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说说
lytzebetty | 五级 上海人多,工作节奏快,生活成本高,没什么好的,不要来 ... 我说来吧,这里竞争机会多 ~*~
在上海,上海本地人不同于大家所理解的意思。并不是指非新上海人,而是指的在开埠前就在当地生活的人,多为农民,祖籍上海。而上海人多指居住城区里的老移民或者其后代。本地人常称呼他们为上海人或者城里人,自己自称自己本地人,很少称呼自己为上海人。上海本地人通常优先选择本地人结婚,方言与上海话相似,本地人听得懂上海话,上海人不一定听得懂本地话。据说上海话是江浙和其他地方方言混杂以本地话为基础形成的。上海在以前并非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个荒无人烟的小渔村。上海历史并不短,虽然近现代上海十分辉煌,其之前亦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可以说道的历史。陆逊封侯华亭,嘉定三屠中的嘉定,苏松地区的松江府都在上海。自古状元秀才不少,纺织业也较为发达。徐家汇的徐和明代徐光启有渊源,金山卫与戚继光有渊源,上海的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技术,严嵩的政敌 张居正的老师徐阶、民族英雄夏完淳、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一二代领导人陈云都是本地人。上海著名的本帮菜的来源为上海本地人喜好浓油赤酱的口味,不过经过数十年的混合现在已经成了上海味道的代名词。如今的上海的地域概念上,在古代有许多归属于不同地方的县城与乡镇,乃至府治。就如上海著名的朱家角、七宝等古镇那样,古代的上海是传统江南风味的。除去辉煌的近现代的文化烙印,不看万国建筑群、租界、弄堂,上海的建筑中,可以追溯到数百上千年的也不少。在上海滩、大上海的另外一面,有着另外一种味道。————————(因为我家以前属于宝山嘉定一大块地区的说说上海西北角)————以前在市区外的北上海比较繁华的重镇:“金罗店银南翔,教化嘉定实娄塘,五九出入徐家行。” 以前陆路交通比较落后,商贸、运输主要依靠水路。 “金罗店”者。狄泾、界泾北起浏河,流经罗店,分别南与连祁、蕴藻浜相通,并可直达吴淞和上海,继而连接长江、出海; “银南翔”者。横沥河南北通贯南翔,中段连接蕴藻浜,向东亦可直抵吴淞口,向南又连通吴淞江,并可直奔苏州、上海等地。罗店、南翔二镇往北又能经浏河往来于苏、昆等地,转东直达长江。所以二镇,均因交通便捷、埠头鼎盛,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继而冠以“金、银”之称。 “嘉定镇”者。本身是嘉定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业之繁荣、经济之发达,自不必说,而且还是一个文化教育的中心,各类学校一应俱全,独具一格的江南科举考试院,享誉四方。所以,嘉定又担负起培养和选拔国家人才、教化民风民俗的文化重任,由此,得以“教化嘉定”之美名。 “实娄塘”者。古时太仓。实指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地江南大片地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确系鱼米之乡,古谓:“太仓乃皇家之粮仓也。”而娄塘镇地处嘉太二县交界,进入上海的物产大多在此交易,加上太仓的民风又十分纯朴,交易时宁多勿少,往往足斗加一,足尺加二,所以,娄塘的交易从不短斤缺两,买卖实在,货真价实。君不见民国时期、抗日战争,乃至解放初期,远在罗店一带的群众还愿去娄塘、竹桥(现属朱桥镇)挑米贩运吗?图的就是个足称有余,价实公平。“实娄塘”也由此而得名。 “徐行镇”者。由于徐行的人民十分勤劳,为了不误白天的田间农活,纺纱、织布、编制草织等均在夜晚;民国初期,时钟尚属稀罕之物;当时乡村集镇的贸易活动又基本上处于就地交易,自给自足的状态,然而,徐行却有别于周边集镇,黄草织品的交易基本上面向上海和外面,较早地打破了自给自足的模式,同时也较早地拥有了时钟。并规定:草编收购、水产交易、土特产买卖,均集中于清晨。自早晨五点开始至九点结束。此举,一来商家为了炫耀、显摆时钟的存在,二来确为不误百姓农时。而徐行的群众往往又提前赶市,唯恐迟至不及,此景又有别于周边村镇。黄草编织品交易时间的此项规定,还一直延续至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足可佐证:“五九出入徐家行”之说法的可信度。也可见徐行镇早市的热闹景象和徐行群众对时间的守信和掌控。 至于后来的“金罗店、银南翔、铜长征/江湾、铁大场”甚至钢月浦这几种说法,是后来衍生出来的。在当时的底层居民间比较低俗的讲法,渐渐的,也形成了顺口溜。离我家比较近的大场(大场的羊肉生意是真心好,以前那边的水产加工品也质量好)大场成陆于唐代之前,宋朝年间,置盐场于此,盐场面积很大,因而叫大场。镇西有一条走马塘河,古时候叫钱家浜,故大场别称钱溪,又名潜溪。 大场一直是上海至江苏太仓的交通要道。宋时已有散居人群,逐步形成集镇。到了明代,商业就初具规模。长约三里的东西一条街,有九桥十八弄,大小商铺300多家。贸易以土布居首位,也有粮食和日用杂货,市面繁荣,百业兴旺。陕西和安徽等省的客商,也纷纷来此开店,扩大了外向交流。清雍正年间,宝山建县后,按照经济情况,排列为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大场在历史上曾屡次遭受兵灾,损失严重。在大场走马塘西,本来有个小集市,十分繁荣,大家都叫它临江街。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嘉定三屠”之后,杀到大场,在临江街实行了大屠杀,居民无一幸存,房屋全部毁为废墟。民国5年(1916年)冬,严濂捐资建亭于临江街原址,让来往行人在此休息。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我军在大场浴血奋战,伤亡惨重。战后大场的父老乡亲为缅怀革命先烈,共同集资兴建抗日纪念坊一座,褒扬十九路军英勇抗日、为国捐躯的精神。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150余架次,丧心病狂地对大场镇投弹160多吨,使整个大场成为一片焦土。日军占领大场后,强行在镇东北部圈地数千亩,拆迁了北石桥宅,尹家宅、田堵宅、司家宅、姚村塘宅、竹小墩、王家弄、朱家宅、濮家桥、杜家宅、许家厍、厍河头、沈家宅、许洪巷宅等几十座村庄,建造军用机场。大场开办最早的潜溪小学(即大场小学的前身)的全部校舍及元代沈氏宗祠,统统化为乌有。 1932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来到大场,创办了新型学校--山海工学团,不仅提高了大场地区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大场的知名度。如今大场多灾多难、发展滞后了几十年,江湾的古迹也不存多少,罗店更是落后许久。唯有南翔除了南翔小笼扬名全国之外,发展的还特别好了。