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了说说
看孩子多大了 如果是小孩子的话一定是有原因 而且很严重
有位妈妈跟我说,她希望和儿子好好聊聊,并且已经完成了自我建设、做足了心理准备。可是每一次对话都进行不下去,好像儿子眼里只有手机和电视,和家人根本就没话说。
这位妈妈说,她问儿子:今天上学怎么样?儿子回答:挺好的。妈妈又问:考试了吗?儿子回答:没有。妈妈又挤出来第三个问题:今天怎么没去踢球?儿子的回答却更简单:累。
简简单单3个来回,妈妈就觉得自己无话可说了。再说下去,又怕孩子嫌自己烦了。
这位妈妈最后说,是不是自己沟通技巧太差了,才让孩子和自己无话可说?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当父母在愿意改变沟通模式的前提下,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和孩子沟通呢?遗憾的是,我也并不知道什么一招就灵的沟通技巧,也并没有让亲子之间迅速培养共同话题的方法。
芝加哥大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认为,这并不是简单学习沟通技巧就能改变的。其实问题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情感沟通环境。她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父母和孩子建立沟通环境时的3T原则: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我们先来聊第一个T,Tune in共情关注。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只有父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才会发生作用。
很多家长都会希望和孩子建立共同阅读的习惯,比如一个爸爸选好了一本小说,拍了拍沙发,示意孩子过来听故事。不过很可惜,孩子并没有回应,可能继续摆弄着自己的乐高积木。
这时候可能有些父母已经开始丧气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一起阅读?为什么孩子只喜欢自己玩?孩子还想要什么呢?
不过,有一部分爸爸妈妈这时候能够觉察孩子的兴趣,并不强求孩子加入自己一起读书。如果孩子对你的书不感兴趣,那你就去加入他的兴趣啊!放下书,去加入孩子一起拼搭积木!
这就是共情关注,也就是父母要关注孩子所关心的东西,并通过孩子的兴趣建立起亲子共情。
作为成年人,我们会很自然的向孩子下命令。但是孩子们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他们只愿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兴趣,无论多么好玩的故事对他们来说都是耳旁风。
共情关注的核心目的,是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兴趣予以回应。父母的回应对培养孩子的认知力、情商、自控力都非常重要。
同时,父母的回应要避免批判和评价的态度,无论孩子的行为处于什么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该给予孩子温暖的回应,只有这样才能开始去建立好语言沟通环境。
第二条原则是Talk more充分交流。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
这个道理可能你已经听腻了,心想谁都知道要多交流,只是苦于做不到啊。别着急,我们这里说的多交流并不是泛指谈话的次数和时间,而是说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而是要多说些话。
比如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尽量少用代词。对成年人来说,代词的使用非常方便自然,但我们和孩子处于不同年龄、使用词汇的水平也不同,如果你要和孩子建立沟通环境,就需要减少你们对同一个事情的理解偏差和误会。
比如你正在看孩子新完成的图画,试着不要对孩子说:我喜欢它,而是说:我喜欢你的画。不要说:这里画的不错,而是说:这只小鸟画的真不错。你也可以多补充一句:你简单几笔就把小鸟画的非常生动了。
除了少用代词,父母还需要扩充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多一些。
比如,不要只是说:去睡觉。而是说:时间很晚了,你玩一天也已经累了,我们去睡觉。
再比如,“这个冰淇淋的味道不错”可扩充为“这个草莓冰淇淋太好吃了,我都停不下来!”
扩充语言是在为沟通环境打基础的好方法。在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帮助他们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不仅可以促进孩子更理解父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而且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更详尽、复杂的交流模式,同时还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可能很多人听到这里会觉得,所谓的充分交流不就是唠叨吗,能一句话说完的事非要三句话。那这样岂不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反而更不愿意听父母说话了。
这里我们说的交流和唠叨,有本质的不同。唠叨是单向的,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双向的,交流一定不能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建立好沟通环境和共同话题。
接下来第三个T,就是要讲如何避免把沟通交流变成父母单向的唠叨。
Take turns轮流谈话,让话语权在你和孩子之间轮转交换。
“轮流谈话”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是我们开头例子里那位妈妈最希望实现的。
要想轮流谈话,父母必须首先“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此外,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要以为“轮流谈话”就是父母不断提问题,其实很多问题可能都并不利于轮流谈话的开展。比如“今天作业多吗?”“老师讲的课听懂了吗?”这些一般疑问句孩子只需要用“是”或者“否”就能作答,并不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反而很容易让孩子敷衍回答。而且这些话语里带有检查和质问的态度,也会让孩子觉得你们的交流并不平等。
相比之下,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的思考,最终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父母还可以借助3T原则来讲故事。并不是简单的由父母把书上的故事读给孩子听,而是一边与孩子交流这些经历,一边可以鼓励孩子增添一些细节,或者谈一谈想法,来尝试和孩子“轮流讲故事”。
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让他们“添油加醋”。比如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你觉得他们去哪儿啦?”“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做呢?”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甚至可以让他们得到深度思考的锻炼。
可以说,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环境建立,离不开上述的任何一个T。
最后,达娜·萨斯金德教授还在书里写了第四个T,Turn it off。也就是关掉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是沟通的克星,很容易让大人和孩子被的注意力被牵引走,沟通时容易走神。当我们对交流对象的关注度处于“离线”状态时,“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构成的3T原则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就变成了“嗯……”“等一会儿”,到最后是完全的沉默。所以,和孩子沟通时,先把手机放在一边吧。
你可能感兴趣
除了打,我还能怎么教育孩子?www.zhihu.com如何给孩子传授重要的人生道理和经验?www.zhihu.com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www.zhihu.com一开始想叫他狗蛋,但觉得不是很好,哈哈哈不知道男女直接叫bb
“我没朋友。”
当孩子对你说出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觉?心痛、焦虑、愤怒、伤心......这些情绪都是正常反应,因为这句话对父母震撼其实不小。
一位资深的美国家庭亲子治疗师告诉你,这时你能做些什么,帮到孩子。
第一步 倾听,回应,共情
你需要做的事情:
1、拿只笔出来,在一个完全不带评判的环境中,让你的孩子可以自由表达他们与同伴在一起的想法和感受。时不时给与孩子一定反馈,让他知道你在认真听他说话,同时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他们说了什么。
小建议
你可以问:“在这个课上,除了你,其他人都找到了搭档,对吗?”
2、即便你的感受与孩子不同,也要尝试与孩子共情,让他们知道你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有那种感觉。
千万别做的事情:
1、认为你孩子的经历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心的父母可能会试着对他们孩子说:“那也不能证明没人像你这样。”或者“谁在乎别的孩子想什么?”这样的评论会让你的孩子感觉被误解了,甚至为他们有这样的感觉而羞愧。
2、太快解决问题。看见你的孩子难受可能会使你立即参与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孩子最需要的却是被看见和被理解。缺少这步,孩子可能会因为这个问题责怪自己,因此不去解决问题。
第二步 解决问题,给孩子力量
你需要做的事情:
1、帮助孩子从多种视角去待问题。比如,如果你的孩子认为,因为没人在课间和他们玩耍就意味着没人喜欢他们,问问这还意味着什么?先与他们共情,可以问他们:“我知道了为什么你觉得没人喜欢你。”并且温和地挑战他们:“我想知道这还说明什么,我们一起来列个表好吗?”鼓励他们找到不同视角:“如果你看到一个小朋友独自在操场上,你会怎么想?”你也可以给出你的观点:“如果我看到他一个人独自在操场,我可能会想,他不想和别人玩。”
2、引导你的孩子找到实际解决方法。这时要问他开放性的问题,列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让你的孩子感到有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小建议
你可以问:“如何让别人知道你会是一个很好的朋友?”或者“你如何让别人知道你也想和他们一起玩?”
3、练习!练习!练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和你的孩子练习列表上的解决方法。比如,邀请别的孩子一起玩,邀请别的小伙伴搭档,赞美别人,和别人聊天等等。
4、在问题解决中一直赞美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具有挑战性,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为他们能想到这些办法感到自豪。
千万别做的事情:
1、什么事情都告诉他你的答案。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问问他们自己有什么办法解决。同时给一些你的看法是很有用的,鼓励你的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2、别把问题解决和责备搞混了。让你孩子搞清楚,他们与同伴相处遇到这些困难并且感到难过、焦虑、悲伤或者愤怒并不是他们的错。
第三步提供援助
与同伴相处有困难的孩子通常会经历焦虑、抑郁和、或者社交障碍。参加一个社交团体,帮他们获得归属感、建立自尊,练习获得自信的方法,与有相似经历的孩子建立连接。
你需要做的事情:
1、与孩子学校联系,寻求帮助和支持,学校老师、辅导员、心理老师可能会有办法帮助他们。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孩子的这些经历,让他们知道这些很重要,尤其是当你孩子还有被别的孩子欺凌的事情发生,一定不要向老师隐瞒。
2、帮助你的孩子和同伴建立连接,这是让他们重拾自信心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