊,FIONA只是唱出作曲作词者的心意而已啊。而且歌词和方大同一点也不搭…试问阿FI会跟方先森说“不要爱我”吗?方大同更加不会除下阿FI的吊带啦~所以不是的。
说感谢方大同的话。给了个大大的拥抱后,薛凯琪说:“这些年来,方大同写了很多好歌给我,把最好的歌都给她了,当中有些歌,其他音乐人听了,都觉得这些歌肯定是要留给自己的,可是大同全部都给了我,所以谢谢你。
说说说说说你爱我!说说说说说你爱我!
大同:多谢多谢~~~
Fiona:多谢,多谢你再次来这里做我嘉宾
大同:别多谢我,应该的,好开心你可以开演唱会
Fiona:我都好开心,都说8年第一次,所以不是每个(好朋友)都会请来做嘉宾,因为我好想自己唱很多歌给大家听,所以你可以上台两次,真的好厉害,厉害在哪里呢?厉害在除了是音乐才子~~这个称号很适合你这副眼镜~~我都说我讲话好笑了~~~~
大同:你说你讲话好笑~~~~
Fiona:然后除了是一个音乐才子,你可以上台两次,我觉得是因为这八年来写了好多好好的歌给我,好多歌有的音乐人听了,真的觉得这些歌是留给自己的,但是你都给了我,所以真的很多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